源中國國家地理微信公眾號2020-12-16 10:25
廣告
這幾天一場大範圍的降雪席捲了我國
內蒙古等地迎來了入冬的第N場降雪
北京也迎來了今冬的第二場雪
而合肥、南京、上海嘉定、南昌、長沙等
南方多地同樣也迎來了今冬的的初雪
可以說這個冬天雪花已飄進了我國大部分地區
翻開各地的降雪數據
我們會發現雖然從天上降落的雪花是一樣的
只不過有的雪花大,有的小,有的下落快,有的慢
但是其背後形成的原因卻是各有不同
換句話說就是各地區需要滿足什麼天氣條件
雪花才會落下裝扮你的家鄉呢
一般來說,冬季冷暖氣流相遇
且溫度小於等於0℃就會形成降雪
冷氣流或多或少都會有
但並不是所有地區都會有暖氣流
在沒有暖氣流的條件下
一些地區仍然可以看見雪花
這是為什麼呢
而不同成因形成的降雪,其強度之差也較大
這又是為什麼呢
下面我們就走進各個地區一探究竟
▲ 2018年1月秦嶺的雪景
東北的雪
冷暖氣流交匯形成降雪
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
屬大陸性季風氣候
這裡冬季寒冷漫長
大部地區10月中下旬就已經入冬
4月份春天才能到來,長達半年的冰凍期
在這次的寒潮過程中
內蒙古圖裡河創下了-40.2℃的低溫
黑龍江漠河也降到了-40℃左右
圖裡河的氣溫也是我國
下半年以來國家級氣象站的最低氣溫
▲牡丹江雪景
如此低的氣溫加上水汽的充足
大地就會變成白色的世界
沒錯,這裡就是雪花依戀的地方
東北三面環山
西側北側分立著大、小興安嶺
東側有長白山脈把持
地形像一個「喇叭口」
並且開口朝南的地形有利於水汽的聚集
來自孟加拉灣的暖溼氣流
與南海、東海、黃海、渤海以及日本海的水汽
在這裡和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在這裡匯聚
水汽和溫度配合之後茫茫雪原就形成了
這裡的普遍降雪日數都在10天以上
在吉林、黑龍江東部的地區
降雪日數可達20天以上
特別是在內蒙古阿爾山,吉林長白山等地
受到特殊地形作用的影響
這裡的年降雪日數可以達到40天以上
其中以長白山的降雪量為最大
一年可以有9個月左右的時間在下雪
▲俯瞰長白山
如此龐大的降雪量也就意味著
這裡的鏟雪設備和其他地區都不一樣
每次遇到下雪天
馬路上都會出現這些除雪機
來保證人們的出行安全
除了除雪機
人們用雪堆起「巨無霸」雪人
用江河裡凍嚴實的冰塊製作成大型冰雕
▲ 雪人:我白嗎?
華北的雪
回流降雪、冷流降雪
相比較於東北地區的「豪雪」
同樣位於北方的華北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華北的雪總是差那麼一點兒水汽
因此華北不缺冷空氣,缺水汽
如果你認為華北人民因此難見到雪花的話
那你就錯了
大自然就是這麼奇妙
雖然南支槽、南海的水汽到達不了
但是大自然的「魔力」就在這時顯現了
這個「魔力」就是回流降雪
什麼是回流天氣
所謂華北回流天氣是指冷空氣從東北地區南下
經過黃海、渤海,以偏東路徑侵入華北平原
常引發的降水天氣
如果回流與西部東移的高空槽結合
還會更有利於華北平原的降水
沒看懂??沒關係
簡單說就是在沒有南方水汽的支持下
北方的冷空氣依靠自己的力量拐了個彎
將渤海、黃海的水汽送到了華北平原
於是下了雪後的北京城就變成了這樣
▲ 雪後故宮
燕山山脈也變了色
▲雪後燕山
但並不是所有的冷空氣都有自己的拐彎技術
有的彎拐小了帶不上水汽
有的彎拐大了雪又下在了其它地方
大部分的冷空氣還是自北向南,一瀉千裡
但是別忘了華北地區還有個渤海
於是大自然的另一「魔力」展示了出來
它不需要拐彎技術,只需要經過渤海就夠了
它就是冷流降雪
冷流降雪是指冬季當冷空氣經過暖渤海海面時
在冷流作用下產生的降雪
冷空氣裹挾著渤海暖海面氣流南下
遇上丘陵抬高,冷氣流下降
暖氣流抬升,形成空氣對流,導致降雪
頻繁地降雪使得煙臺、威海
成了我國著名的「雪窩」
其年均降雪日可達16-20天
降雪量比半島南部的青島多31%
比內陸濟南多出整整一倍
▲威海雪景
上面提到的兩種降雪形式
都是在沒有暖氣流的條件下
冷氣流依靠自己的實力創造水汽
如果此時強冷暖氣流共同合作完成
華北地區的降雪的極端性就暴露出來了
我國省會級積雪最深的城市
不在東北,不在新疆,也不在青藏高原
就在華北平原
2009年,石家莊以積雪深度55釐米奪冠
這場兇猛的降雪和深厚的積雪
使得石家莊成為我國所有省會城市中
積雪深度之最
但是此後石家莊再也沒出現過如此強度的降雪
可以說那次的降雪是一個
十分罕見的極小概率的極端事件
▲當時石家莊的雪
南方的雪
「多變」的雪
這裡說的南方地區包括西南、華中、華東
以及華南北部等地區
因為該地區降雪成因幾乎都是冷暖氣流交匯
所以把上述幾個地區統稱為南方的雪
與北方的降雪成因不同的是
南方下雪困難總是因為溫度太高
氣溫往往相差1℃,雨雪形態都不一樣
有冰粒、雨、霰、凍雨和雪花
從左至右依次是雪、霰、凍雨和雨
但有時候,情況沒這麼簡單
因為南北方相比,南方不缺水汽
所以南方往往暖氣流比較強
如果暖空氣非常強,單刀直入冷空氣中
就會形成「肉夾饃」的結構--暖空氣是肉
而冷空氣是饃,這樣就會形成凍雨
凍雨既不是雪,也不是雨
但它比這兩者的危害都要大很多
我國"凍雨之鄉"貴州威寧
常年凍雨日數可達40天以上
其中12、1月份最多,平均都在10天以上
2008年1月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
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雪,而就是因為凍雨
▲ 凍雨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
我國是全球同緯度地區冬季氣溫最低的國家
這句話在南方地區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冬季,一旦遇上強冷空氣南下到
長江流域、雲貴高原和南嶺以北地區時
如果此時冷空氣碰上暖溼氣流
往往就會產生大範圍的降雪
比如前兩天南方的很多城市都迎來了初雪
但是雪花並沒有下在南嶺以南的地區
▲ 雪落西湖
有朋友可能要問了
為什麼南嶺以南不會下雪?
不是不會,是難度極大
但萬事總有例外
2016年1月
冷空氣的老巢——北極渦旋親自南下
被戲稱「BOSS」級寒潮
受此影響
廣東北部最低氣溫降至-7.2°C
突破歷史極值
廣州市區則迎來了
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唯一一場降雪
此次寒潮過後
不僅讓廣州市民第一次看到了雪花
也刷新了新中國以來降雪的最南界
▲ 這恐怕是「羊城」的第一個雪人
西北的雪
大湖效應形成降雪
與華北地區雪的形成原因一樣
西北之雪也是敗在水汽匱乏之上
在南疆、寧夏、陝西和甘肅等地
這裡的年降雪日數甚至不足10天
偶有飄雪也難見鵝毛大雪
▲ 「冷冷清清」的黃土高原之雪
但西北地區的雪也有例外
這裡同樣有「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起」白雪紛紛的景象
只不過這樣的景象只存在北疆地區
對於新疆的降水,水汽來源相對複雜
天山以北的新疆北部地區
水汽主要來自大西洋(地中海/黑海)和北冰洋
而天山以南的南疆地區
以大西洋水汽為主,偶爾會有印度洋水汽
如果說廣州下雪是極小概率事件
而北疆的雪則是家常便飯
也就是我們印象中西北雪多的地區
天山山脈與阿爾泰山之間的區域
喇叭口的地形截留住了大西洋水汽
在天山、阿爾泰山等地形作用下
讓水汽順著山脈迎風坡爬升產生降雪
充足的水汽讓這裡年降雪日數甚至超過了30天
除了大西洋等海洋水汽的輸送之外
巴爾喀什湖等湖泊同樣也是水汽供應的源頭
於是大自然的「魔力」再一次顯現
它就是「大湖效應」產生降雪
當冷空氣經過未結冰的大片湖泊水域時
由於比熱差異
冬季湖面的溫度往往較高
產生水汽的蒸發,從而進入空氣中
增加了冷空氣中水汽的含量
當含有較多水汽的冷空氣到達湖泊對岸時
由於又碰到很冷的地面或山地的抬升
從而產生較多的降雪
▲北疆阿勒泰之雪
青藏高原的雪
「地形雪」
如果你十分喜歡雪且不畏高原反應
那麼請你來這裡
此處的雪會讓你看個夠
平均海拔約4000米的青藏高原
由於高原地形的阻擋
暖溼氣流難以進入青藏高原腹地
但是氣流會沿著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
迂迴北上帶來水汽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著名的雪域高原
▲雪域高原
在青海中南部、西藏南部等地區
這裡的年均降雪日高達50天以上
特別是西藏南部的聶拉木
這裡才是我國真真正正的「雪王」
因為它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迎風坡
地形對來自印度洋的降水有明顯增幅的作用
對於聶拉木來說
輕輕鬆鬆就會下一場特大暴雪
在1989年1月9日這裡積雪曾經到達2.3米深
這是我國的國家級氣象站的最深積雪紀錄
聶拉木齊腰深的雪
在西藏,不僅雪下得大
雨同樣不甘示弱
這裡也有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
甚至1500毫米的地區
可以和上海等江南城市一較高下
在青藏高原東南部
喜馬拉雅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
自西向東平行伸展
東南低處正好面向印度洋開了一個大缺口
印度洋暖流兇猛的順江而上
以及北方寒流在山脈東段一帶會合駐留
再加上變化差異巨大的海拔高度
造成了林芝地區擁有熱帶、亞熱帶
溫帶及寒帶氣候並存的多種氣候帶
你能想像這裡是西藏嗎
遠處的雪山就藏在雲之間
這就是冬天
這就是雪
千姿百態
一片一片
給祖國大地換上新衣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