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飲水思源」這個詞或許有了新的含義——比如盯著從水龍頭冒出的自來水,想一想它們從何而來。
前不久,因為維修者不慎將管道混接,北京的幾位租客不幸喝了半年多中水——也即人們常說的再生水。
中水水質介於汙水和自來水之間,主要用於一些對水質要求不高的場合,如衝洗廁所、衝洗汽車、噴灑道路、綠化灌溉等,但考慮到其中重金屬含量較高,並不適合長期飲用。
事發後,公寓及時處理,誠懇道歉,並大方地表示願意退還服務費。至於租客,除了自認倒黴之外,最好再抽時間去做一次身體檢查。
對於廣大網友來說,這不過每年層出不窮的水質問題中的一例。有人緊張地擰開水龍頭,用眼睛、用鼻子、用雙手仔細考察家中自來水的水質,也有人提議,乾脆安一套淨水設備,豈不是一勞永逸?
該條新聞的評論區。
不過,裝了淨水器也不一定就能換來高枕無憂。
今年七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曾發布三則反滲透淨水機召回公告,涉及飛利浦、3M、亞都三個著名品牌共計1426件產品,召回原因聽起來十分駭人:過濾後的水質可能會影響人身健康安全。
在《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裡,北京消協工作人員買19個品牌19個型號的反滲透淨水器,結果發現其中幾款整機衛生安全不達標,會析出有害物質。
更有甚者,淨水器變成了「毒水器」。去年九月,湖南一位媽媽發現兩個孩子發育遲緩,反應變差,經檢查發現是鉛中毒,而罪魁禍首就是家裡的淨水器:經過淨化的水,鉛含量反倒是自來水的15倍。
從千滾水、陰陽水到純淨水、弱鹼水、礦物質水……這麼多年來,各家廠商絞盡腦汁,造出如此多概念,但始終無法撫平我們關於喝水的焦慮。
1. 淨水市場,營銷話術重災區
首先要明確一點:淨水器當然是好東西。質量合格的產品可以深度過濾,如果擔憂家裡的水質,能裝上淨水器自然最好不過。
上世紀的幾十年間,官方不斷普及燒開水、喝開水的好處,有效規避許多傳染病的同時,也讓國人培養起喝熱水的好習慣。
至今,煮沸法仍是中國大部分家庭的基本淨水方式,但我們對水的要求顯然更高了。
煮沸固然可以殺菌,但水中殘留的汙染物和重金屬卻不會就此消失,而且自來水中的餘氯經過高溫燒煮後,仍有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特別是在一些水質較差的地區,多喝熱水顯然不夠用了。
淨水器的出現恰逢其時,在過去幾年走上高速增長通道。有電商類媒體做過統計,國內目前生產淨水設備的企業已經超過3000家,市場品牌更是不小於1000個。
但作為新興市場,淨水器的江湖魚龍混雜,各家品牌的質量參差不齊。
就拿今年被召回的飛利浦和3M,有媒體聯繫其售後電話,但均未得到正面回應。大品牌尚且如此,那些小工廠和小作坊有沒有可溯源的售後渠道,恐怕都要打個問號。
2018年,央視就曾曝光了一批「渾水摸魚」的品牌——這些工廠將成本幾百元的零部件組裝起來,套上「高新技術」的外殼,註冊幾個商標,或者乾脆掛上名牌,就以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由於工藝簡單,利潤豐厚,這些年,消費者因為淨水器虛假宣傳上得當可不少。
有網友在網絡上分享了他購買某淨水器踩雷的經歷:
「號稱20年不換芯」的淨水器,在使用兩個月內部發黑變臭,因為商品來自熟人營銷,不好退貨,最後也只得不了了之。
事實上,長時間不換芯完全是無稽之談,作為關鍵部件的濾芯,使用壽命通常只有幾個月,到期必須更換,否則只會造成更大的汙染。
濾芯的價格在幾十到幾百不等,濾芯越多,使用成本就越高。
當然,過濾的層級也應按當地水質來選擇,並不是越多越好,對於水質較好的地區,增加過濾層級也不會增加淨化效果。
為了將產品以高價售出,銷售人員在展銷活動上,常常用一些試驗演示來誇大淨水器的作用效果,「電解水試驗」是最常見的一種。
實驗一般是用電解水的裝備,接兩杯水,一杯是自來水,一杯是淨水器淨化的水,通電之後,自來水泛起黃沫,接著出現噁心的黑色物質,而淨水器的水杯只有淡淡的黃色。
其實,早就有人對此進行過科普:自來水根本沒有那麼髒,黑色物質不過是作為陽極的鐵被氧化後產生的沉澱,而淨化的自來水化中沒有礦物質,自然無法沉澱。
此外還有用TDS筆來檢測自來水,按照其說法,數值越低,水質越差。
可是TDS檢測筆只能檢測水的導電性,根本無法檢測水中的細菌和病毒。數值低也只能說明水中導電的礦物質少,並不能說明水質更好。
但無論如何,「眼見為實」的實驗,還是令不少消費者深信,只有淨化的自來水才是放心的好水,再配上銷售人員的話術,淨水器的銷量自然一路高漲。
2. 使用淨水器,也是無奈
即便存在著種種亂象,淨水器仍然是許多家庭遷入新居時的必選設備,這背後是為數不少的居民對自來水的不信任。
2014年的4月,蘭州市市民紛紛湧進超市,將貨架上的礦泉水一搶而空,連旁邊飲料也變得緊銷。
恐慌的原因是自來水廠的自流溝受汙染,以致自來水含苯超標,這是短時間內的第二次大面積水汙染。
蘭州市區自來水出現異味,造成部分市民恐慌。/ 澎湃新聞
次年三月,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用鼻子聞出異味的蘭州市民,又一回衝進超市「搶水」。
儘管官方回應稱,水質各項指標符合飲用水標準,但還是沒說清異味的來由,也就沒法徹底打消大眾的憂慮。
其實,裝備多級處理設備的自來水廠,多是時候還是讓人放心的,很多自來水汙染事件都源於「二次汙染」。
首先是管道汙染,我國在初期鋪設自來水管道,大多使用銅管、鑄鐵管、鍍鋅鋼管,長時間使用後管道生鏽老化,現在還有不少40年「高齡」的管道仍在使用。
其次,小區二次供水系統也很容易造成汙染。小區一般採用高層水塔或地下水箱等儲水設備進行儲水和供水,如果物業不及時清洗,一樣髒得嚇人。
紅星新聞今年7月報導過一個案例:杭州一垃圾場違規操作,造成汙水進入市政供水管道,導致當地居民出現過敏、拉肚子、頭暈等症狀。
水質恢復正常後,大部分人仍不敢使用,繼續使用瓶裝水生活。
對消費者來說,在自來水從自來水廠到自家水龍頭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他們能夠解決和幹涉的,僅僅只是家中的最後一環。
而這一環,就是淨水器。如果最後一環也出了問題,那麼礦泉水可能是最無奈也最穩妥的選擇。
3. 這些年,我們喝了多少「水」
有過出國旅行經驗的人,不少都羨慕過國外一些城市的管道直飲水。但在我國,因為管網龐大,用水區分布不均,直飲水系統暫時還無法全面推廣,只有小範圍試運營。
誰來說去,家庭淨水器還是個重要選項。
在一些歐美國家,淨水器的普及率已達70%以上。而在我國,這一數字僅僅不到10%,相當一部分城市居民,選擇的還是桶裝水加飲水機的解決方案。
巨大的市場缺口催生了利潤空間,也催生了市場亂象,作為「弱勢群體」的消費者,也只好一次次呼籲監管。
2016年出臺的《水效領跑者行動實施方案》,曾對整治行業起到一定作用,但依然效果甚微。
直至2019年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才頒布《淨水機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級》,進一步規範標準。
說起來,在喝水這門生意上,大眾這些年遭遇的智商稅還遠不止淨水器一項。
比如一直令消費者十分上頭的「弱鹼水」概念,曾一度風靡大街小巷。商家宣稱人體PH值是酸性的,所以飲用弱鹼水可以起到「酸鹼平衡」的作用。
但實際上,正常人體內有調節系統,不斷維持PH值的穩定。況且一旦水進入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都會變成偏酸性的物質。
「弱鹼水」最大的作用,或許只是暫時緩解胃酸過多,所謂的「酸鹼平衡論」也不過是商家造出的噱頭。
弱鹼水的風潮過去,「礦物質水」的牌子又離了起來,緊隨其後的還有市面上還有各種等離子水、富氫水、生態水、深層海洋水……大部分都是形式大於內容的營銷話術。
其實,在我們日復一日的忙碌生活裡,喝水也只不過是一件很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普通人關於水質安全的訴求很簡單:自來水能讓人放心,淨水機產品質量可靠。
但所謂「知易行難」,這麼多年過去,這兩點還沒完全實現,無論想與不想,淨水器的智商稅,可能還要再交幾年。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