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則靈,不信則不靈」恐怕是忽悠界最愛的王牌金句,有些時候它的確存在甚至能切實幫助一些人,但大多數時候這句話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蒙蔽世人的雙眼。
1983年,一個著名的魔術師聯合科學雜誌《發現》召開了一個發布會,內容是公布兩個臥底是如何進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麥克唐納超心理學實驗室,並且如何在這個研究特異功能的項目中用魔術愚弄研究人員的。
消息一出引起驚天的轟動。此前,這個由麥道飛機公司董事長撥款50萬美元建立的實驗室被認為是超能力研究的希望之星,無數超能力者擁躉期待著科學證明超能力的那一天。
沒想到這個實驗室才運營了4年,竟然曝出了如此醜聞。有人幡然醒悟,有人氣急敗壞,而這一切其實是兩個人之間的戰爭。
這場鬧劇的兩位主角其實本質都是魔術師,兩人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個技術精湛但從來都直言不諱自己的表演是魔術是戲法,另一個卻把巧妙的表演偽裝成超能力招搖過市。
但在徹底看清真相之前,人們相信的不是科學不是事實,而是印象和感覺。
如果你第一次看到這兩個人的樣子,你更願意相信誰?兩個人宛如早已設定好的正反兩派,英雄英俊迷人能力過人,而小人面目猙獰精於手段。
那我們就先從「英雄」蓋勒說起,他是個外表英俊的以色列人,來美國發展之前就已經在以色列有一定的知名度了。在美國,他因為電視節目的表演一舉成名。
蓋勒最標誌性的表演是針對金屬物體的,比如鑰匙或者叉子。他聲稱自己擁有某種精神力,能夠作用於金屬,使它發生改變。
他表演時通常用手指來回撫摸叉子的彎曲處,一小段時間後觀眾就會發現叉子已經發生了明顯的彎曲變化。另一種變種同樣是通過撫摸金屬讓它變得脆弱,然後讓身旁的人輕輕扳動,叉子或者鑰匙就在別人手中斷裂。
烏裡·蓋勒表演彎曲金屬(最右)
蓋勒從未透露表演的真正原理,而是不斷對外宣傳自己擁有奇特的超自然能力,甚至添油加醋為自己標榜,比如他還聲稱自己的母親是心理學先驅弗洛伊德的遠親,更離譜的是他還說自己的超能力得到了外星人的認可。
因為蓋勒的成名,有一部分人開始關注並且相信這種所謂的超能力,除了憨厚老實的粉絲之外,也有一部分人質疑蓋勒所謂的超能力宣傳。
真正的正派主角詹姆斯·蘭迪很早就關注到了蓋勒的這種所謂的超能力宣傳,並且公開揭穿他的騙術。
蘭迪(右)很喜歡模仿偶像胡迪尼(左),他年輕時的容貌神似紅警裡的尤裡
蘭迪是真的熱愛魔術,高中輟學就學魔術,擅長一些「讀心術」和逃生類的魔術,技術也非常好,甚至在超能力熱潮時期有人認為他也具有超能力,但蘭迪從來都是否認,並如實告訴所有人他的表演就是魔術。
他和蓋勒很早就結下了梁子,曾經有一檔談話類節目邀請蓋勒展示他的超能力,不巧節目的主持人是個業餘魔術師,他對蓋勒也充滿了質疑,於是請教打假大佬蘭迪。蘭迪給了節目組一些簡單的建議*,結果讓蓋勒吃了癟,只能大呼狀態不好打圓場。
*註:蓋勒當時表演的是一種所謂的透視,即在不直接觸碰的情況下找出桌面上裝了水的鋁製交卷盒。蘭迪建議節目組把所有膠捲盒都用膠水粘在桌面上,因為他判斷蓋勒是通過桌面的震動來判斷的,結果得到了驗證。
蓋勒在約翰尼主持的Tonight Show節目上當眾表演尷尬
一邊是標榜自己擁有超能力的神棍橫行,一邊是學術界對所謂超心理學的熱捧。70年代到80年代是超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小高潮,他們研究包括輪迴、心靈感應、預言未來、千裡眼、精神操控等等。如果你今天還看到有人拿科研證據證明這些超自然現象,那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年代的產物。
超心理學之父萊茵在杜克大學進行實驗
蓋勒的成功引發的爭議,支持者和懷疑者吵得不可開交,在媒體的宣傳下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1972年斯坦福研究所決定對蓋勒進行一系列公證的實驗,包括透視信封內紙上的簡筆畫,透視金屬罐子裡的物品,以及大名鼎鼎的彎勺子。
在幾項實驗中,蓋勒的表現都相當令人驚訝,雖然做不到百分百的正確,但準確率也有八九成。最後斯坦福研究所將實驗的結果過發表在《自然》期刊上,但還是比較謹慎地沒有給出定論,認為需要進一步研究。
蓋勒在斯坦福研究所透視實驗的結果對比
面對蘭迪這樣瞎說大實話的打假者,很多狂熱的超自然愛好者也開始想辦法證明自己支持的立場。
當時麥道飛機公司的董事長就是一個狂熱的粉絲,他大手一揮捐了50萬美元給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成立了一個超心理學實驗室,簡稱麥克實驗室,專門研究超能力,是當時經費最多的超心理研究實驗室之一。
蘭迪得知後就決定不能讓這些人這樣錯下去了。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註定會成為裡程碑事件的計劃——阿爾法計劃。
史蒂夫·肖(藝名巴納切克),麥可·愛德華茲,詹姆斯·蘭迪
1979年,實驗室成立的當年,蘭迪找到了兩位年輕的業餘魔術師史蒂夫·肖和麥可·愛德華茲,通過秘密的信件交流,蘭迪針對實驗室的項目對兩位年輕人進行了特訓,然後讓史蒂夫和麥可申請進入實驗室。
在正式開始羞辱超心理學研究人員前,蘭迪其實還給實驗室的主管提了建議,他認為實驗室一定要嚴格遵守制定好的實驗規則,不能因為超能力者的各種理由而改變,也不要提供不必要的實驗器具,那樣會給被測試者留有作弊的機會。最後蘭迪甚至還表示自己可以義務為實驗室提供現場督導。
因為蘭迪有豐富的魔術經驗,他知道這些超能力者總會用一些主觀的藉口來創造作弊的機會,他給出的建議其實也就是他找到的破綻。不過實驗室並沒有採納蘭迪任何的建議,但他們卻不知道最被實驗室選中的兩位不到20歲的年輕人都是蘭迪的臥底,一場好戲即將上演。
在精神力彎勺子的測試中,史蒂夫和麥可的手法很簡單,因為實驗人員總是會提供多把勺子,很容易被順走一兩把,在他們「發功」的過程中,把勺子放在膝蓋上用手摺彎,再尋找機會替換原本的勺子。
有的人可能會問了,這些明顯的小動作難道從來沒有被發現過嗎?這裡面其實有很多因素。
史蒂夫·肖在「發功」
第一,實驗室的確設置了錄像機,全程記錄實驗過程,然而被試者能直接看到監視器上的畫面,他們知道什麼能被拍到什麼不會被拍到。
第二,實驗人員會給勺子做標記,但這些標記並不是永久的,就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籤,甚至能夠直接在不同的勺子之間調換,才讓兩人有機會使用魔術技術完成替換。
第三,實驗原則性不強,會滿足被試者的一些要求。史蒂夫和麥可曾經發現有一位攝像師很警覺,讓他們在鏡頭下不好發揮,於是他們要求這個攝像師來協助實驗,另一位沒有那麼警覺的攝像師頂替。
以上是勺子彎曲測試裡存在的問題,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實驗和測試中也同樣存在,有時候也需要隨機應變來解決。
在一次透視實驗裡,麥可被要求描述信封裡照片的內容,他被送往一間安靜的房間「集中精力」透視。實際上在房間裡,麥可迅速用指甲掰開了信封封口處的訂書釘,抽出照片看了一眼,然後再把訂書釘復原。
不過由於房間太暗,他弄丟了拆下的訂書釘,如果被發現信封上的訂書釘不見了,也就意味著徹底穿幫,當時麥可都已經做好必死的心理準備了。最後他要求再「感應」一下,緩過神來然後大聲宣布照片的內容,並且親自撕開了信封假裝求證心切,實際上是為了掩飾丟失的訂書釘。
事實上,擁有超能力的蓋勒所做的和兩位年輕魔術師並沒有什麼區別。他的彎勺子表演要麼通過分散注意力快速發力掰彎,要麼是提前準備好了彎勺子調包。
至於他最令人稱道的憑空斷叉子則是利用金屬疲勞原理,事先反覆彎折讓金屬恰好處於斷裂的臨界點,然後表演「發功」讓在場的第三者親手弄斷。
史蒂夫和麥可在蘭迪的指導下,靠著一個魔術師良好的隨機應變能力一直實驗室裡混了2年多,雖然不敢說完全沒有破綻,但研究人員的先入為主的信任讓他們忽視了很多。
大概在1981年的時候,因為蘭迪曾經也公開演示過彎曲勺子,實驗室的負責人菲利普斯希望蘭迪提供彎勺子魔術的錄像,方便與實驗錄像進行對比。蘭迪表示願意幫助,並且指出了錄像中史蒂夫和麥可的可疑之處,在一次建議實驗室修改測試方案。
於此同時,蘭迪開始向外界散布史蒂夫和麥可是騙子的消息。一方面受到騙子傳言的影響,一方面又得到了蘭迪本人的指點,麥克實驗室終於重新制定了更嚴格的實驗標準,從此史蒂夫和麥可兩個人的超能力就開始消失了。
隨著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崩塌式下降,研究人員也逐漸意識到這兩個已經在全世界都出名的年輕人可能真的不具有所謂的超能力。
可是對於吃瓜群眾來說,尤其是那些堅定的超能力擁護者,史蒂夫和麥可就是他們心中的最完美的證據。當然媒體也開始找上門來,BBC就邀請兩人在一部紀錄片中展示能力,節目組事先已經按照蘭迪提供的指示執行,可是兩人還是把實驗室了的東西都彎曲了,這讓節目的製片人感到被欺騙。
蘭迪也沒辦法很好地處理這件事,於是終於決定在《發現》雜誌上公開整個阿爾法計劃,把他們如何臥底實驗室,如何騙過研究人員,如何隨機應變通通告訴全世界。也就有了文章開頭的新聞發布會。
詹姆斯·蘭迪
然而,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對於超能力愛好者們來說,蘭迪的坦誠是不可信的,他們不相信這是假的,甚至傳出了史蒂夫和麥可是迫於某種壓力刻意隱藏了自己的能力。
儘管直至今天仍然有相當一批人相信超能力、超自然、心靈力量這些偽科學,但蘭迪的阿爾法計劃算是達到了目的,超心理學的研究幾乎是以這個事件為分水嶺,之後相關的研究就開始降溫,到今天學界普遍認為它就是偽科學。
所以「信則靈,不信則不靈」,蘭迪決定正式公布阿爾法計劃之前就囑咐了過兩個年輕魔術師,只要研究人員質問他們是否作弊,他們必須如實回答,不過很遺憾,即使有人起了疑心也沒有人站出來質疑。
當你被預先的固有觀念所束縛,就算是受過科學訓練的研究者也會陷入其中。科學追求的應當是不管信與不信,最好是一無所知,都能得出確定的結論。
James Randi. Wikipedia. 18 January 2020, at 01:25 (UTC).
Project Alpha. Wikipedia. 17 January 2020, at 02:34 (UTC).
Uri Geller. Wikipedia. 19 January 2020, at 07:04 (UTC).
Will Storr. James Randi: debunking the king of the debunkers. Telegraph, 7:19AM GMT 09 Dec 2014.
Philip J. Hilts. Magicians Score a Hit On Scientific Researchers. Washington Post, March 1, 1983.
Alan Bellows. Project Alpha and the Spoon Benders. Damn Interesting, 16 April 2007.
William J. Broad. MAGICIAN'S EFFORT TO DEBUNK SCIENTISTS RAISES ETHICAL ISSUES. The New York Times, Feb. 15, 1983.
Kayue. 一生都在騙人與揭穿騙局的魔術師——看《實的說謊者》.The News Lens, 2016/03/09.
柯南. 科學解密:當輕信者遇到魔術師. 人民網, 2005年09月14日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