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所謂「臺灣盟邦國際保障及強化倡議法案」,簡稱「臺北法案」。其內容主要在於穩定臺灣與所謂「友邦國」的「外交」關係,協助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臺灣屬於中國」是國際社會共識,「臺北法案」只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重複使用的「臺灣牌」而已。
「一個中國」是國際社會共識
早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上就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包承柯認為,幾十年來,國際社會已經認定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只有一個主權國家,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點已經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截止到2019年,世界上已有180個國家同中國建交,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在各個國際組織中也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國家嚴格執行聯合國大會的第2758號決議,與臺灣「斷交」;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按照決議內容,將臺灣擋在門外。包承柯認為,這是世界進步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打「臺灣牌」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慣用伎倆
1972年,自尼克森總統訪華以來,中美先後籤訂了《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三個聯合公報。公報明確,美國政府非常重視它與中國的關係,並重申,它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幹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政策。包承柯說,這是中美兩國就我國臺灣問題的重要歷史文件。「中美兩國之間,在臺灣問題上有非常明確的定義: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沒有主權,中國享有對臺灣的主權管轄。所以,臺灣問題就是中國的內政。」
自中美建交以來,美國一直在臺灣問題上打擦邊球。「川普上臺以來,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涉臺法案,無非是要實現對臺軍售。」包承柯認為,這是美國政治家們為了獲得自身利益的同時,竭盡所能為遏制中國製造對抗信息。「美國一次又一次通過所謂的『涉臺法案』,就是想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給中國製造麻煩,在國際社會上抹黑中國。這樣的把戲美國不會停止,以後肯定也會有。這些信息會對中美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截至目前,中美關係還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因為美國也要遵循三個中美聯合公報,遵循基本的政治邏輯。」
近年來,美國將中國視作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增大對華防範與遏制力度。美國推出的「臺北法案」並非新鮮事。早在1971年,美國就曾在聯合國大會提議為臺灣地區保留其聯合國普通會員國的席位。但這一提議並未獲得國際社會認可,最終以失敗告終。彼時,美國尚且不能獨斷專橫,更妄論今日。當下的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國際社會也早已對2758號決議達成共識。包承柯認為,美國炮製的「臺北法案」根本無從保障臺灣所謂的「國際空間和地位」。
臺灣的未來只能寄希望於兩岸的和平統一
美國炮製「臺北法案」,明眼人一看便是畫餅充飢的把戲,但民進黨當局卻對此歡欣鼓舞。在包承柯看來,這是民進黨當局在走「臺獨」這條死胡同時的又一次嘗試。「民進黨想方設法在國際社會推進『臺獨』進程。但是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邦交國』日益減少,國際空間不斷壓縮。」
正如包承柯所言,民進黨當局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國際政治規律,連丟了幾個「邦交國」。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聯合國漁業會議等國際組織也按照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將其擋在門外。蔡英文為了拉選票「吹下的牛皮」早已破碎。
但是,倘若臺灣回歸正途,便可共享中國繁榮發展的成果。包承柯說,臺灣的「國際空間」只能通過大陸為其爭取。「臺灣問題是持續了七十年的中國內政,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並非是美國,而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只有真正實現和平統一,才能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臺灣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在其所著的《大崩潰》提到:中美實力差距日漸縮小,臺灣與大陸實力差距則日漸擴大,所謂「中美臺戰略三角」必然走向崩潰,這是它的宿命。「親美反中」為民進黨吸取了許多選票,但如果民進黨當局沉溺其中,便如飲鴆止渴,只能一步步走向大崩潰的危局。
來源:海峽之聲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