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因蜱蟲叮咬致人死亡的消息愈發引人關注,人們在疑惑為何小蟲子殺傷力如此強之外,也在擔心自己會不會無意中被蜱蟲叮咬。
有報導指出,蜱蟲之所以殺傷力強,是因為其體內攜帶有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而河南更是該病症的流行區域之一。
那到底河南情況如何?鄭州有無發生蜱蟲叮咬致死事件?是不是如網上所言,蜱蟲叮咬後的致死率達到15%呢?具體情況,咱們還是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可怕】
一家三人被蜱蟲所咬 兩人最終不治身亡
今年5月底、6月初的時候,宋先生的小舅子和嶽母先後被蜱蟲咬傷,因醫院未能及時確診,兩人終因多器官衰竭不治身亡。
宋先生被叮咬後的傷口
而就在宋先生為其嶽母辦喪事時,他自己也慘遭蜱蟲毒手。當天,宋先生的右小臂被蟲子咬了一下,留下一個明顯的小傷口。因為沒看到蟲子,當時也沒覺得身體有其他異樣,所以,他只是到當地衛生所簡單處理了下。
可沒想到,3天後,他的身體開始出現異樣,因想到家人此前的遭遇,擔心自己也是被蜱蟲叮咬感染了病毒的宋先生立即趕往南京鼓樓醫院就診。
到醫院時,宋先生已經有些神志不清楚,且出現咳血、嘔血情況,病情十分危急。
不過好在及時確診,經過醫護人員半個多月的全力搶救和精心護理,宋先生最終脫離危險,如今已經康復出院。
【頻發】
多地均現蜱蟲叮咬事件 有人身亡有人病危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宋先生一家的遭遇只是個例時,南京鼓樓醫院給出的數據卻讓人們不寒而慄:今年4月份以來,僅南京鼓樓醫院就已經接診17例被蜱蟲叮咬的病人。
據媒體報導,今年5月以來,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感染科共接診了4例被蜱蟲咬傷的患者,除1人經全力救治仍不幸離世外,還有1人情況十分危急,隨時有生命危險。
6月30日,杭州陳女士(化名)無意間發現,2歲女兒的腳趾間似乎長了一顆黑痣。當她湊到跟前仔細查看後,頓時嚇得腿都軟了。隨即,她趕緊給老公打電話,倆人將女兒送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說法】
信陽時常發生蜱蟲叮咬案例 致死率並未像網上說的達到15%
為何被一隻蟲子咬了一口,就會要了命呢?
據鄭州市疾控中心消毒與媒介生物控制所主任醫師袁中良介紹,有一部分蜱蟲的體內攜帶有一種叫做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病毒,這種病毒也被稱為新型布尼亞病毒。
蜱蟲叮咬後,這種病毒會傳播給人,繼而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輕則表現為發熱乏力,症狀嚴重的則會出現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而之所以致命,多數與未能及時發現,延誤救治有直接關係,"初期有點像流感容易被忽視或誤診。"
據了解,目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主要發生在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地的山區、丘陵和森林地帶的農村地區,發病的人群主要是經常在戶外勞動或熱衷野外運動的人,高發期為每年的5到11月。
在河南,只有信陽地區出現蜱蟲叮咬人的情況較多,但致死率並未像網上說的已達到15%那麼高,相反,在登封等地出現的蜱蟲咬人事件並未造成很大的危害,而鄭州更是沒出現過此類事件。
"這種病毒感染是全身的,基本上沒人對它有免疫力,所以一旦被感染非常危險,但帶病毒的只是一部分蜱蟲。"袁中良說,蜱蟲叮咬後最短2-3天會發病,一旦發病,多數人會出現急性發熱,體溫一般在38℃以上,會有怕冷、食欲不振、肌肉酸痛、腹瀉及出血等症狀,但目前這個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僅有對症支持治療,若就診不及時,即便救下命,少數患者也可能會遺留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提醒】
被蜱蟲叮咬後千萬別立馬摘除 少到草地、樹林等地方長時間坐臥
大多數人被蟲子叮咬後,第一反應是拍打或者立即摘除。可對蜱蟲來講,生拉硬拽可能會使它的口器折斷並留在皮膚裡,從而引發感染。
據袁中良介紹,蜱蟲通常會附著在人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當發現被蜱蟲叮咬,或者蜱蟲已經鑽入皮膚後,第一時間應將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蜱蟲的頭部放鬆或者死亡,然後,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蟲,如不好取出,可用菸頭或者香頭輕輕燙蜱蟲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
袁中良稱,因蜱蟲對動物的體味比較敏感,因此,在蜱蟲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的人,尤其是兒童容易成為蜱蟲"攻擊的目標"。因此儘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與此同時,野外遊玩時,最好穿長袖衣褲,不穿涼鞋,將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可以穿淺色且表面光滑的衣物,這樣既方便查找蜱蟲,也不利於蜱蟲粘附在身上。
此外,每天野外旅遊活動結束後,都要仔細檢查身體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蟲叮入或爬上,一旦發現,立即用上述方法清除,並及時就醫。
"這種病毒人不會傳播人,只要做好自我防護,防止被蜱蟲叮咬,一般不會有啥問題。"袁中良說。
河南商報記者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