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5天,最大降水310.4毫米 「利奇馬」成2006年以來影響沈城最大颱風
吃飯、如廁都用手機看雲圖 他們堅守120小時洞悉風跡
夏傳棟
受今年的「風王」——颱風「利奇馬」影響,8月10日7時至15日7時沈城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地區平均降水量176.3毫米,最大降水量310.4毫米,它也成為自2006年以來對沈城影響最大的颱風。
面對考驗,瀋陽市氣象局全體人員連續數日不眠不休,追尋颱風的足跡,洞察其運行軌跡,預報準確、預警及時,成為最美「追風人」。
8日就盯上「這匹馬」發布氣象信息4萬餘條次
在夏季熱帶海洋面上,經常有許多弱小的渦旋,它們就是颱風的「胚胎」。由於影響其發展的因素較多,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詭異多變的颱風路徑。「利奇馬」此次就任性地在已經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在渤海灣轉圈後再次增強。
為更準確地「把脈」颱風動向,提高預報、預警精細化水平和時效性,8月8日起,市氣象局就盯上了這匹可能北上的「馬」,每天發布專報。8月10日開始,市氣象局工作人員嚴陣以待、不眠不休,24小時值班值守。他們每天參加國家局會商1次、省氣象局加密會商3次,通過微信、簡訊等方式向瀋陽應急、瀋陽市防汛抗旱工作群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逐1或2小時發送1次雨情預報信息,共發布氣象服務信息4萬餘條次。
界定暴雨不看瞬時雨大小
看24小時降水總量
很多關注氣象資訊的市民都知道「老夏氣象站」,老夏的名字叫夏傳棟,他做氣象預報工作已有28年。昨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在市氣象臺見到了老夏,由於連續多日的高強度工作,他臉上露出了疲憊的倦色。
老夏說:「『利奇馬』到了山東半島後已經有所減弱,但轉了一圈後,由於渤海灣有大量水汽,水面溫度較高,它的能量又重新聚集殺了個『回馬槍』,影響遼寧時能量依然強勁,但由於距離瀋陽較遠,所以最開始給我們帶來的降雨相對溫和。」老夏表示,也正是由於最開始的降雨溫和,讓很多人認為氣象臺報錯了。但實際上,界定是否為暴雨,要看24小時降雨總量,不管雨下的多緩多小,但只要24小時達到50毫米就是暴雨量級。
到了14日,颱風已停止編號(達不到颱風等級會取消編號),老夏說,颱風的「尾巴」與冷空氣結合依然給瀋陽帶來了暴雨和大暴雨天氣。
就連上廁所
都在看衛星雲圖盯颱風走向
長時間強降雨天氣讓老夏和氣象臺的工作人員觀雲測天不分晝夜。從11日到15日,老夏已經連續5天沒有回家了。他告訴記者:「這幾天,我們睡覺只能叫眯一會,別人睡覺論宿,我們睡覺論分鐘。」5天,老夏吃住都在臺裡,困了就在沙發眯一會,餓了就吃泡麵。
這幾天,大家坐在電腦前,緊盯衛星雲圖、雷達圖、實時雨量和數值預報等海量的信息,就連吃飯、上廁所、走路,都會拿著手機實時查看數據變化。雷達圖6分鐘一更新,雖然有時颱風距離瀋陽較遠,大家可能認為休息6分鐘、12分鐘或更長時間沒關係,但對於氣象人來說,為了預報準確,一個6分鐘也忽視不得。
分析海量資料
職責是為天氣「把脈」
颱風年年有,但並不是每年都這麼強,「利奇馬」是2019年的「風王」,也是2006年以來影響瀋陽最強的一次颱風。
據了解,預報員在做預報時需要對海量資料做細緻分析,如:高空圖、地面圖、數值預報產品等,推理判斷,反覆思考,做預報的過程是一個高強度的繁瑣的腦力勞動。在老夏眼中,他們的工作更像醫院的大夫,職責是為天氣「把脈」。
他告訴記者:「我們的工作事關社會的穩定和千家萬戶的安危。我們分析各種資料就像醫生看各種化驗單,預報結果就好比是診斷書,能否把颱風帶來的影響和損失減到最小要看我們能否提供準確及時的預報。所以作為氣象預報員,大家都深感肩負的責任重大。」
水火無情
預報員就是在跟時間賽跑
「颱風不等人,預報員得跟時間賽跑。」有著28年天氣預報經驗的老夏道出了自己作為氣象人最大的感受。他直言:「有時百姓說天氣預報『不靠譜』,我們現在的預報手段距世界發達國家相比確有距離,尤其是內陸城市接觸颱風的機會不多,所以還需要經驗的積累。雖然目前天氣預報準確率達不到100%,但是每一份氣象結論都是氣象部門認真分析得出來的。」
採訪結束前,記者問老夏:「此刻最大的心願是什麼?」他笑著回答:「睡上三天三夜!我們不舍晝夜的堅持,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對工作的熱愛與堅持。」
一年四季不放鬆,人間的冷暖陰晴都有他們的牽掛,他們就是24小時在線的氣象人。
新聞伴讀 颱風是怎樣命名的?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其中「利奇馬」是越南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意為一種水果。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呂佳 主任攝影記者常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