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感覺,身邊熟悉的人越來越少,有時候打開微信,成百上千個好友,但一瞬間不知找誰聊天?
有一個系列短劇叫《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不知道你們看過沒?
作為導演和主創核心的人,突然離開了這個團隊。停更了20多天後,有人說這個帳號的視頻變味了。熟悉的配音變了,BGM變了,劇情走向也變了……
前段時間,李佳琦和小助理「散夥」。他們曾並肩作戰,但最後互相祝好,笑著告別。
不禁感嘆,那些看起來很緊密的人,原來也會分開啊。
你有沒有一個突然就失去聯繫的人?
曾經你們徹夜聊天,聊天置頂;你的每一條朋友圈,都有他的點讚;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他都有所參與。
可就是不知道從哪天開始,你的聊天界面,他再也沒有出現。
有一期《康熙來了》,蔡康永問:「什麼時候感覺你離朋友最遠?」
小S的回答,有些心酸:
就是我看見她穿著我沒見過的衣服,在沒有我的地方拍了照片,標註的是我不知道的事,評論的是我不認識的人的時候。
有時候離開,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情。
成年人的感情看起來十分牢固,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一起旅遊,度過無數朝夕,堪稱親密無間,卻很容易一拍兩散。相處多年的戀人、朋友,也會因為一句話就再不相見。
公司的女生,說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我和她認識10年,但現在幾乎不聯繫了。
她性格太急,做朋友期間,曾多次冷戰。每次我都安慰自己,她就是那樣的性格,所以主動緩和。但上次舉辦活動,她需要趕一個文件,時間很緊,我主動幫她負擔了大部分內容,熬到凌晨2點。活動過後一起吃飯,她的同事誇我仗義,她卻諷刺地說,我又沒讓她幫我做。
我突然意識到,她把我的付出看作是理所應當的。
有時候,我們仍然會因為一句話就結束一段感情。因為言語的傷害從來不分年齡,也不分角色。
脫口而出的話,往往展現了一個人真正的情緒。
你不是變得更加小氣,而是變得更加敏銳。從一句話裡,就聽出了對方對這段感情的態度,失去了堅持的勇氣。
你責怪他因為一句話就小題大做,太過敏感。但在這之前,他已經默不作聲地原諒你很多次。
後臺有讀者說,希望自己也能快點脫單、結婚、當媽媽,原因很簡單——身邊的好朋友都已經為人母,她發現自己與她們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微信聊著聊著,對方就會不見,再回復,已經是三天後了。
她能夠理解,朋友把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可就是忍不住失落。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終究會沿著自己的軌跡生活。
小時候,朋友是玩伴,長大後,朋友大多是合作夥伴。
有時候兩個人關係的疏遠,不需要有人離間,大家都變得很忙,有了各自的新身份,沒辦法再像以前一樣交往。
比如吳孟達和周星馳,昔日兩人一對眼神,都能懂彼此的意思,現在卻老死不相往來。
後來吳孟達明白:
突然有一個人搬到另外一個地方,有另外一個環境,互相的聯繫就越來越少了。
誰先聯繫,於對方而言,都已經是一種打擾。
每個成年人,都多多少少經歷過這樣的漸行漸遠。
「保持聯繫」四個字看似十分簡單,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遇見的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微信好友,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你的朋友圈。
還記得那個新聞嗎?
畢業第二天,室友就刪掉了所有人的微信。他仿佛沒有出現過,也不在乎任何其他人的告別。
想起前不久我翻朋友圈,發現一個和很多人的共同好友不見了。點開他的朋友圈,也只剩下一條線。
有一個著名的「150定律」,指的是:人類智力允許我們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大約是150人,而在這其中,面臨危險時可以信賴的只有4人。
我們遇見一個能交往一生、了解你每個人生階段的人,就像買彩票一樣,不中獎才是常態。
戀愛被分手,被微信好友拉黑,朋友圈被屏蔽,都是很正常的。
人生可能就是一個口袋,只能裝這麼多東西。有時候一個人走來走去,身邊的人一定會更迭。
但你一定要珍惜,每一個來過你身邊、陪伴你的人。
每一種感情都不應該懈怠。親密的人容許你放縱,但絕不是放肆。
在一起時好好相處,分開時溫柔道好。
不常微信聊天,但希望各自都有很好前程。
原文作者:末那大叔,勵志暢銷書作家,抖音時尚父子,新書《我們最好的時光》噹噹新書榜第一,私人微信:modashu7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