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億年前宇宙的一道光,或將迫使我們建立新的物理學法則

2020-12-02 姿勢分子knowledge

在宇宙中,不論是恆星與恆星之間,還是星系與星系之間,都彌散著一種非常微弱卻極其特殊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記錄著最古老的宇宙歷史,因此備受科學家們的關注,它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簡稱CMB)。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創造了今天宇宙中的物質。但是,當時宇宙溫度過高,亞原子粒子無法穩定結合在一起。在大爆炸的38萬年後,宇宙終於降溫到允許離子和電子結合為原子。這些初生的原子十分活躍,用微波向宇宙宣示自己的誕生,於是就形成了CMB。

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通過CMB了解宇宙的那一段歷史,也是推測宇宙誕生與演化的重要參考。最近,他們在對CMB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了一些詭異的事情。一種新的觀測技術暗示了光的一種扭曲,而這種現象正在挑戰著一個物理理論——宇稱守恆。難道,我們又要迎來物理學的一次重大變革?

粗略地講:根據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如果某個物理定律經過了鏡像的翻轉,那麼這個物理定律本身仍然適用,這就叫做宇稱守恆。

1956年的時候,楊振寧和李政道對這個法則提出了挑戰,並且在實驗女王吳健雄的幫助下,他們證明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並且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他們的證明也僅限於弱相互作用,也就是微觀世界。而如今,科學家們在宇宙尺度下發現了宇稱可能不守恆的現象,就更加令人震驚了。

這一次可能轟動物理學界的發現,來自於兩名日本物理學家——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的Yuto Minami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和日本卡夫利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Eiichiro Komatsu相信,通過CMB的偏振角,他們發現了宇稱不守恆的線索。

所謂的偏振,是包括可見光在內的所有電磁波的一個特點,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只能朝一個方向振動。我們經常看的3D電影,就是利用兩個眼鏡接收兩個不同方向的偏振光,使我們看到了立體的效果。在光線被散射後,波就會發生偏振,大氣層中的一些顆粒或水分子就可以產生這個效果。在宇宙中,這樣的現象也會發生。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在大爆炸的38萬年之內,宇宙都保持著極高的溫度,以至於亞原子粒子到處亂竄,根本無法結合為原子。在那個時候,整個宇宙也像是充滿了迷霧一樣,看起來十分模糊,光子在宇宙中的傳播也面臨著重重阻礙。

然後,宇宙溫度降低到了一定的程度,質子和電子終於相對穩定了一點,結合成為了氫原子。宇宙開始平靜,空間也變得透明,光子終於可以自由穿梭。就在等離子體向中性氫轉化的過程中,光子在電子作用下發生散射,導致了CMB的偏振。

這種偏振可以給科學家提供許多關於早期宇宙的秘密,尤其是它離奇的偏振角度CMB β,更加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因為它有可能暗示我們CMB與暗能量和暗物質之間的神秘關聯。我們知道,暗能量是宇宙膨脹的動力,暗能量則提供著引力,它們佔據了宇宙能量的絕大部分,卻始終無法被我們探測到。

Minami解釋說:「如果暗物質或暗能量以違背宇稱守恆的形式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光產生相互作用,那麼我們通過後者的偏振數據就能找到其中的證據。」

問題在於,科學家要如何準確地探測到這個β角呢?2009年,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衛星發射升空,它攜帶了一臺非常先進的儀器——那就是極為靈敏的偏振光探測器。在2018年的時候,它就發布了關於CMB的一些最新觀測數據,提供了本次研究的基礎。

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科學家們不知道衛星拍攝時的精確角度,因此在獲得了角度數據後,也很難判斷這個角度到底是來自於真正的偏振角β,抑或只是探測器的轉向所形成的角度讓人誤以為是偏振角β。

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說起來這個原理也簡單,這就類似於給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去除噪音一樣,將多個圖像進行對比,那些相同的部分就是我們要觀測的信號,而不同的部分就是噪音了。

Minami介紹說:「我們研究了一種新的方法,利用銀河系內的塵埃所形成的偏振光來判斷人為調節的旋轉角度。利用這個手段,我們取得了兩倍於以往研究的精確度,最終能夠測量出β角。」

我們知道,在幾十上百億光年的宇宙尺度下,銀河系內幾千、幾萬光年的距離就顯得不值一提了。在這個尺度下,銀河系塵埃產生的輻射不會受到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影響。因此,在這種參照之下出現的旋轉,都是來自於人造設備自己的旋轉。

由於普朗克衛星提供的數據既包含了偏振角,也包含衛星旋轉的角度。因此在上面的工作完成之後,從數據中減去衛星的旋轉角度,就能準確地知道CMB β的角度。

通過這項研究,科學家確定β確實不為0,置信度高達99.2%。這意味著這個偏振角確實存在,並且暗示著宇宙可能還存在大尺度下的宇稱不守恆現象。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本次研究的置信度高達了99.2%,它仍然不足以說明我們將要建立一個新的物理理論。如果真的要挑戰傳統物理學,一項研究的置信度必須高達99.99995%才可以!這看起來好像有點過於苛刻,但是畢竟很多現有理論都很牢固,在可見範圍內也運行地極好。因此,必須要有足夠高的置信度,才能夠讓我們接受新理論。

不管怎麼說,這已經是一次重要的發現,也給其他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方向。如果他們的研究成果的確是正確的,那麼我們今天可能就正在見證新理論的誕生!

相關焦點

  • 我們宇宙的大爆炸-138億年前的故事
    以埃德溫·哈勃為代表的20世紀天文學家們,觀測到我們所見的任何方向上的全部星系都在彼此遠離。諸如這樣的大尺度結構,讓天文學家們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著,越是追溯到過去的宇宙,尺度越小。可以想見,在遙遠的過去的某一點,一切都源於一個空間和時間的單個點,普遍被稱為「奇點」。
  • 宇宙的138億年又被科學家推翻了?
    在很長時間裡,科學上對於宇宙年齡的主流推論和計算都指向了138億年,上下3700萬年。當然,這些不確定的誤差部分在整個138億年中相對不值一提,這源自三個宇宙學參數測量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12億年。這項研究將地球與50個不同星系的「可觀測量」進行了對比,並調整了哈勃常數,專家們通過調整後的數據重新配置了塔利-費舍爾關係,最終得出了新結論。通過新的方法,研究人員計算出新的哈勃常數為75.1,最終得出宇宙大約有126億年的歷史的結論。而主流觀點認為哈勃常數是70,所以才有了宇宙138億年的歷史的結論。
  • 我們是如何得出宇宙年齡是138億年的結論的?
    圖註:我們的整個宇宙歷史在理論上是很好理解的,但這僅僅是因為我們了解它背後的萬有引力理論,也因為我們知道宇宙目前的膨脹率和能量組成。光將永遠繼續在這個不斷膨脹的宇宙中傳播,我們將在遙遠的未來繼續任意地接收光,但它將在到達我們的時間上受到限制。關於我們的宇宙起源,我們仍然沒有答案,但是宇宙的年齡是已知的。
  •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炸出」所有物質,那原材料來自哪裡?
    科學家提出了很多種說法,而目前佔據主流地位的是「宇宙爆炸論」,宇宙源於138億年前一個奇點所產生的大爆炸,自此之後,氣體塵埃等物質被釋放到了宇宙的各個角落中去,而時間和空間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那場大爆炸,那麼宇宙包括地球和人類在內都是不可能誕生的,但是,在宇宙大爆炸前,它的原材料又是從哪裡獲取而來的呢?為此,科學家認為有三種可能。
  • 科學家證實宇宙已經存在138億年
    138億年的歷史。儘管這種對宇宙年齡的估計以前是已知的,但近年來,其他科學測量結果卻表明,宇宙可能比這年齡年輕億萬年。科學家研究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的圖像,以確認其年齡為138億年。塞加爾說:「只有看到這張清晰的嬰兒照片或宇宙圖像,我們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我們的宇宙是如何誕生的。」
  • 人類如何確定宇宙誕生138億年?
    138億年,而且科學家們對這個數字非常有信心。但在過去一直是錯誤的(過去有很多宇宙年齡的數據,如200億歲,150億歲,137億歲,30億歲等等),現在最精確的138.17億歲可能又錯了嗎?如果你看得足夠遠,能看到的最遠的時間是138億年:我們對宇宙年齡的估計,但這是正確的嗎?圖片:NASA / STScI / A.
  • 138億年前創造宇宙的那個奇點目前在哪裡?
    基於現代宇宙學,時間和空間都有一個開端,那就是138億年前的一個奇點,宇宙就是從最初的那個奇點膨脹而來。138億年過去了,創生宇宙的那個奇點目前在哪裡呢?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為什麼現代宇宙學會認為宇宙起源一個奇點。在20世紀初,穩恆態宇宙模型是主流理論。
  •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那麼大爆炸之前又是什麼?
    假設宇宙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的,那麼我們沿著時間的反方向行進,就會發現我們宇宙在138億年前是一個無限小的點,稱之為宇宙奇點,時間和空間在這裡似乎都消失了,人類的想像力也在這裡終結,我們無法直接想像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場景。
  •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那麼大爆炸之前又是什麼?
    假設宇宙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的,那麼我們沿著時間的反方向行進,就會發現我們宇宙在138億年前是一個無限小的點,稱之為宇宙奇點,時間和空間在這裡似乎都消失了,人類的想像力也在這裡終結,我們無法直接想像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場景。
  • 如果站在宇宙邊緣,能看見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嗎?
    按照目前的主流宇宙學理論,我們的宇宙有一個時間開端,距今已有138億年。當時,一個無窮小的時空奇點發生大爆炸,由此創生出時間和空間,並產生了宇宙中的所有能量和物質。另一方面,我們能夠看到宇宙中的各種天體和宇宙事件,是因為那些光傳播到地球上,被我們的眼睛或者天文望遠鏡接收到。光在真空中始終以恆定的速度傳播,我們接收到距離越遠的光,也就看到了時間上越久遠的宇宙。
  • 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近138億年歷史
    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近138億年歷史2021-01-05 19: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利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高處的一個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對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進行了新的觀察。
  • 科學家認為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那宇宙大爆炸前有什麼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確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40億年前。現在,科學家經過精確地計算,宇宙起源於138.2億年前。宇宙大爆炸了解了宇宙大爆炸後,很多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既然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那麼在宇宙大爆炸前的有什麼呢?」說起宇宙的起源,我覺得就像是去影院看電影一樣。
  • 90後的回憶:電視上的黑白雪花,或是138億年前的宇宙輻射!
    90後的回憶:電視上的黑白雪花,或是138億年前的宇宙輻射!曾經的科技並不會像我們現在這樣的發達,電子產品並沒有那麼多。手機和電腦這樣的高端的電子產品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並沒有普及,所以電視就成為了我們日常娛樂的必需品。
  • 在一個138億年前的宇宙中,科學家怎麼能看到461億光年遠的地方?
    圖註:我們經常將空間視為一個三維網格,即使在考慮時空概念時,這是一個幀相關的過度簡化。實際上,時空是由物質和能量的存在而彎曲的,距離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隨著宇宙的膨脹或收縮而演化。如果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我們怎麼能探測到任何距離我們超過138億光年的信號呢?
  • 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在宇宙誕生之前,世界是什麼樣的?
    話說在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他的廣義相對論。從這個時期開始,天文學的一個細分領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個細分領域就是宇宙學。所謂的宇宙學研究的是宇宙整體的演化和歷史。
  • 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在宇宙誕生之前,世界是什麼樣的?
    話說在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他的廣義相對論。從這個時期開始,天文學的一個細分領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個細分領域就是宇宙學。所謂的宇宙學研究的是宇宙整體的演化和歷史。按照最近的探測器的觀測,以及理論模型的推算,如今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那麼很多人就會疑惑:138億年前誕生的宇宙,那麼138億年以前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古代中國的宇宙觀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宇宙觀,說白了就是宇宙到底是什麼?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國的古代先哲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
  • 138億年前宇宙最原始的漣漪,怎樣才能檢測到?
    這些最早的時空結構波被膨脹過程迅速放大,推動宇宙爆炸性膨脹。大約138億年前誕生的原始引力波至今仍在宇宙中迴響,但它們被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等事件產生的引力波淹沒了,難以被現有設備檢出。原始引力波的模式和性質可用於揭示早期宇宙的線索(例如驅動暴漲的條件)。MIT天體物理學與空間研究所研究生Sylvia Biscoveanu說:「原始引力波能夠告訴我們早期宇宙的進程。」研究人員對原始引力波的探索,主要聚焦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
  • 138億年前的宇宙究竟什麼樣?中國科學家:觀測或許靠量子力學
    圖為宇宙大爆炸 宇宙是無邊無際的空間和其中的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物質的總稱,千百年來,人類就一直想探索宇宙的起源,於是就有以大爆炸理論為主流的各種學說的興起
  • 電視上的雪花屏來自宇宙?極似138億年前大爆炸的餘暉
    在有關宇宙誕生的理論推測中,奇點大爆炸佔據了一席之地,人們曾經試圖找到更多有關這個說法的證據,卻由於技術受到限制,而只能通過理論進行推理。霍金曾經提出有關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剛開始並沒有被人們驗證,但是電視屏幕上的雪花恰恰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 宇宙年齡是138億年,為何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20億光年?
    這並不矛盾,原因是宇宙從誕生到現在,一直處於動態膨脹當中;在光速不變的前提下,宇宙膨脹將會導致光線要走更遠的距離才能抵達觀測者。根據宇宙大爆炸的演化模型,我們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暴漲,宇宙從一個半徑無窮小的點膨脹為如今的宇宙,由於光速不變,於是以任何一個點為中心,較遠距離上發出的光線將沒有足夠時間到達地球,於是才有了可觀測宇宙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