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同事帶來一張照片,問我這是什麼動物?我仔細的看看,這種動物的學名應該叫極北小鯢。
本文作者
關於極北小鯢,可堪稱「活化石」,是距今有2億3千年進化史的古珍稀動物。在動物分類學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兩棲綱、有尾目、小鯢科、極北鯢屬。
極北小鯢
極北小鯢主要分布於高寒地帶,是小鯢科分布最北部的種類,在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均有分布。棲居在環境潮溼的地方,經常出沒在水質清澈的沼澤地的草叢下或洞穴中。通常會在黃昏時或雨後外出覓食,以昆蟲、蚯蚓、軟體動物、泥鰍等為食。
北鯢 來自網絡
極北小鯢在每年7月間匿居在洞穴深處,10月開始冬眠,4月出蟄 。4-5月繁殖,產卵後回返陸地生活。卵鞘袋膠質並呈圓筒形,長200-300毫米,袋內有卵150-200枚,孵化時間30天左右,多捕食小型有害昆蟲及小動物。
極北小鯢體形適中,長9~13釐米。頭部扁平,軀幹圓柱形,背面略扁,尾側扁,尾梢尖圓。口裂較大,上、下頜有細齒,左右齒不相遇,舌大而明顯。四肢適中,貼體相向時,指(趾)端相約有一肋溝之寬;指(趾)短而扁平,末端鈍圓,基部無蹼;外側指(趾)短小。體光滑無鱗,體側有肋骨溝13~14條。體背面暗褐色,背中央有一黑色帶狀斑紋。
生活中的極北小鯢 來自網絡
極北小鯢生活時背面青褐色,背正中部分橄欖色,中央有黑色帶狀斑紋。液浸標本背面呈棕灰色,散有不規則的深色麻斑,在背正中部分色較淺,背中線有不規則之細帶紋,體側尾側及沿肋溝具有許多深色堀,有的標本在背的兩側幾乎排成斷續的深色縱紋。非繁殖期成體營陸地生活,白晝棲息於水域附近或潮溼地方的草叢中、落葉下或土穴中,傍晚或雨後外出活動覓食昆蟲、軟體動物或蚯蚓等。
1991年12月6日黑龍江省林業廳以黑林野字[1991]258號文公布的《黑龍江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極北鯢列為保護對象。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本文作者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野生動物專家李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