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美國人就進行了第一次載人登月。不過月球畢竟是人類難以企及的天體,不同區域的月壤數據不同,所以美國想要我國登陸區域的月壤數據。
月球對於全人類來說都是一個想要探索的目標,自古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在夜晚都會看到這顆天體,它距離地球最近,人們總想到月球上摸一把,想要住在月球上。
可惜的是月球距離地球不像人類曾經想像的那麼近,而是有38萬公裡之遙,如今只有中美俄實現了載人或者無人登陸月球,美國在1962-1972年的阿波羅計劃期間,數次無人登月,然後6次載人登月,總共帶回來300多公斤月球巖石、土壤、隕石樣本,我國獲得了1克用於科研;前蘇聯月球系列探測器數次軟著陸月球,也獲得了一些樣本。我國是近幾年才有著陸月球的能力。
除了這三個國家再也沒有哪個國家實現過月球著陸,以色列和印度「實現了」硬著陸,探測器直接砸在月球上以失敗告終。我國剛發射的嫦娥五號,是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想要將月球巖石樣本帶回來的項目,而我國也是第三個擁有著陸月球技術的國家。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之後,NASA就發推希望我國公開月壤數據,可能是自身語氣的問題,也可能是中英文翻譯中的語境不同,總之很多網友覺得NASA的推特有點居高臨下的態度,因此很多人主張不公布數據。但就像我國之前公布了部分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的研究數據一樣,嫦娥五號的部分數據也會可能視情況而公布。
有人說美國登月次數那麼多,應該是對月球了解很多,反而要我國這個後來者公布數據,可見它們曾經的登月有貓膩。其實這種猜測的根據很少,美國的確登月數次,可是登月後人類活動的距離很短,最長的一次也不過30.5公裡。
著陸的地區多是平坦的月海地帶,而月球上有很多的隕石坑,還有很多的物質濺射帶,載人登月時活動的範圍很小,自然無法得出整個月球表面物質分布,現代衛星可以通過光譜等分析月表物質,卻也存在著精度不高的問題,我國嫦娥五號和美國以及前蘇聯的降落地點都不同,能夠採集到的標本當然是不同的。
此次嫦娥五號也有創新的地方,美國和前蘇聯當時的採樣都是在月球表面,而嫦娥五號的著陸設施可以在月球表面鑽一米多的洞,然後在下邊取樣本,取到的樣本可能更接近月球本身的物質構成的樣本。
月球的月海地帶相較於撞擊坑,主要是火山噴發物以及小行星撞出物堆積的結果,更接近月球內部物質數據,嫦娥五號要降落的風暴洋是月球最大的月海,南北徑約2500千米,由遠古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巖構成,年齡約32至40億年,含鉀、稀土元素及含磷酸鹽較高的特殊巖石克裡普巖。
美國自己沒有去過這個地方,所以就想要得到這個區域的物質數據。隨著中美俄新的月球探索的開始,人類對月球的認識可能是會得到提升的。
航天活動是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即便是美國也無法探索月球的每一寸區域,不過美國也確實公布了一些月球探測的圖片、元素分布之類的數據,即便美國不說我國也可能公布部分數據,可就是它那態度可能讓很多人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