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鹽湖,別稱茶卡或達布遜淖爾,是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附近的一個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之一。「茶卡」是藏語,意即鹽池,也就是青海的鹽;「達布遜淖爾」是蒙古語,也是鹽湖之意。
茶卡鹽湖氣候溫涼,乾旱少雨,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4℃,年平均降水量210.4mm。茶卡鹽湖海拔3100米,長15.8km,寬9.2km,呈橢圓形,總面積105平方公裡。
茶卡鹽湖夾在祁連山支脈完顏通布山和崑崙山支脈旺尕秀山之間,兩山常年積雪,雪山倒影在湖面,形成「湖水與長天一色,鹽湖與雪峰同輝」壯美的青藏高原獨特自然風光。茶卡鹽湖與其它鹽湖不同的是,茶卡鹽湖是固液並存的滷水湖,是柴達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結晶鹽湖。底部有石鹽層,一般厚5米,最厚處達9.68米,可以透過清盈的湖水,觀賞形狀各異、正在生長的栩栩如生的朵朵鹽花,探求湖底世界的神秘,還可以領略到漲潮後湖面上留下的滾滾鹽濤奇觀。所以茶卡鹽湖被稱為「天空之境」。
茶卡鹽湖四周雪山環繞,純淨、藍白、倒影交織,恍若一面天然明鏡。因其旅遊資源稟賦可與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相媲美,被旅行者們稱為中國「天空之鏡」,與塔爾寺、青海湖、孟達天池並稱為「青海四大景」,被國家旅遊地理雜誌評為「人一生必去的55個地方」之一。
形成演變
茶卡鹽湖的形成是由於災難或地殼運動,青藏高原從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經過長期的地殼運動,這塊地面抬起變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結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帶形成了許多鹽湖和池塘,茶卡鹽湖就是其中一個,湖內的鹽幾乎無窮無盡,因為雨水會將更多的鹽從周圍的山上帶下。
茶卡鹽湖曾經是一個外流湖,向東流入共和盆地,注入黃河。10~13萬年左右發生了構造隆起,使得茶卡鹽湖變成了內陸湖。與這裡面積比青海湖小,年降雨量小,故每年能注入到這裡的水量特別少,加上這裡蒸發又特別厲害,故能形成這個含鹽量極高的鹽湖。
資源利用
礦產資源
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結晶鹽湖,因盛產「大青鹽」而聞名。鹽粒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但不可直接食用。因其鹽晶中含有礦物質,使鹽晶呈青黑色,故稱「青鹽」。截至2011年4月,茶卡鹽湖儲鹽量達4.48億噸,氯化鈉含量高達94%。[3]
茶卡鹽湖存在石鹽鹽湖礦床。鹽類沉積礦物由石鹽、石膏、芒硝、無水芒硝、瀉利鹽、白鈉鎂礬和水石鹽等組成。鹽湖滷水礦化度322.4g/L,相對密度1.2178,pH值7.8,滷水的水化學類型為硫酸鹽型硫酸鎂亞型。石鹽礦層出露湖面,鹽層厚1.2~9.68m,最厚15m,平均4.9m。
開採歷史
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最早的一個,已有3000多年的開採史。茶卡鹽極易開採,人們只需要揭開十幾釐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晶鹽。
《西寧府新志》記載:「在縣治西,五百餘裡,青海西南……周圍有二百數十裡,鹽系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
早在公元前206~公元25年的西漢時期,當地羌族人就已經知道採鹽食用。《漢書·地理志》記載:「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鹽池」。仙海即今青海湖,鹽池就是茶卡鹽湖。
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始,官方就已有組織地對鹽湖進行大規模開採,並定有鹽律。光緒三十四年(1908),設立了丹噶爾廳鹽局,標誌著茶卡鹽納入了有序經營管理軌道。
解放前,馬步芳政權在這裡設有鹽場,每年生產近千噸原鹽。
解放後,古老的茶卡鹽池經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初步實現了採鹽機械化,建有茶卡鹽廠,已經實現了船採、船運、洗滌、加工機械化,生產的原鹽、再生鹽、洗滌鹽、粉洗鹽、加碘鹽、營養加鋅鹽等產品暢銷全國。2003年,企業採用了船採船運工藝,使鹽湖的開採工藝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旅遊信息
景區發展
茶卡鹽湖旅遊業自1980年開發以來,吸引著眾多內地和歐美、東南亞、日本及港澳臺遊客。隨著採、製鹽工藝流程的不斷完善,茶卡鹽湖景區已發展成生態遊與工業遊並舉的3A級新型景區。
2009年,茶卡鹽湖景區被評為3A級景區。
2010年,景區門票價格調整為50元。
2015年,景區年遊客量突破120萬人次,成為青海第三大百萬人次旅遊景區。
2016年,景區單日最高遊客量突破4萬人次,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的最佳旅遊秩序景區、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6]
2016年10月11日起,茶卡鹽湖閉園進行全方位升級改造。
2017年,景區門票價格調整為70元,並於當年5月1日起開園迎客。
茶卡鹽湖景區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不僅成為西部礦業集團轉型升級後新的利潤增長點,也成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打開了海西旅遊業發展的「東大門」,烏蘭縣茶卡鎮餐飲業、酒店業得到快速發展,為解決當地群眾就業、脫貧致富開闢了新天地,同時,也帶動了周邊金子海、哈裡哈圖等旅遊景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