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行為學的日益發展,讓人們意識到:人類絕不是自然中唯一的感情動物。動物之間的家庭觀念、夫妻觀念、輩分觀念和友情觀念,隨著動物學家的深入研究已經漸漸明朗,這些系統的科學調查,正在給我們揭開一個龐大的神秘的領域:動物的感情世界。
正如人類社會一樣,鳥類也有自己的「鳥社會」,在這個圈子裡,它們也在遵循著某種【社交規矩】,有著不同個體的喜怒哀樂,有著奸詐和真誠,有著友情和愛情。大自然是殘酷的,這份殘酷是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結果,而與這份殘酷對應的,那就是同族感情。
哈嘍大家好我是動物作者板慄和酥餅。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一個神秘的世界,為你揭開鳥類的真情實感。
全文共計3300字,閱讀時間7分鐘,建議收藏後閱讀。更多硬核動物知識記得給小編點擊關注哦。
鳥兒的感情故事,從東漢時期的「銜環報恩」就有記載
關於動物感情的研究,雖然從近代的動物學家們才開始漸漸深入,但其實關於動物感情的記載,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們國家有一個成語「銜環報恩」,其實就是從一隻黃雀報恩的故事而來。
「銜環報恩」又寫作「黃雀銜環」,據記載東漢時期有一名官名叫楊震,其父親名為楊寶。楊寶童年時候,救助了一隻孱弱的黃雀,取回家養好傷後又放生。放生當晚,一名金衣童子降臨到楊寶家,並且帶了四隻白環作為謝禮,保佑楊家四代為官。這個故事就是成語【銜環報恩】的由來。
這件故事無論真假,都為我們表明了一件事:從古至今人們都在借用動物來表達感情。黃雀銜環表達了報恩的感情,羔羊跪乳烏鴉反哺表達了孝順的感情,人們還用雙宿雙飛的鴛鴦表達美好的愛情。
可見從很久之前動物在人們的眼裡,不是一個冰冷的物體存在,而是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和人一樣的生命體。
動物學家對動物感情的研究,是從19世紀中期正式開始的。提出這個觀點的動物學家正是大名鼎鼎的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物種起源》的作者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這個觀點引起了科學界的軒然大波,但受到統計困難和研究數據有限,這個理論並未被大多數人接受。
這個理論直到100年後,才由現代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英國生物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尼古拉斯·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發揚光大。
廷伯根首次提出了動物的「4F」需求理論,分別是Fight(戰鬥)、Flee(逃跑)、fornicate(交配)、Feed(餵養)。而廷伯根最擅長的,就是鳥類的研究,所以廷伯根的理論一經推廣,便受到更多的學界認可,不同的生物學家開始紛紛投入到動物情感的研究中來。
但是在理論推出之初,動物學家認為動物只有基礎的感情,例如恐懼、憤怒、對伴侶的需求、對傷害的抵抗等等,這些都是基礎感情。但隨著人們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靈長類動物學家簡·戈達爾發現在動物中,可能存在高級情感:它們會有幸福感、會悲傷、有愛有很、會有尷尬和窘迫的感情存在。
這個研究又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學家馬克·貝克奧夫擴展到了其他動物領域,通過30年對狼群和狐狸的研究,研究團隊發現動物界豈止有基礎情感和高級情感,它們甚至有自己的社會禮儀和社交規矩。
即使動物們的表情很難捕捉,但從行為上研究可以完全確認這樣一個事實:動物界不同物種不同種群中,是存在獨特的社會性的。例如等級森嚴的狼群管理制度,底層狼會無條件服從上級;狗狗的搖尾巴行為;貓科動物的舔舐行為等等。
從上世紀中期開始,關於動物感情的研究就一直是動物學的重點研究課題。在這期間,鳥類的求愛方式、親情制度、友情關係和喜怒哀樂等等奧秘終於漸漸浮出了水面。礙於篇幅原因,我們此篇文章只介紹個別鳥類的愛情觀,來一窺鳥兒的情感世界,了解鳥兒的情感生活。
鳥類的愛情觀:求偶也拼房子,也拼顏值,有渣男也有好丈夫
既然介紹感情,那麼愛情肯定是重點。愛情觀這件事,在不同的鳥類中,體現完全不同,這一點和人類社會非常類似。例如有些國家是開放的,有些國家是傳統的,有些國家則是比較混亂的不平衡的。鳥類的愛情亦是如此。
鳥類的愛情,從求偶開始求偶行為是普遍存在於各種動物之間的,鳥類的的求偶行為,最獨特的就是【鳴叫】。每年春天就是鳥兒一年中第一次求偶的季節,公鳥們站上枝頭,開始一展自己的歌喉,在鳥類社會中,歌喉越響亮持續時間越長的公鳥,就會越被雌性鳥兒喜歡,求偶成功率也就越高。
但是你以為只是拼唱歌,就大錯特錯了。想一想在我們人類社會中,求偶需要什麼?要有房有車有存款,還有有顏值?其實這些在鳥類社會中也都是「基礎條件」。
拼顏值求偶的代表就是孔雀,孔雀開屏就是求偶的行為;還有拼才藝的紅頂侏儒鳥,在交配季節雄鳥聚成一群,比拼「枝頭跳舞」,跳的越好,求偶成功率越高;而北美鸊鷉的求偶則是「表演水上飛」,雄鳥和雌鳥如果對彼此有好感,則要不約而同的一起拍打著翅膀用蹼踩在水面上狂奔,蹼的拍打速度達到了驚人的14-20次每秒;拼顏值拼才藝還不夠,還要拼房子。園丁鳥的雄鳥為了求偶,要用貝殼、昆蟲、樹葉等裝飾自己的鳥巢,來展示給雌鳥「我有一座漂亮的房子哦」。雄鳥之間的競爭也比較直接,看誰不順眼就把誰家的房子拆了拉倒!
在取悅異性這件事上,鳥類有不同的技巧,可千萬別以為只有鳴唱才是唯一。求偶成功後,不同的鳥對待愛情的態度也不同。
對待愛情的態度:渣男和渣女並存,好爸爸和模範夫妻也常見曾經我們一致認為信天翁是公認的模範丈夫,是標準的一夫一妻白頭偕老的典範。可是後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和觀察表明,被認為是忠誠代表的雄性信天翁在雌性信天翁孵化幼鳥的時候也會存在出軌行為。
不同的鳥對愛情的態度不同,有的忠誠不渝,有的也是「露水夫妻」。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被譽為愛情鳥的牡丹鸚鵡。牡丹鸚鵡一直成雙成對出現,伴侶雙方對彼此從來都是卿卿我我於是被人們認為是愛情的象徵,被冠名」愛情鳥「。實際的牡丹鸚鵡也是如此:它們對伴侶表現非常忠誠。如果把一群牡丹鸚鵡飼養在一起,每隻鸚鵡都會一直陪伴自己原來的伴侶,無論在什麼時間都互相依偎。
前文所說的園丁鳥,求偶有點像人類的「拉皮條」行為。用房子把雌性鳥兒吸引到家裡來,完成交配後,根本沒有所謂的「夫妻觀念」,而是各自分開了:雄鳥繼續吸引下一隻路過的雌鳥而交配完成的雌鳥,就自己找一個地方準備孵蛋了。鳥界的好爸爸幾維鳥。在鳥類中,很多夫妻會合力孵蛋,尤其是在走禽類鳥兒中,很多如帝企鵝、幾維鳥、鴯鶓、鶴鴕等,都是標準的好爸爸:由公鳥完成孵蛋和哺育。鴛鴦,表面夫妻,大難臨頭各自飛。鴛鴦雙宿雙飛的確是真實的,但只是表面而已。當鴛鴦夫妻一方意外死亡或遇到不測,那麼另一隻會毫無感情的選擇離開,然後再找一隻鴛鴦繼續雙宿雙飛……這也是心比較大了。在中國鴛鴦是愛情的代名詞,而國外則是「知更鳥」。知更鳥代表忠貞的愛情,比鴛鴦要靠譜的多,知更鳥和天鵝、大雁一樣是少有的一生一個伴侶的鳥類。甚至大雁有「不獨活」的特點,當伴侶死去後,自己也絕食而亡了。
鳥類的愛情觀就如同人一樣,表現出來的個體區別非常大。從它們身上,可以看到人類之間的所有愛情現象,不管是忠貞不渝還是渣男渣女,鳥類的情感生活是非常奇妙的。
動物行為學家肯拉德·勒倫茲曾描述過一隻雄鵝的喪偶之痛。這隻天鵝目睹了自己的「愛妻」被狐狸咬死,雄鵝一直站在伴侶身邊久久不忍離去。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這隻雄鵝都吹都喪氣,彎著身子,視力開始變得模糊不清,在鵝群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根本沒有心情抵禦其他雄鵝的攻擊。這種悲傷,直到1年後才漸漸緩解。想必,一定因為愛人離去遭遇了極大的打擊。
有人覺得,動物界沒有感情可言;有人覺得,動物的感情比人類想像的更豐富;而有人覺得,深究動物感情並沒有什麼太深的意義。
好像每一個說法都有它的道理,但是難道我們沒發現,動物的一生,有時候也是影射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嗎?從它們對愛情、對家庭的觀念,我們不難在它們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如果你的摯愛離你而去:你會選擇重新積極面對生活,還是從此消沉下去喪失鬥志呢?
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作為結尾:人類的精神與動物的本能區別在於, 我們在繁衍後代的同時,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對於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