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大多都看過這樣一個故事:瓦特童年時,看到奶奶做飯,火爐上有燒開水的茶壺。當水燒開的時候,茶壺會上下跳動。瓦特就很好奇,他忍不住問奶奶:奶奶,茶壺為何會上下跳動?
奶奶只是個普通農婦,哪懂什麼物理?自然是回答不上來的。
於是,瓦特坐在爐子旁觀察,經過數日的觀察,他發現,原來是蒸汽把茶壺頂開。從此,他發現了水蒸氣的巨大力量。長大後,他繼續研究蒸汽,最終發明了偉大的蒸汽機。蒸汽機有力地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瓦特由此改變世界,成為偉人。
小瓦特觀察蒸汽
這個故事,很明顯是杜撰的,因為蒸汽機這東西,並不是瓦特發明的,瓦特只是改良了蒸汽機。不過呢,兒童故事嘛,大多是以教育為目的,這個故事,也就希望能讓孩子對自然科學,對發明產生興趣,抱著這個美好的目的,稍稍編一下故事,似乎也無傷大雅,畢竟瓦特對於蒸汽機,的確有很大貢獻。
但是,很糟糕的是,這個故事除了杜撰錯誤常識,它還傳遞了一個很不完備的觀念,它會讓小孩子天真地以為,只要對自然保持興趣,努力學習研究,然後就可以像瓦特發明蒸汽機那樣,發明個什麼偉大的東西出來,又或者能夠做出什麼傑出成就,改變世界。
這個誤導,問題就大了。如果孩子在長大時,沒有及時糾正這個觀念,他就有可能會走上彎路,白白浪費許多時間精力金錢,讓人惋惜。
特別是筆者看一些融資類型的節目,那些創業者,有不少都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似乎自己就是賈伯斯轉世,動不動就高喊改變世界。然後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會被天使投資人無情拒絕,這讓筆者覺得非常可惜。
改變世界有這麼容易嗎?
個人憑藉努力,是否可以改變世界?答案是可以的,但這,必須是在許多客觀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通過分析蒸汽機的發展史,我們就可以知道,首先,必須具備這兩個前置條件,個人的努力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巨大的作用,才有可能撼動時代,改變世界。
1 必須具備比較優勢,滿足時代的真正需求
發明一個產品,研發一種技術,提供一種服務,其目的,就是要滿足人的需求,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可是,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複雜多變的,哪些是真正的需求,哪些是偽需求,哪些只是發明者,研發者,創業者個人臆想出來的假需求,那就不是這麼容易就可以分清的。
就如蒸汽機,人類難道是從瓦特開始,才認識到蒸汽的巨大力量嗎?難道之前的幾千年歷史,人類就沒有一個聰明人,沒有一個對自然感興趣的人,能認識到蒸汽的力量?這顯然不是。早在公元一世紀,古羅馬數學家希羅,就發明了汽轉球。這是一種用蒸汽推動球體轉動的玩物,本身並沒有任何實際作用。儘管這不是蒸汽機,但至少說明,人類早在距離瓦特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蒸汽具有推動力量。
汽轉球
人類只有勞動,才能生產出各種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資。所以,動力永遠是人類的剛需。那麼,既然動力是人類的剛需,而古羅馬人又已經認識到蒸汽具有動力,甚至已經製造出汽轉球,那為何古羅馬人沒有發明出蒸汽機,提前讓人類進入工業革命?
那是因為,人類的動力,並不是只有蒸汽。當時,人類就已經掌握了四種動力:人力,畜力,風力,水力。蒸汽機在剛發明的時候,效率非常低,比人力畜力強不了多少,而它只是建造出來,就已經需要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要讓正常它運轉,就必須有人不斷在它旁邊添加燃料,這就需要人力成本跟燃料成本,然後壞了它又要修理,這又需要一筆維護成本。綜合來說,它的性價比極低,跟人力畜力比起來,它沒有任何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正是區分真需求跟偽需求的利器。人類的需求,亙古以來就沒有多少變化,不外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勞動消費購物社交等幾種而已。各種產品,技術,服務,都是為了滿足這幾種需求產生的。人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種需求,都必然衍生出對應的產品技術服務。太陽底下,本來就沒有多少新鮮事物。所以,一種新的產品,技術,服務,如果它真的能滿足人的需求,它必定有可以對標比較的產品技術服務,如果沒有,那它肯定是一種偽需求。
火車與馬車對標
然而,只是有比較,有可以對標的產品技術服務,那還是不夠的,因為人的天性是保守的,而且,學習新事物,是需要花費時間的,如果新事物對比舊事物沒有足夠的優勢——比如更便宜,更耐用,更方便,更有效率,或者更炫酷,人們是不會接受新事物的。
比如我們每天看到的鍵盤布局QWERTY,這種鍵盤布局,跟字母順序完全不符合,非常彆扭,為何要這樣設置呢?原來,一開始的鍵盤布局,是出現在打字機上的,其鍵盤布局,就是按abc這樣的順序排列的。這樣的順序,簡單易學,為何人們不採用呢?就是因為太簡單,太容易學,人們打字很容易就變得飛快,然而,當時的打字機技術並不成熟,如果打得太快,就容易造成卡鍵,乃至造成打字機損毀。所以,克裡斯託夫·拉森·肖爾斯,就故意設計了QWERTY這種鍵盤布局,他把最常用的幾個字母,都設置在相反的方向,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
鍵盤布局
也就是說,我們常用的QWERTY鍵盤布局,其實不是為了讓人打字更易學,更快速,而是恰恰相反,是為了讓人打字更難學,打字更慢!到現在,電腦手機,已經取代了打字機。電腦手機已經沒有打字機原來的老毛病了,然而,人類卻不願意改用更快速更符合規律的鍵盤布局,因為人類已經習慣了這種排列方法,不願意再花時間去學習新的打字更快的鍵盤布局。
所以,如果新事物對比舊事物,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人類是不會接受的。
蒸汽機的出現,就是比較優勢的產物。人類早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有文字記載,就已經清晰地認識到蒸汽是可以作為動力的,然而為何一千多年,人類並沒有發明蒸汽機,一直要等到一千多年後才會發明蒸汽機,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其實,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這一千多年,肯定出現了很多聰明人,出現很多能工巧匠,這裡頭,很有可能曾經有人發明過用蒸汽推動的機械,只是這種機械效率低,成本高,對比人力畜力沒有任何對比優勢,所以自然就沒有普及,歷史上自然也沒有相關記載了。
直到一千多年後,在某個非常特殊的應用場景下,蒸汽機的比較優勢開始凸顯,人類才有了發明蒸汽機的強烈需求,蒸汽機才會被發明出來。而且,最重要的,還不是它被發明出來,而是它能夠真正變成一種有價值的,有市場的商品,人們願意購買它,使用它,這樣,它才會被普及。然後,瓦特才會對它進行最為重要的技術迭代升級,讓它真正變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動力,改變世界。
這個特殊場景,就是採煤。
這黑乎乎的東西,才是促成蒸汽機發明的直接原因
大航海時代的英國,因為航海貿易激增,英國需要大量造船,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航海需要。英國是個島國,本土資源原本就比較匱乏,造船需要大量木材,建築房子也需要大量木材,再加上英國人民需要木炭來生火取暖,漸漸木材就不夠用了。女王看到這種情況,馬上命令封山封林,不許普通老百姓進樹林砍樹木,必須改用煤炭生火取暖,於是,英國的老百姓都改燒煤,煤的需求量開始激增。
煤炭的需求量一激增,挖煤的人就多了,煤老闆也多起來了,煤礦自然就越挖越深,漸漸地,煤老闆都會碰到一個頭大的問題,那就是隨著煤礦越挖越深,地下水就會冒出來,這時候,就必須把地下水抽走,才能繼續挖煤。
當時人們掌握的,還是那四種力:風力,水力,畜力,人力。這四種力,是否適合給煤礦抽水呢?風力,供給不穩定,而且必須要建在風力充裕的地方,還要花一大筆錢建造風車,要求多成本高供應不穩定,首先排除。水力,必須要建在河流旁才能發揮水力,煤礦這東西,哪能保證旁邊有河流?而且河流有乾涸期有冰封期,同樣不穩定,第二排除。能用的,就只有畜力跟人力。
如果在中國,說不定就真的用人力來抽水了,因為中國人多,人力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計。在古代,人是要服徭役,是要幫國家免費興修水利之類的。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可沒有多少工錢的概念,只要能提供一日三餐,說不定就有不少人願意下煤礦抽水去了。
然而,故事的發生地是在英國,是在小國寡民的歐洲,這裡國家的人口畜生都比地大物博的中國少多了,物以稀為貴,人力畜力成本自然就上去了。而且,那時的英國,已經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圈地運動,個人已經從土地掙脫出來,成為了自由勞動力。如果煤老闆開的工錢沒有吸引力,工人就會跑去做別的工作,不會到煤礦抽水,這也進一步推高了人力成本。
在水力風力都不靠譜,而人力畜力成本又比較高的情況下,蒸汽動力的優勢,第一次被體現出來。我們知道,蒸汽動力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建設跟後期維護——這都是可以通過完善技術大量生產來降低成本的。蒸汽動力最大的弊端,其實是它的運營成本。
蒸汽動力,需要有人不斷添加燃料,燃燒燃料,這不斷消耗的人力跟燃料,都是巨大的成本。在最初時,蒸汽動力效率很低,蒸汽動力對比人力畜力, 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只有到了煤礦這個特殊環境下,煤的成本非常低,而蒸汽機排水的效率,比人力抽水的效率,要高得多。綜合來說,要排出相同的水量,蒸汽排水的成本比人力成本更低。
壓縮了成本,就等於提升了利潤,這是每一個老闆都希望做的事情。煤老闆自然願意花錢購買蒸汽機來抽水,這個需求,這個市場,是真實存在的。於是,看到這種需求的聰明人,工程師,發明家,就開始琢磨發明蒸汽機。
2 必須符合道德法律文化習俗等軟環境的要求
需求是硬環境,但人是群體生物,每一個人,只要活在社會之中,就要受到道德法律文化習俗的約束。因此,任何一種發明,都不能忽視這種軟環境的要求。一種發明,只有符合軟環境的要求,才有可能得到普及,如果不符合,就會受到很多的阻力,甚至會被徹底扼殺。
如上文所述,正是因為大航海,導致木材被限制採伐,煤炭需求激增,煤礦需要抽水,蒸汽機的需求出來了。但大航海可不止出現在英國,甚至最早也不是出現在英國,而是在葡萄牙西班牙,然後荷蘭,法國,義大利等西歐各國,也加入了大航海時代,他們也要燒煤,為何蒸汽機最先出現在英國,而不是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荷蘭義大利?
這就跟制度、法律等軟環境密切相關。
1688年,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政變,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統治,史稱光榮革命。從此,英國君主的權力逐漸被議會法院所取代,英國從一個人治國家,逐漸變成了一個法治國家。而早在1624年,英國議會就頒布了《壟斷法規》,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現代含義的專利法。這部法律確定的許多基本原則和定義,都一直沿用到現在。
光榮革命
正是專利法的實施與法制制度的確立,讓發明成為了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在利益的驅動下,英國許多民間工匠,發明家,開始投身偉大的發明事業。其中,就有一部分發明家,看到了煤老闆對抽水的巨大需求,便開始琢磨發明用蒸汽驅動的抽水裝置。
1698年,英國工程師託馬斯·塞維利,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蒸汽提水機,而且他還取得了標名為「礦工之友」的發明專利。不過,他的這個蒸汽機,無論是在實用性,穩定性等方面,都非常差,很難普及。
1712年,英國工程師託馬斯·紐科門,發明了紐科門蒸汽機。這種蒸汽機的效率,仍然不高,只適用於在煤礦這種富含燃料,燃料成本極低的地方抽水。但是,紐科門蒸汽機非常耐用穩定,比賽維利發明的蒸汽機可實用多了。
紐科門蒸汽機
既然如此,紐科門蒸汽機,是不是就獲得了快速普及呢?非也。因為這蒸汽機的專利,是賽維利奪得的。而且,這賽維利拿到的專利,非常寬泛,只要是用蒸汽驅動的裝置,都可以算作是他的專利,紐科門根本無法繞開他的專利。而且,這賽維利還跟英國王室有點關係,後臺可硬得很。雖然紐科門蒸汽機是紐科門獨立發明的,也比賽維利的更好更實用,然而,紐科門根本無法銷售他發明的蒸汽機掙錢。
從賽維利跟紐科門的專利之爭,我們又可以看出,這太陽底下,真的沒有多少新鮮事。專利流氓這東西,兩三百年前英國就有了,這賽維利,可能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代專利流氓。
不得已,紐科門就找到這賽維利,看能不能把他的蒸汽機,掛靠到賽維利的專利名下銷售,每賣一臺就要給賽維利一筆錢。這賽維利,也很清楚自己發明的蒸汽機,實用性實在太差,根本就賣不出去,遠不如紐科門蒸汽機實用,因此就同意了這一筆買賣。於是,紐科門蒸汽機得以銷售,蒸汽機開始在煤礦中普及。
正是有了紐科門蒸汽機這第一代蒸汽機的成功,之後的瓦特,才能在此基礎上改良紐科門蒸汽機,讓蒸汽機的作用突破了煤礦抽水這個很狹窄的應用場景,廣泛應用於工廠生產,火車輪船等地方,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大的推動力。
因此,發明一種產品技術服務,是有硬環境跟軟環境兩方面要求的。硬環境是比較優勢,是人的需求,軟環境則是道德法律文化習俗這些約束,只有軟硬環境都匹配,一項發明,才有可能成功,才有可能被普及,才有可能改變世界。
限於時間篇幅精力,今天就先寫到這。如果大家對這篇文章,對蒸汽機的發展歷史,對瓦特很感興趣,請收藏點讚評論。如果願意看這方面題材的人多,我會結合蒸汽機跟瓦特的個人歷史,進一步分析,為何是瓦特改良蒸汽機,而不是馬特,牛特,或者其他工程師,做出這個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