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和大家聊了金波子等南美短鯛飼養的一些事兒,不過文章裡面有一處小細節錯誤了,那就是我把紅肚鳳凰歸到南美短鯛裡面,然後一位粉絲指出來了,其實紅肚鳳凰是西非短鯛。確實草率了,沒歸類好。不過也由此帶出了另外一個話題,非洲慈鯛魚科,這也是觀賞魚裡面一個非常大的家族,並且有一些獨特的亮點。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三湖慈鯛,以及更熟悉的羅非魚。
三湖慈鯛和羅非魚的關係
其實,三湖慈鯛和羅非魚都是屬於非洲慈鯛,可以說一脈同源。不過,羅非魚在非洲大陸的足跡更加寬闊,分布得更加廣泛,以至於後來不小心入侵了非洲三大湖,對三湖慈鯛的物種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為羅非魚的生存和繁育能力太強了,和原住民搶奪生存資源和生存領地,致使其他物種步步退縮,最終瀕臨滅絕,這在我國已然成定局。
我們現在會說羅非魚是物種入侵,可是把時間維度再拉大一下,再過個幾百年,幾千年後呢?這種魚在後人看來,不過就是當地的原生種罷了。有時我會在想,所謂的物種入侵,其實也是我們人類提出來的概念,在自然動物世界裡,沒有地域和國界之分。它們無非是因為一些因素,是人為也好,是自然也罷,造成它們的生命足跡不斷地延展,最終遍布世界各地,興盛一時,然後又會因為其他的自然因素,造成它們的種群沒落。這便是自然規律,看看我們人類的發展史,不也跟這很類似嗎?進化出了強大的生存能力,在自然資源的爭奪和使用更勝其他物種一籌,最終脫穎而出。如果用達爾文進化論來解釋,就是優勝劣汰吧!
羅非魚在我國的情況
好了剛才的話題拉得有點遠,我們聊回羅非魚。其實羅非魚被引進到中國,最初是作為食用魚,當然現在也是。只不過這些食用魚的生存能力太強了,以至於逃到野外,最終也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羅非魚其實有100多個亞種,這麼多,大家應該沒想到吧?不過在我國也就那麼幾個亞種而已,其實亞種還是留在非洲大陸。在我國比較常見的羅非魚是齊氏羅非魚,尼羅羅非魚,黃邊黑羅非魚,紅羅非魚,福壽羅非魚,還有雜交的奧尼羅非魚。
其中齊氏羅非魚在廣東是很常見的,基本在人工的河流裡,都可以容易看到。發情期的齊氏羅非魚觀賞性還是很強的,身上的斑馬紋很明顯,腹部發出豔麗的紅色,曾經我在一處自然公園的河流裡看到了一對齊氏羅非魚在帶小魚,還一度誤以為是某種三湖慈鯛被人遺棄在河裡。觀賞性比較強的還有紅羅非魚,這兩種羅非魚也可以作為魚缸裡的觀賞魚。
另外一種是福壽羅非魚,也是我們常說的福壽魚,或者也有叫非洲鯽的,它們可以說是妥妥的食用魚了,因為本身觀賞性也不是很強,可是肉多也鮮美啊!(說到這裡吐個槽,網上找到羅非魚的圖片,大部分都是變成一道菜的,想整幾張活魚的照片都難)在我公司附近的一條河流裡,就都是這種羅非魚,我之前還拍了視頻,尤其是在水位降低下來的時候,那個場面,相當壯觀。而同時,遺憾的是,河流裡也幾乎看不到其他魚類的蹤跡。
如何看待羅非魚
其實我懂,很多喜愛觀賞魚的朋友,尤其是喜愛中國原生魚的朋友,對羅非魚還是持比較討厭的態度。可是我們不得不否認的是,在自然進程裡,這個物種的進化是比較成功的,適應性極強,生存能力極佳,再加上獨特的口孵育兒體系,早就了羅非魚物種的強大。
這是我們對這個物種應有的一個客觀認識。同時,我一直堅信,一個物種很難去徹底消滅另外一個物種(人類除外),所以如果單憑羅非魚的自然資源爭奪,它們也不可能完全把當地的原生物種影響到滅絕的境地。反而有可能是因為羅非魚的大量繁殖,導致同種之間出現資源的爭奪,而形成種族內部的消耗。而我也一直相信當地的原生物種是有智慧的,它們肯定會懂得如何避開羅非魚的侵擾,進而壯大直接的族群。
延伸話題:中國原生魚是否值得被愛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關於中國原生魚的,有的網友會留言說,別去喜歡了,免得過度捕撈把它們抓完了。其實我特別想說,這樣的想法特別短淺。當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人類可以滅絕一個物種,也可以早就一個物種,關鍵就看人類喜不喜歡,或者說得俗一點,有無利益可圖。前天的文章,六角恐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六角恐龍原來在原產地已經快滅絕了,因為它們的生存能力太差了,可是就因為長得可愛,被水族愛好者繁育得現在全國都是,大家想想,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同理,中國的原生魚,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理由就是因為喜歡會催生出很多鑽研,高手在民間,而不是魚類專家去研究,這樣愛的力量就會大得多,更加有意義。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的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