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理介紹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34883.htm1.分布式光纖監測技術
(1)光纖光時域反射(OTDR)原理
當雷射脈衝在光纖中傳輸時,由於光纖中存在折射率的微觀不均勻性,會產生瑞利散射,在時域裡,雷射脈衝在光纖中所走過的路程為2L,可表示為
2L=V×t (1)
式中:V——光在光纖中傳播的速度,可表示為V=cn,其中c為真空中的光速,n為光纖的折射率;t——入射光經背向散射返回到光纖入射端所需的時間。
在t時刻測量到的是離光纖入射端距離為L處局域的背向瑞利散射光。用光時域反射技術,可以確定光纖處的損耗,光纖故障點、斷點的位置,對測量點進行定位,因此也可稱為光纖雷射雷達。
在空間域裡,光纖的瑞利背向散射光子通量:
式中:Φe——在光纖入射端的雷射脈衝的光子通量;KR——與光纖瑞利散射截面相關的係數;V0——入射雷射的頻率;S——光纖的背向散射因子;a0——入射光子頻率處光纖的損耗;L——局域處離入射端的長度,。
(2)三類散射
在光纖中傳播的光波,其大部分是前向傳播的,但由於光纖的非結晶材料在微觀空間存在不均勻結構,有一小部分光會發生散射。光纖中的散射過程主要有3種:瑞利散射、拉曼散射和布裡淵散射,它們的散射機理各不相同。
當光入射到光纖中,光與光纖介質相互作用引起光的散射。當光子與光纖中的SiO2分子相互作用時,兩者沒有能量交換的彈性碰撞部分稱為瑞利(Rayleigh)散射;兩者有能量交換的部分,即入射光子與介質產生非彈性碰撞,吸收或發射聲子時,產生布裡淵(Brillouin)散射、拉曼(Raman)散射。
2.分布式光纖溫度監測技術
(1)拉曼散射原理
與分布式光纖傳感溫度測試系統主要相關的是拉曼散射。光通過介質時由於入射光與分子運動相互作用而頻率發生變化的散射即為拉曼散射(見圖1)。
圖1
拉曼散射遵循如下規律:散射光中在每條原始入射譜線(頻率為v0)兩側對稱地伴有頻率為v0±vi(i=1,2,3,……)的譜線,長波一側的譜線稱紅伴線或斯託克斯線,短波一側的譜線稱紫伴線或反斯託克斯線;頻率差vi與入射光頻率v0無關,由散射物質的性質決定,每種散射物質都有自己特定的頻率差,其中有些與介質的紅外吸收頻率相一致。
因為拉曼散射光的強度與溫度成正比,利用拉曼效應可進行溫度測量。
(2)測量原理(見圖2)
利用拉曼效應進行溫度測量。雷射脈衝入射到光纖裡,在發送端得到背向散射光,並進行分析。拉曼散射光的強度與溫度成正比。測量散射光強度得到沿光纖分布的溫度。
利用OTDR技術計算溫度點的位置,是通過測量背向散射光返回起始端的時間來得到的,類似於雷達回波技術。
系統採用低功率雷射器,將採集信號與調製信號相關(格雷碼)形成低功率系統。
三、系統校準
測算由系統與光纜構成的溫度測量系統的衰減率,用測得的衰減率對實測溫度進行校正,減少或消除由於散射光衰減引起的溫度測量誤差。
系統採用獨有的專利保護的單接收器設計,從根本上消除了由傳感器光電轉換效率導致溫度測量的不準確性,儀器本身出廠後無需再次校準。而由於各個使用者採用的光纜不盡相同,所以使用系統前需要對光纜進行校準。
校準分為長度校準和溫度校準,系統充分考慮到實際工程安裝中以及後續維護中可能在一條線路上使用不同供應商的光纜,所以每個測量通道最多可劃分為16個校準分區,獨立校準。
測量模式分為2種:單端測量和雙端測量模式。單端測量採用的是溫度校準。溫度校準的參數為衰減率、增益和偏置。在每段需要校準的傳感光纜的前部預留(20~50)m用於校準使用。雙端測量模式無需校準anti-stokes和stokes光的衰減率差,由系統自動完成動態的計算,在進行雙端測量模式(兩個通道連接同一條光纖)時,系統自動校準由一定的環境和機械原因(應力、光纖彎曲、熔接點、氫腐蝕)導致的Stokes/Anti-Stokes損耗比的變化。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在鋪設的光纖的使用壽命內精確地實現溫度測量。
四、可重複性和準確度標定
分布式光纖傳感溫度測試系統在使用前需確定儀器測量數據的可重複性以及儀器的準確度,從而使儀器使用者在進行測量數據處理時,能更清楚地知道數據的可靠性併合理確定數據的準確度。因此,儀器需要通過實驗進行可重複性和準確度的系統性能標定。
1.實驗設計
(1)實驗設備
1臺分布式光纖傳感溫度測試儀器,1臺恆溫水域槽SC—5A,光纖若干,1臺計算機,剪刀、膠帶若干。
(2)實驗步驟
將大約200m的光纖放入水槽中,水槽設定為恆溫40℃,並在表1設定儀器的相關配置參數。
以上不變的參數在本實驗中保持不變,變量為採樣時間。實驗分為4組,名稱分別為T30、T60、T120、T240,相應的採樣時間分別為30s、60s、120s、240s。然後啟動儀器開始實驗,得到實驗數據。
2.實驗數據處理方法
(1)重複性標定數據處理方法
計算每組實驗每次計量各測點之間測值的標準差,得到100個標準差。如果100次重複測量得到的100個方差隨著時間的加倍而減半,並且100個標準差足夠接近,即每組實驗標準差的極差比小於平均值30%,即可驗證重複性。
(2)準確度標定數據處理方法
首先,證明測得的數據符合正態分布。任取其中一次測得的各點數據,以0.01為溫差單位(溫度精確到2位小數),統計此溫度下的實驗數據值個數,作出數據值個數與溫度之間的關係圖(目前為散點圖),圖形形狀接近正態分布曲線,即可以認為是符合正態分布。
然後,運用正態分布置信區間的概念,結合正態分布表,可以求得95%保證率下的置信區間。均值±1.96σ就是置信區間,1.96σ就是準確度。
3.實驗主要影響因素
在上述實驗中影響因素是時間,而此實驗成立的前提是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為此,我們已經進行相關實驗排除了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即採樣長度和採樣間隔的影響。
(1)採樣長度
在相同實驗條件下,將放入恆溫水槽中的光纖長度改為50m,並且採樣時間設定為60s,其他的配置參數均與上述實驗相同,進行實驗,記錄試驗數據。經計算分析,當僅光纖長度變化時,試驗數據的平均標準差變化極小,可忽略不計。由此可得,採樣長度不是本實驗的主要影響因素。
(2)採樣間隔
在相同實驗條件下,將採樣間隔改為0.15s,並且採樣時間分別設定為30s、60s、120s、240s,其他配置參數均與上述實驗相同,進行實驗,記錄試驗數據。運用同樣的數據處理方法,求得各次測量的溫度平均標準差和各次測量的極差比。對比可得各次測量的標準差相差不大,30s時的極差比差別較大,但極差比仍然都小於30%。由此可得,採樣間隔不是本實驗的影響因素。
4.小結
本實驗在排除了採樣長度和採樣間隔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後,確定實驗變量只有採樣時間,並通過4組對比實驗,設定採樣時間分別為30s、60s、120s、240s,各進行100組實驗,得到原始的實驗數據。
然後,通過對每組實驗中的100組數據求標準差及其標準差的平均值,對比分析4個標準差的平均值驗證了理論,即隨著採樣時間加倍,溫度變化的方差減半。在此前提下,求得各組實驗的極差比並且比較得到極差比均小於30%。由此,驗證了儀器的可重複性。
最後,同樣運用實驗中的原始實驗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每組實驗測量的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規律,運用正態分布置信區間的概念,結合正態分布表,可以求得95%保證率下的置信區間。均值±1.96σ就是置信區間,1.96σ就是準確度。由此,求出4個採樣時間下儀器的準確度,為今後儀器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五、空間分辨力標定
由於受空間分辨力(0.5m)的限制,當光纖上發生小於空間分辨力長度的升溫時,測得的溫差將小於實際溫差。本實驗的目的在於探究局部升溫時,溫差測量值和溫差實際值之間的關係。
本實驗將先根據光纖測出環境溫度計算出升溫目標溫度,再利用自製的線熱源將光纖加熱到目標溫度。穩定一段時間後,在儀器上讀出升溫段測量溫度,與實際溫度比較後得出結論。
1.實驗內容
局部升溫長度:0.5m、0.3m、0.2m、0.1m、0.05m,共5種情況。
溫差:5、10、15、20攝氏度,共4個等級。
表1
光纖連接方案:光纖上升溫段和測點的相對位置會影響測量值大小,以升溫段0.5m為例:這0.5m可能恰好覆蓋了一個測點所管轄的光纖長度範圍,也有可能位於兩個測點的中間,此時沒有任何一個測點管轄的0.5m完全升溫,而理論上這兩種情況的測量值是不同的。通過一定連接方案的設計,可以人為控制升溫段和測點的相對位置,囊括所有情況。
具體方案如圖3所示。共取30個升溫段,通過有規律地改變連接段的長度(每次遞增0.05m,1.00m~1.45m共10個連接段,循環3次並除去最後一個,得到29個連接段),從而改變升溫段和測點的相對位置,保證測量結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圖3
2.實驗數據處理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溫差測量值將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而是一個範圍。
通過同時測量多個給定長度的樣本,我們找到了這個範圍的下限值,其所代表溫度的數值確定方法為找尋所有波峰的最小值,記錄此數值。再用此值減去環境溫度,就可以得到溫差的測量值。通常,此測量值小於溫差的實際值。
由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實際溫差與升溫長度兩者和測量溫差都是成正相關的關係,即實際溫差越高,測量溫差越高,升溫長度在一定範圍內越長,測量溫差也越高。
為了進一步說明三者的關係,可以對試驗數據進行列表分析或是數據擬合分析,得出溫差測量值的經驗公式。
3.小結
本實驗通過儀器、恆溫水浴槽、自製線熱源的配合使用,得到了在5個長度等級(0.5m、0.3m、0.2m、0.1m、0.05m)、4個實際溫差(5℃、10℃、15℃、20℃)條件下的溫差測量值,並可以通過對測量值的分析擬合出溫差測量值的經驗公式,從而指導儀器在測溫技術上的實際工程應用。
六、結束語
通過分布式光纖傳感溫度測試系統的可重複性、準確度和空間分辨力的性能標定試驗,可以清楚地知道儀器的可重複性,提供給儀器使用者以儀器的準確度和溫差測量值的經驗公式,從而在實際工程中,儀器使用者在已確定可能發生的或者希望探測到的升溫長度和實際升溫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經驗公式計算出溫差測量值,並結合前面準確度分析的工作,就可以方便地找到能夠可靠反映這一溫差測量值的測量時間,進而指導分布式光纖測溫技術的工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