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蒲桃,總得不厭其煩跟人家說:是蒲桃,不是葡萄。
……
反正無論粵語還是普通話,我都說不標準,來去幾次大家一起直接蒙圈。但不是我不對,只怨中國文字太博大精深了嘛。沒事,嘴上說不來,字總能寫,下面就來寫寫這個「蒲桃」。蒲桃雖說沒有葡萄那麼好吃,可它的名氣一點也不小,作為桃金孃科屬下的一屬,它的家族非常龐大。蒲桃屬有500餘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洲,少數在大洋洲和非洲。就算在我國也有74種,算上近年來引進的舶來品,起碼也上百了,不過它們還是喜歡「熱」,多見於兩廣和雲南。蒲桃屬物種能吃麼?當然可以,比如吃的蓮霧,正名叫洋蒲桃。前幾天才吃過,除了一個「爽」,也沒感覺特別好,最主要還賊貴。
今天出門逛了下,發現城裡的蒲桃都掛滿了果實。對,它就是屬長大人。它沒有洋蒲桃的洋氣,當地人稱之水蒲桃。能吃麼?能。好吃麼?見仁見智了,只是一直上不了大雅之堂。
![]()
蒲桃,桃金孃科、蒲桃屬常綠喬木。在華南地區,它常被叫做水蒲桃,還被叫做響鼓,鈴鐺果。歪果仁叫它rose apple,看起來味道就不錯,依此有人稱它香果。蒲桃的拉丁名是Syzygium jambos,屬名Syzygium來自希臘詞根syzygos,意思是「聯合」,指帽狀的花瓣合生,蒲桃在印度語中稱jambos,所以在拉丁學名裡直接將jambos用於種加詞上。
蒲桃是東南亞原產的果樹。海南地區有野生蒲桃,華南地區有人工栽培的蒲桃。蒲桃可以作為防風植物栽培,果實可以食用。是溼潤熱帶地區良好的果樹、庭園綠化樹。
![]()
我開篇說了蒲桃是蒲桃,葡萄是葡萄,其實嘛,它們倆還曾經混用過。據說葡萄最早傳到中國時並不叫葡萄,而是叫蒲陶,比如《史記》中提到大宛、安息等國有「蒲陶酒」,其中大宛更是「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至數十歲不敗」。到了東漢時期的《前漢紀》則出現了「蒲桃」這個名字,如西域罽[jì]賓國「種五穀稻,多蒲桃竹漆」。到了南北朝時期,葡萄這個名字開始出現,並且與蒲陶、蒲桃混用,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代。《本草綱目》在「果部」對此還特別做了佐證:「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查閱關於「蒲桃」的詩詞發現,唐朝詩人在他的《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寫道:「魚鱗含宿潤,馬乳帶殘霜。」其中「魚鱗」和「馬乳」說的其實是葡萄的品種。《齊民要術》引《博物志》也說到蒲桃:「張騫使西域還,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由此可見,蒲桃是葡萄的古稱,但如今我們已經知道葡萄是葡萄科葡萄屬木質藤本植物。假如你把蒲桃說成葡萄,或把葡萄說成蒲桃,我不但不會說你沒文化,反而覺得你很有文化造詣呢。
![]()
還有,大家都知道蓮霧,它的中文正名叫洋蒲桃,名中帶洋,自然不是本土植物了。它的老家在馬來群島,在17世紀的時候,被荷蘭人帶到了我國臺灣,臺灣的環境非常適合蓮霧的生長,於是這種水果在這裡開花結果,展枝散葉,目前臺灣已經成為蓮霧的核心產區之一。我們現在市場買到的蓮霧或者來自臺灣,或者來自從臺灣的樹苗。不過,慢慢我們身邊也出現很多洋蒲桃了,就在我常散步走過的圓明新園,有幾株洋蒲桃結果率很高,每年果期都在誘惑我。洋蒲桃是「洋」的,那蒲桃是土生土長的麼?還真不是,只是它來了好久了,比我爺爺年齡都要大。
據說蒲桃是從東南亞地區引種而來,很早就在各地落戶了,而且大家賦予它的稱謂很多,比如菩提果、菩提子、香果均有。對於蒲桃的描述,在《泉州府志》裡就寫得很具體:「香果,花白瓣小而纓長,開時見纓而不見瓣。其實如雞蛋,有口類石榴,肉如枰果而虛中,有核或單或雙,似彈棋子而較圓,香馥清冽,浸酒甚佳。」
![]()
在嶺南,你跟上了年紀的鄉親們說「蒲桃」,大多不太懂,但是說起「水蒲桃」那是人盡皆知的。它叫水蒲桃,是說它的果實含有水分高麼?不,恰恰相反。蒲桃多被人稱為水蒲桃,主要是由於其喜愛生長於水邊有關係,由於蒲桃樹極耐水溼,能長時間生長於高溼的水邊或湖邊,為了這個特性蒲桃將自己的果實進化成了中空的樣子,這有利於蒲桃果落以後能浮在水面飄到更遠的地方,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擴散到更廣闊的天地。雖說現在城市裡到處可見它的身影,但是在湖邊,那才是它的家,不信你來我身邊不遠的圓明新園,那幾株長在湖邊的蒲桃,氣質就完全不一樣,結果也是特別的多。說到它的果實,據說曾經也是頗受歡迎的,在那水果缺失的年代,它還算是嶺南佳果的一員呢。清代任監察御史的吳震方就曾對蒲桃這味佳果傾仰不已,在他所寫的《嶺南雜記》中就記載著這麼一段話:「憶幼時在附件永春縣食一種名香果,形小圓長,肉鬆,甘香異常,重握即碎」。
如今大流通時代,它再也不受待見,市場上也難得見到它的身影,偶爾摘兩個嘗嘗,感覺也沒有「rose apple」的那種味。反而它特別受蟲子昆蟲的喜歡,未等成熟,它們早就「先下手為強」了,如今,當你看到成熟的果子摘下來,大半已經是它們的殘羹剩飯了。
![]()
蒲桃屬於高大喬木,高可達10米,主幹極短,廣分枝;小枝圓形。
葉片革質,披針形或長圓形,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
![]()
蒲桃屬物種的花非常特別,它聚傘花序頂生,有花數朵,花白色,萼管倒圓錐形,花瓣分離,闊卵形。
它的雄蕊極具觀賞性,長長伸出,絲絲晶瑩。在一棵樹上你可以看到花朵慢慢展開四瓣,雄蕊逐漸伸出再到枯萎落盡的過程。
![]()
![]()
它的果實球形,果皮肉質,成熟時黃色,有油腺點;種子1-2顆,多胚。
蒲桃種子的種皮幹化,呈中空狀態,只有一肉質連絲與果肉相連接,可以在果腔內隨意滾動,並能搖出聲響,因此又稱其為「響鼓」。當蒲桃的果實出現這種「響鼓」的現象,則說明其已經成熟。
![]()
![]()
![]()
順便看看蒲桃的那個洋兄弟,洋蒲桃(點擊閱讀),就是我們稱之蓮霧的傢伙。洋蒲桃和蒲桃是近親,同為桃金孃科蒲桃屬,二者的果實差別大,但是花開得相似,光看花序幾乎無法辨別。它們的區別主要在於葉片和果實:洋蒲桃的葉片為橢圓形到長圓形,沒葉柄或葉柄較短。而蒲桃葉片呈披針形或者長圓形,有葉柄。洋蒲桃果實梨形或者圓錐形,成熟後是洋紅色;而蒲桃果實為球形,黃色。▼ 洋蒲桃 Syzygium samarangense
![]()
![]()
![]()
喬木,高10米,主幹極短,廣分枝;小枝圓形。葉片革質,披針形 或長圓形,長12-25釐米,寬3-4.5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葉面多透明細小腺點,側脈12-16對,以45度開角斜向上,靠近邊緣2毫米處相結合成邊脈,側脈間相隔7-10毫米,在下面明顯突起,網脈明顯;葉柄長6-8毫米。聚傘花序頂生,有花數朵,總梗長1-1.5釐米;花梗長1-2釐米,花白色,直徑3-4釐米;萼管倒圓錐形,長8-10毫米,萼齒4,半圓形,長6毫米,寬8-9毫米;花瓣分離,闊卵形,長約14毫米;雄蕊長2-2.8釐米,花葯長1.5毫米;花柱與雄蕊等長。果實球形,果皮肉質,直徑3-5釐米,成熟時黃色,有油腺點;種子1-2顆,多胚。花期3-4月,果實5-6月成熟。
![]()
拉丁學名 Syzygium jambos (L.) Alston別 稱 水蒲桃、香果、響鼓、風鼓、鈴鐺果門 被子植物門綱 雙子葉植物綱
![]()
![]()
![]()
![]()
![]()
![]()
![]()
![]()
![]()
(以上圖片均為原創,拍攝於珠海、廣州等地,部分文字資料來自網際網路。)
編號:H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