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被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不斷的探索天空中的宇宙,另一個則是不斷探索腳下的地球。說起來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要比地球更加廣闊。
通過科學的計算能夠判斷出在遙遠的星空當中,哪裡會存在一顆天體。但是地球上很多地方,仍然是人類未曾涉足的領域,比如說量子力學。當然在宇宙當中也隱藏著很多秘密,其中最神秘莫測的就是黑洞。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曾經聽別人聊起過黑洞。這種天體幾乎是宇宙當中的無敵存在,它能夠吞噬任何物體。但黑洞又是如何被發現的,恐怕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黑洞最早以前只是一種概念上存在的天體,這一切都要追溯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中,整個宇宙都處於一個網面上,這個網面其實就是由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正是因為有這個網面的存在,所以宇宙當中的大部分天體才能夠懸浮在半空當中,至少在我們的視覺中是這個樣子。
而且這個理論也能夠解釋,科學家在研究銀河系總重量的時候,出現的幾大偏差。在此之前,人們只是單純地以為銀河系的總重量不過就是各種天體的數量總和,但在研究之後卻發現這種天體的數量總和遠遠不及銀河系總重量的一半。因此宇宙當中看似浩瀚無垠的虛空,其實其中遍布著暗物質或暗能量。
回到黑洞的發現上,在1916年的時候,一位德國天文學家通過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計算,發現在宇宙這個網面當中,如果所有的物質都聚集為一點,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導致這一片網面崩塌。從而產生一個特殊的天體,這個天體就被命名為黑洞。
黑洞具有無比強大的吸引力,就連宇宙當中最為豪橫的光和電磁波都沒有辦法逃避它的引力。換句話說,即便是光和電磁波在經過黑洞的時候,也會被瞬間吞噬。正是因為這一點,人類才沒有辦法通過現在已有的觀測手段觀測到黑洞的存在。
目前人類採用的望遠鏡基本上都是電磁波超高望遠鏡,如果要用肉眼觀察的話,肉眼能看到事物,也只不過是通過對光的反射。在光和電磁波都沒有效果的情況下,黑洞只能夠通過在科學理論上模擬來判斷其是否存在。
當然,目前科學家已經通過各種各樣的徵兆判斷出在銀河系中存在著一個巨大黑洞,而這個黑洞的總質量大概是太陽的8億倍。對此也有很多朋友感到好奇,黑洞吞噬完這些物體之後,又會將這些物體如何處理?
目前很多人都在猜測,黑洞將這些物體吞噬之後,從另一個面在放射出去,也就是說黑洞是一個類似於沙鬥的東西,兩邊都有一個口。黑洞的另一邊是白洞,也可以稱之為蟲洞。理論上如果將黑洞和白洞研究清楚,那麼人類就有可能實現空間穿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