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梗概
從你打開這個指南這一剎那起,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一名時間旅行者了。嗯……起碼已經是時間旅行嘗試者了。
作者自述
第一次寫科普,希望大家支持。
《時間旅行基礎指南》正文節選
第一章 時間的航船
要說起人類嘗試進行時間旅行的歷史,誰也說不出來個準確時間,但毫無疑問,這是人類長久以來一直想解決的重大命題之一。
自打人類產生後悔情緒起,時間旅行這一概念就已經悄然在人們的心目中產生了。當第一次有人懊悔地說出:「我當時要是……」這樣的話時,人類的時間旅行史就開始了,雖然只是在口頭上和心裡嘗試,但也算得上是開了先河。而我們的指南也要從這裡講起。
人類是地球上所有愛折騰的生物中最愛折騰的一種。大約二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在非洲誕生(注1),從此地球成為了人類想要徵服的最大目標。雖然至今為止,人類仍未完全徵服地球的每個角落,但眼界逐漸開闊的人類已經不再局限於「小小的」地球,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加遙遠的宇宙的深處,和更神秘的時間的始末。
無論宇宙多麼廣闊,畢竟也只是空間上的極大尺度,探索宇宙的深處本質上和你出門旅遊沒有太大區別(反正都是走路,不過是走的遠近不同而已啊)。然而對時間的探索卻處於完全不同的範疇。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之中,「時間」一詞完全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時間似乎是世界的最頑固的固有屬性,任何事物都無法對其產生影響。
但物理學家們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倔強的人了。他們覺得既然時間和空間一樣,只是世界的一個維度而已,為什麼我們可以在空間的維度上任意前進後退,卻對時間無可奈何,任其擺布呢?
他們自然不會屈服於時間的頑固,他們像古代最早的航海家打造獨木舟那樣,一斧一鑿地打造著自己用來探索時間的航船。
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這樣描述絕對時間:「絕對的、真正的和數學的時間自身在流逝著,而且由於其本性而在均勻地、與任何其它外界事物無關的流逝著」,雖然在許多人的觀念中,牛頓就像是科學界的「上帝」,所有牛頓的理論都是正確的,但在時間這個概念上,牛頓和「永遠是錯的一方」的亞里斯多德(注2)的觀點一樣,堅信絕對時間的存在。這次他錯了。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樣一種經歷:在一節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課上,你無所事事,東張西望。當你感覺這節課差不多要結束的時候,看了一眼手錶,發現才十分鐘過去。而一旁很感興趣的舍友卻會驚嘆竟然已經十分鐘過去了。實際上,時間的「流速」並沒有因為你和你舍友的感受而改變,而且永遠不會因此而改變。
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絕大多數行為(或者我說全部大概也沒有人會來反駁)對時間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時間的絕對性似乎從宇宙伊始就自然而然的存在著。但殘酷的是,人們關於物理學的大部分經驗都是錯誤的。
1905年,某專利局職員發文聲稱時間的絕對性或許並不存在,這一觀點迅速在物理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這一結論是完全反直覺、反常識的,於是這位職員也遭受到了許多指責、譏諷和謾罵。但不過幾周之後,一位偉大的數學家——亨利·龐加萊也從數學角度計算得到了相同的結論。此後來越多的研究都指出絕對時間這一概念的存在並非必要,甚至它不存在的話會解決更多的物理問題。於是物理學家心中堅持多年的時間絕對性信仰逐漸開始動搖了。
相信大家也都猜得出來,這位職員就是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而這篇文章叫作《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即在此文中被首次提及。
一顆子彈穿過鏡子時並不只留下一顆彈孔,而是將整個鏡面炸得稀爛。愛因斯坦的這顆子彈已經穿過絕對時間的鏡面,等待其完全崩塌的人已經可以開始讀秒了。
絕對時間的概念不復存在,時間旅行思想的全面普及也失去了最後的阻礙。倒不是說人們已經可以進行時間旅行了——事實上還差得遠。但起碼,人們已經越來越敢於想像時間旅行了。
接下來的幾章中,我會給你們詳細介紹我們時間旅行者至今為止發現的各種時間旅行的可能方法,少年郎,希望你能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時間旅行者,打造自己時間的航船。
注1: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我說人類起源於20萬年前,北京猿人不是五十多萬年前就有了嗎?而元謀人甚至生活在170萬年前。然而北京猿人、元謀人(或者你願意換成任何中國發現的猿人都可以)和如今的中國人並沒有什麼親緣關係。事實上早在現代人出現之前,其他的古人類已經滅絕很久了。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現代人都起源於非洲,而非起源於各種猿人。猿人和我們的關係和大猩猩和我們的關係類似,都是「近親」物種
注2:我們大家可能在高中的物理書上對亞里斯多德產生了一種刻板的印象,即他所說的都是錯的。但事實上亞里斯多德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哲學、思想)家,是科學發展的先驅者之一。雖然他的很多觀點都逐漸被證偽,也不能改變他為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事實。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的證實和證偽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
第二章 最早的嘗試
自然,世界上有很多發明發現是純屬偶然,但絕大多數發明還是先在腦中有了異想天開的腦洞,才一步一步實現的。想像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先行者,它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旅行首先也是靠「幻想家」來實現的,不過是在大腦和作品中。
如果把時間旅行這個概念放寬一點的話,最早涉及這方面內容的作品或許來自中國。
南朝梁國人任昉在其編寫的書《述異記》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信安珺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晉朝有個叫王質的砍柴人,有天上石室山砍柴,看見幾個小孩在下棋,王質就在一邊觀看。他吃了小孩給的一顆像桃核一樣的東西,就不感覺餓了。過了一會小孩問:「你咋還不走?」王質起身一看,發現自己的斧頭和柴火都腐爛了。回家才發現,時過境遷,家人已不存在了。
這分明就是進行了一次時間旅行啊!震驚!我國竟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掌握了時間旅行技術!
類似的故事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中有不少,雖然完全談不上有任何科學思想在內,甚至連科幻也算不上,只能說是單純的幻想。但類似故事的出現無疑展示出中國人在「時間旅行」方面產生的思想萌芽。當然,你要是覺得這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的唯心主義時間旅行」,也成,畢竟類似「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思想深受宗教的影響。
隨著科學的發展,尤其在絕對時間的概念被打破之後,人們的想像力不再受到類似觀念的束縛,時間旅行的相關作品開始井噴式出現並且越來越追求科學性。
1955年,偉大的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出版了《永恆的終結》這部被稱為其最高傑作的長篇小說。誠然,相較於基地和機器人系列,這本書無疑要「不知名」許多,但這本書在時間旅行上的思考和探索是空前的。就像《讓子彈飛》給姜文帶來了名氣,但《鬼子來了》才是姜文最好的作品!《永恆的終結》不是科幻歷史上第一部有關時間旅行的作品,但它成為了有關時間旅行的科幻標杆,後來的無數時間旅行小說中都有它的影子。
1969年,由兩位日本漫畫家(注1)創作的漫畫《哆啦A夢》開始在雜誌中連載,並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時光機這一科幻構想逐漸深入人心。科幻不能直接引導科學的發展,但科幻可以讓更多人關注科學的發展並嘗試投身去其中。《哆啦A夢》這一系列作品在孩子們之間產生的深刻影響,也許會使不少孩子選擇成為研究時空相關的物理學者。在這一點上我並沒有證據能證明我的觀點,但我想這正是科幻的一大現實作用。
哆啦A夢
1984年《終結者》上映,掀起了一股科幻熱潮。時間旅行的設定已經在科幻電影中展現了它獨有的魅力。《終結者》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巧妙地設計了一個「時間旅行環」這樣的劇情:反抗軍領袖派遣保衛者回到過去保護自己的母親不被殺害,結果保衛者和女主相愛後來生下了反抗軍領袖。這樣一個類似外祖母悖論的設定真的非常巧妙。
1993年上映的《土撥鼠之日》開創了一個新的時間旅行類型:Time Loop。男主角被困在同一天裡,把這一天經歷了無數次,無論做出任何選擇,時間一到又會回到這天早上。結果……大家都去感嘆愛情故事多麼感人,還是少有人注意時間循環這個設定多麼優秀!
2017年崔羅石所著《時間旅行基礎指南》發行,將時間旅行這一概念徹底引入高潮,世界各國領導人開始把時間旅行列為改善民生下一步計劃的重要一環……
咳咳咳……開玩笑開玩笑。
總之,人類,尤其是我們時間旅行者(注2),嘗試最多的方式就是想像了。這種方式是所有方法之中最簡單的,需要的只不過是運氣而已。
如果你好運結識了一隻帶有時光機的哆啦A夢或者就恰好遇到了玄幻小說中那種劈不死人但是能把人帶回幾年前的那種閃電,那麼恭喜你,偉大的時間旅行者,你成功了。這種方法只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缺點,就是,嗯……不科學。
所以至今為止並沒有切實可信的記錄證明現實中有人通過這種方法成功進行了時間旅行。
但,不開玩笑的說,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方法,這是人類在時間旅行方面做過的最偉大的突破,它是所有時間旅行嘗試的第一步。在以後的日子裡,人類在對時間的探索上越走越遠,發現了更多有可能有希望的時間旅行方式,而這是一切的開始。
注1:這兩位漫畫家就是藤本弘(筆名藤子·F·不二雄)和安孫子素雄(筆名藤子不二雄A),但後來安孫子素雄退出,就由藤本弘一人單獨創作《哆啦A夢》系列。因此你在大部分《哆啦A夢》系列作品上只會看到藤子·F·不二雄的名字。順便提一句,這位漫畫家為成年人創作的科幻短篇漫畫異色短篇合集系列看起來也頗有一番趣味。
注2:雖然我們之中還並沒有人成功,但並不能否認我們旅行者的身份!
(未完待續)……
長按關注【科普科幻青年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