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表是根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恆等式編制而成。上次貝殼投研(ID:Beiketouyan)分析了恆等式左邊的資產部分,今天一起學習恆等式的右邊部分,負債與所有者權益。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都是公司的資金來源,負債是企業借別人的錢,所有者權益是企業自己的錢。這篇文章我們的介紹思路是先解讀知識點,然後結合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具體分析科目。
一、負債知識點解讀
負債也是「權益」,是債權人的權益。企業負債到期要償還本金和利息,一般資產負債表中會把企業負債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其實這樣劃分是有利於債權人了解公司的償債能力,那麼,作為投資者應該怎麼分析企業負債?大致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是看負債的來源;二是關注負債是否帶息。
根據負債的來源,可以把企業負債分為經營性負債、分配性負債和金融性負債。
1、經營性負債
經營性負債與企業經營性活動相伴而生,如應付票據、應付帳款和預收帳款等等。例如一家包子鋪為了生產包子需要採購麵粉,但剛開始沒有資金所以老闆像對方賒購買到了麵粉,這樣包子鋪就會產生應付票據或者應付帳款。過了一個月,包子鋪經營良好,顧客越來越多,有家飯店每個月從包子鋪訂1000個包子,定金100元,這就形成了預收帳款。
2、分配性負債
分配性負債的前提是企業有盈利,主要是指應付股利和應交所得稅。可想而知,如果一家企業沒有盈利,幾乎就不會有分配性負債。這裡有一點貝殼投研(ID:Beiketouyan)需要提醒大家:
如果公司分紅方案確定,這筆分紅金額就是公司的經營性負債,即公司欠股東的錢。分紅所需的錢是從所有者權益(淨資產)的「未分配利潤」科目,劃入負債的「應付股利」科目,所以公司的淨資產會有所減少,這就是一個會計數字遊戲。若發現公司淨資產大幅減少,可以看一下公司是不是分配了大額股利。
我們看看公司是怎麼玩會計數字遊戲的:
如果甲公司的再融資或其他資本市場活動被要求與淨資產收益率掛鈎,這時甲公司可以宣布一筆大額分紅。這樣做不是為了回饋股東,而是為了降低期末淨資產數額,從而在淨利潤不變的前提下,提高淨資產收益率(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淨資產),讓其符合監管方的要求。
許多公司都是利用這個規則:先大額分紅,再巨額融資,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當我們看見一家公司突然現金分紅金額激增,這個時候就要好好想想為什麼了。
3、金融性負債
金融性負債又稱融資性負債,是基於合同產生的負債,包括企業的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如海天味業2019年短期借款1960萬,長期借款為0,這對於一個總資產200多億的醬油龍頭企業來說可謂是九牛一毛。
根據是否承擔利息可以把企業負債分為有息負債和無息負債,經營性負債和分配性負債通常是無息負債,而金融性負債一般是有息負債,即到期既要償還本金還要支付利息。
負債是一把雙刃劍,單刃的不叫「劍」叫「刀」。在我看來負債可以為企業錦上添花,也會在企業危難之際落井下石。負債有利於企業擴大資產規模和生產經營,為股東創造更多的財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但在企業出現危機時,負債(尤其是有息負債)會吸乾企業最後僅存的現金流,成為企業轟然坍塌的重要推手。所以我們要關注企業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能否覆蓋有息負債以及有息負債佔總資產的比例。
二、結合公司報表分析企業負債
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從巨潮資訊網下載一份海天味業2019年年報,在71-72頁找到合併資產負債表負債部分。
1、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是指企業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入的期限不滿一年的各項借款,包括短期流動資金借款、結算借款、票據貼現借款等。長期借款是指企業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各項借款。海天味業自有資金充足,外部借款很少,2019年短期借款僅1960萬,沒有長期借款。
2、向中央銀行借款、吸收存款和同業存放
這兩個科目都是金融機構(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特權,海天味業沒有,這裡就以茅臺為例進行分析。因為銀行或金融機構吸收的存款,不會放進保險柜鎖起來,而是要放貸生息。因而,為了避免出現儲戶無款可提的現象。央行作為銀行的銀行,承擔著解決金融機構短期資金周轉不靈的責任,在銀行出現短期資金周轉不靈的時候,向銀行提供資金支持。
茅臺有自己的財務公司,因此吸收存款和同業存放科目有數值。吸收存款是指茅臺集團及其下屬子公司在茅臺財務公司的存款。同業存放是指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於財務公司的錢。2019年貴州茅臺吸收存款及同業存放114.73億,與2018年相差不大。另外我們可以在附註裡查看「吸收存款及同業存放」的明細構成。
3、應付職工薪酬
應付職工薪酬,包括職工的工資、獎金、保險、公積金、福利(貨幣或非貨幣)、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辭退補償等。2018年海天味業應付職工薪酬4.8億,2019年7億,同比增加45.94%,主要是企業員工人數及薪酬水平上漲所致,這也側面反映出企業規模擴大。
應付職工薪酬具體劃分為很多種:
所以這樣就會出現一個財務操縱、調節利潤的問題。假如張三是一家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負責生產管理,年薪百萬,他的工資計入管理費用。如果公司想要粉飾利潤表,就會通過職務變動,把他調到生產車間做主任仍然百萬年薪,這樣張三的工資計入生產成本,變成存貨。存貨只有在賣出去時才結轉營業成本,假如次年賣出,當年公司的營業利潤就會多出百萬,要是有10個、20個這樣的高管......
當然這種做法一般都發生在市值不大的公司裡,像茅臺、海天味業這樣的人家瞧不上幾百萬的利潤。
應付帳款、應付票據和預收帳款這些在資產科目裡面已經介紹了,一家公司的應付帳款是另外一家公司的應收帳款,其實是一個道理。
三、所有者權益分析
所有者權益,也叫「股東權益」,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主要由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構成。
1、實收資本
對於股份制公司來說,實收資本就是「股本」,即註冊資金。實收資本等於股份總數乘以股票面值(面值一般為1元)。如海天味業實收資本2700369340元,代表其有2700369340股,如果張三擁有1萬股,那麼他在海天味業就有10000/2700369340的發言權。該科目期初和期末數額相同,說明海天味業在2019年內沒有發生配股、送股、增發等行為,股本總額沒有發生變化。
2、資本公積
若股票面值1元,總股本1億股,那麼實收資本就是1億元。如果股票發行價30元,那麼另外的29元(合計29億元)就是股本溢價,計入資本公積。資本公積,是股東投入的超過股本的部分,與企業利潤無關。
3、盈餘公積
上市公司經營獲利以後,利潤的分配是有規定順序的。首先,要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若有);其次,要按照當年稅後利潤的10%計提法定盈餘公積;再次,由股東自行決定是否提取及提取多少任意盈餘公積;最後,決定是否向股東分配。
盈餘公積是利潤裡留下來,繼續投入擴大再生產的錢,包括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規定是當年利潤的10%,累積到註冊資本的50%以後,可以不繼續提取。任意盈餘公積是否提取,提取多少,由股東們自定,無上下限。
海天味業2019年盈餘公積13.69億,其中法定盈餘公積13.50億、儲備基金0.19億。由於海天味業法定盈餘公積累計提取額度已經達到註冊資本的50%,所以無須提取,因此該項目期初、期末餘額沒有變化。
4、未分配利潤
企業掙的錢,提取了盈餘公積後,剩下的就是未分配利潤。未分配利潤的用途由股東自己決定。企業可以用未分配利潤送紅股,當然,前提是有利潤,且要保證送股後,盈餘公積不得低於註冊資本的25%。從資金用途的自由度上來說,未分配利潤最自由,由股東自由決定用途;盈餘公積次之,可以用以彌補經營虧損或者向股東送股;然後是資本公積,只可以轉成股本(註冊資金);註冊資金一點都不能動,抽逃註冊資本是刑事犯罪!
公司每年都盈利,帳上積累了巨額未分配利潤,但這並不代表公司有現金用來分紅。公司帳上的現金是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而不是未分配利潤。未分配利潤,很可能已經被公司投資出去,變成土地設備、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及其他各種投資;或者有些公司的淨利潤,本就是通過無現金流入方式創造出來的,如應收帳款、應收票據是無法立刻變現的未分配利潤。
年報顯示海天味業2019年底擁有盈餘公積約13.69億元,未分配利潤約110.82億元,加上股本和資本公積後,總和約165.82億元,就是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所有的淨資產,報表上叫「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加上少數股東權益,便是合併報表權益的總數。
四、總結
權益的總數加上負債的總數,便是資產的總數。這就是會計第一恆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表左邊表示錢的去處,即企業把錢用來幹了什麼、買了什麼;表的右邊是錢的來源,即負債(借的錢)和所有者權益(自己的錢)。有關資產負債表的內容大致就些,下次解讀利潤表。(ty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