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6月6日是全國「放魚日」,各地漁業主管部門、保護區等將組織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以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水生生態環境。這期間,民間也有一些放生活動,但如果放錯物種,將會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交匯點記者向大家介紹一些不能放生的物種。
巴西龜——危害等級:★★★★★
巴西龜原名紅耳龜,原產於南美洲,20世紀80年代末作為觀賞動物引進到我國。該物種適應能力極強繁殖速度快,市場價格低廉,數量龐大,在觀賞魚和水產品市場均有銷售。
主要危害:該物種適應能力極強,南北方野外都能存活,在南方能大量繁殖。對本土龜類和魚類等生物資源造成嚴重威脅。
牛蛙——危害等級:★★★★
牛蛙又叫美國水蛙、菜蛙,原產於美洲,1959年作為養殖品種引入我國。該物種適應能力極強繁殖速度快,養殖量較大,市場價格低廉,數量龐大,在主要水產品市場和部分觀賞水族市場均有銷售。
主要危害:該物種適應能力極強,在我國南方多個地區都有分布記錄,對本土兩棲類和魚類等生物資源造成嚴重威脅。
大鱷龜——危害等級:★★★★
大鱷龜原名真鱷龜,原產於美洲,1998年從美國引進到我國。該物種適應能力極強繁殖速度快,個頭大,含肉多,深受市場喜愛,在觀賞魚和水產品市場均有銷售。
主要危害:大鱷龜生長迅速,生性兇猛,具有較強的攻擊性;缺乏天敵,如果放生野外,會對本地水生動物構成嚴重威脅,對生態環境有巨大危害。
小鱷龜——危害等級:★★★★
小鱷龜原名擬鱷龜,原產於美洲,1997年從美國引進到我國,主要用於觀賞寵物和食用,在觀賞魚和水產品市場均有銷售。
主要危害:生性兇猛,具有較強的攻擊性,一旦進入自然水域會對本地水生動物構成嚴重威脅,對生態環境有巨大危害。
雀鱔——危害等級:★★★★★
雀鱔是雀鱔目、雀鱔科、雀鱔屬的總稱,主要包括7個種,原產於美洲,作為觀賞動物引進到我國。該物種性情兇猛,深受觀賞魚玩家的喜愛,在觀賞魚市場均有銷售,常見的是眼斑雀鱔和鱷雀鱔。
主要危害:雀鱔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一旦混進養殖水域,能對養殖魚類造成毀滅性的傷害,從而嚴重影響漁業經濟,嚴重影響本地物種的生存,通過捕食作用,造成本地物種的瀕危或滅絕,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生態系統的失衡。
豹紋翼甲鯰(下口鯰)——危害等級:★★★★★
豹紋翼甲鯰又叫清道夫、垃圾魚、飛機魚,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於1990年作為觀賞魚引入我國廣東省,主要用於水族缸中水質進化,在觀賞魚市場較常見,在南方的河流中也較常見。
主要危害:能夠造成河岸及堤壩水土流失,破壞水生態環境的結構和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威脅漁業生產及生態安全。
齊氏羅非魚——危害等級:★★★★
齊氏羅非魚又叫紅腹羅非魚,原產於非洲,1978年作為養殖品種引入我國。該物種對環境和低溫的適應能力強,繁殖速度快,但是生長速度較慢,而被養殖淘汰並大量放生到自然水域,在南方的河鮮市場均有銷售。
主要危害:大量取食水草等植物,破壞棲息地並導致水質的惡化,通過捕食和競爭,影響本土魚類的生存和種群的延續。
藍鰓太陽魚——危害等級:★★★★★
藍鰓太陽魚又叫太陽魚,原產於美洲,1987年作為養殖品種引入我國,是我國內陸重要的養殖品種,在全國多地均有養殖,在水產品市場、餐館和長江中遊地區的溪流裡較為常見。
主要危害:該魚具有極強的侵入性,近年來在兩廣及湖北、安徽等地區河流屢有發現,不僅會與其他魚類爭奪棲息地,還會吞噬其他魚類的魚卵和幼魚,嚴重威脅其他魚類的生存繁殖。
交匯點記者 張宣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