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全程見證了地圖生成(關注·我在科技一線⑤)
把複雜的地形圖變成常見的行政區劃圖、旅遊圖等,還有很繁瑣的後期工作
第二天一早,我來到測繪隊員居住的地方,跟進後續工作。測繪人員要把昨天調繪和測量的勞動成果,一點不落地添加到內業提供的底圖上。
推開門,一股潮氣撲面而來,狹小老舊的旅館房間裡擠滿了床,最大的空間留給了擺放計算機的兩張桌子,張師傅和楊磊等隊員正在用桌上的電腦繪圖。
張師傅把底圖攤開,低頭看了一眼圖上的一座房屋影像,上面還有他昨天寫下的「磚」字,代表著這是座磚房。他從計算機系統裡拖動出一個長方形,覆蓋到底圖的房屋影像上。
「這個工序要格外仔細。」張師傅指著屏幕說,「比如,長方形代表實際房屋面積,它卻不能完全覆蓋住圖上的房子影像。因為影像拍的是房簷,房簷遮住了房角,但根據房角計算的房屋面積才是真實的。」
我聽完恍然大悟:原來繪圖要求這麼精確,連屋簷遮擋引起的計算誤差也不放過。
我留意到,師傅們的手都非常快,但又很耐心,總是一寸一寸地在底圖上排查每一個角落。為了能夠儘早交工,他們白天外業回來後,還常常加班到凌晨,完成這道工序。
最後,李德兵對全部修改過的底圖進行把關檢查,得到作業成品。至此,一張地形圖就完成了。
但我的疑問又來了:公眾看到的地圖可不是這樣子——從一張複雜專業的地形圖到公眾能夠看懂的行政區劃圖、旅遊圖等,還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我又回到成都的二院總部尋找答案。
文副院長帶我來到地圖製圖中心,一張張為人們熟悉的地圖整齊地鋪在桌子上。
「從地形圖到地圖,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去要素、加要素和重新美工。」李維慶副總工程師一邊介紹,一邊在電腦上打開了一張擁有全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圖。這張圖很像我看到的地形圖,就是密密麻麻全是數字和標記,根本看不清楚。
「老百姓並不需要所有的地理信息要素」,他告訴我,根據用戶需求,內業人員把相關要素留在圖中。「比如想製作一幅行政區劃圖,就利用系統把等高線和植被等要素去掉,留下主要的道路、河流、村莊等。」
「為什麼還要加要素?」我問。
李維慶回答說,如果想製作一幅地震斷裂帶分布圖,就要把地震部門的斷裂帶數據,和這裡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疊加在一起。依此類推,可以製作出生態環境評價圖、泥石流分布圖等。
最後一步,是要對地圖進行處理,把每個要素用老百姓能夠看懂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鐵路,就是按照人們能看懂的黑白界進行處理。」李維慶說,在色彩上,也要考慮重新配色以便達到整體美觀。
我捧著手中的地圖,回想3天的體驗,心中很是感慨。從內業開始,經歷外業,又回到內業,我弄清了地形圖、地圖的生成過程,更真切地了解了測繪人:膽大心細是這群人的特點,苦中作樂是這群人的心胸。
感謝他們一筆筆的勾勒和一步步的丈量!正因為測繪人艱苦細緻的工作,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