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第七季馬上就要收官了,由於科學團隊的大換血,以至於本季的賽制和項目難度等等也跟著發生了改變,如果對於沒看過這檔節目的觀眾來說,又是滅圈、又是壓力,可以說是一檔非常精彩的節目,但是對於從第一季就追節目的老粉來說,本季只有花裡胡哨的賽制和壓力體系,已經完全沒有之前比賽的那種緊張感了,這檔節目除了名稱之外,還有哪裡像《最強大腦》呢?
本季節目從第一期開始就被大家吐槽,起初或許是因為沒有了熟悉的科學團隊,沒有了那句熟悉的臺詞「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然而隨著節目一期期的播出才發現,觀眾覺得本季節目不好看和科學團隊無關,而是和節目賽制有關。
節目現在已經播出到第11期了,然而回想往期節目,如果要問大家對哪個項目印象最深,相信大家一時間無法回答,並不是所有項目難分伯仲選不出來,也不是所有項目毫無亮點不好選,而是因為幾乎所有項目都是在平板電腦上完成的,對於大家來說沒什麼象徵性的記憶點。
平板賽絕對是本季節目最大的敗筆,相比前幾季豪華震撼的道具,在視覺效果上就已經輸了。
除了節目賽制之外,本季吐槽最多的就是壓力體系和題目難度了。
由於攸佳寧教授是研究心理學的,因此她和薛兆豐兩位教授給本季設置了非常多的壓力,什麼時間的壓力、認知的壓力等等,然而對於選手和觀眾來說,壓力體系除了增加節目效果外,對選手的實力真的有影響嗎?
《最強大腦》是選有實力的腦力選手,如果沒有一點抗壓能力他們能獲得那麼多榮譽嗎?試問節目組製造的這點壓力真的有全國賽、世界賽的壓力大嗎?大家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專業比賽中都拿過獎,難道還怕這些華而不實的壓力體系?
除此之外,本季的題目難度相對來說都比較簡單,由於大部分是在平板上完成的,因此也被網友調侃為「益智小遊戲」。
在本期的節目中,壓力體系依然沒有缺席,然而壓力因素還是所謂的「時間壓力」,只不過是把這個壓力因素進行了升級。
本期的比賽是「腦王之王爭霸賽」的第二場,主題是「雷霆時速」,一共分為三個挑戰項目,三輪比賽結束後,統計各隊三輪比賽的總時長,最終以總時長排名決出一支戰隊晉級。
從這個賽制來看,本期的比賽好像是特別精彩,時間成了決勝的關鍵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到戰隊的命運,然而仔細分析會發現,本期的壓力賽制和題目難度是自相矛盾的。
《最強大腦》第二場「腦王之王爭霸賽」以三輪比賽總時長決勝負,難道是用時間壓力證明題目簡單嗎?
攸佳寧教授想方設法在比賽中加入壓力因素,無非是想讓選手的挑戰難度升級,從而尋找出有實力的最強大腦,然而本期的壓力賽制真的公平嗎?
如果說平板電腦上比賽的「益智小遊戲」,大家純粹就是拼手速,相互之間差不了多少,然而對於大型道具賽來說,挑戰難度比較大,選手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間差很長時間也是常有的事,因為比賽不只是考察實力,還要看運氣。
如果說選手運氣好的話,在一個項目上就有可能比對手少非常多的時間,相反,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很有可能一個項目直接讓他輸掉比賽。
如果非要說本期的時間壓力合理,那麼除非節目組本身就覺得題目很簡單,因為只有題目簡單的時候拼速度才是公平的。
本期的時間賽制和題目難度是成正比的,如果這個賽制合理,那麼也就意味著題目很簡單,大家在速度上相差不大,比總時長合情合理,反之,如果節目組要說這次的題目非常難,那麼也就意味著這個賽制是不合理的。
當觀眾看到本期的比賽道具時,大家的心裡是有點小興奮的,因為這樣眼花繚亂的道具只有在前幾季的節目中出現過,本季還沒有一個比賽道具能讓觀眾記憶猶新的,甚至可以說平板電腦就是本季唯一的比賽道具。
本期的比賽道具組是真的用心了,必須要向他們表示致敬,然而本期的賽制真的是太草率了,甚至可以說是浪費了這個最強道具。
在《最強大腦》的舞臺上,觀眾最喜歡看的永遠都是一個項目只有個別人可以做得出來,因為這才配得上最強大腦,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出來,大家誰速度快誰贏,這叫「最快速度」。
本季還有一期就要收官了,希望在最後一期的比賽中能讓觀眾看到一些更有挑戰的項目,往季選手返場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體力比別人好,更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跑得快,他們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腦力是最強的。
「腦王之王」的頭銜比「腦王」要更高一點,那麼他應該是能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項目,而不僅僅是速度比別人快而已,這樣才實至名歸,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