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阿槓一樣的感覺,明明剛一腳邁入2021年6天,滿打滿算也就上了三天班,但內心深處已經渴望再次放假了。更悲傷的是,就算掰著手指頭過日子,下次放假也得等到過年了。
沒假期、沒精力、再加上到了冬天反覆不定的疫情,阿槓為了保命只能乖乖待在家裡,無法踏出家門一步。還有比現在更心力憔悴的情況嗎?沒有了。
這樣的「困境」對於像阿槓這樣熱愛生活,願意把時間都「浪費」在路上的人來說,實在是個災難。所以本著「身體和心靈總得有一個在路上」的自我拯救法則,阿槓發現了一檔治癒心靈的絕佳節目——《奇妙之城》。
雖然這檔開啟心靈旅程的節目剛剛播出一期,但阿槓已經跟隨周深的腳步,邂逅了群峰對峙的貴陽,與有趣的靈魂在他鄉同歌共舞。
【有一種有趣的靈魂叫「貴氣十足」】
身處雲貴高原東部的貴陽,在兼容苗嶺橫延、崗阜起伏的同時,也在這一方水土上凝結出了獨一無二的貴陽人。
回到故鄉後,跑到黔靈山看猴子,重溫自己童年陰影的周深;守著一方農場過日子,怡然自得的農場主楊一焱;曾開著麵包車,一路奔赴羅馬的「貴陽名人」貝姨……他們都生於斯長於此,每個人身上也不出意外的帶上了貴陽的氣息。
他們的生活是貴陽每天上演的八百多故事中的一個,用導演蕭寒的話來概括,就是「他們用自己滾燙的生活詮釋了每一座城市的奇妙。」每一個人,都能透過他們找到城市中自己的影子。
【被貴陽人藏起來的美食味越暗黑,情越濃鬱】
周深和高中好友經常吃的那家燒烤小店,隱藏在林林總總的店面間。時隔多年再去打卡,好友打賭路痴的周深找不到具體位置,但開啟了味覺雷達的周深還是一路順風順水、七拐八拐的找到了目的地,吃上了要配蘸水的燒烤。
對於遊客來說功能只停留在拍照留念的喀斯特溶洞,到了農場主一焱手裡,就變成了適合酸湯發酵的寶藏地點。溶洞特有的恆溫保溼,直接讓她在自家釀起了酸湯。
甚至周末閒暇時光,還能和好朋友一起享用諸如酸湯啤酒等一系列的酸湯衍生品。這些在外地人眼中暗黑到原地拒絕的折耳根、木姜子、只能從貴陽市場上買到的手撕辣椒……到了貴陽人這裡,就變成了心中最愛。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奇妙之城》記錄的大多是發生在身邊的普通故事。無論是好友間的嬉笑打鬧,還是對固定美食固定店面的執著,這都是普通人最最尋常的煙火氣。萬千家庭裡的家長裡短,街道上的小販吆喝,充滿了平凡的浪漫。
人間煙火氣,或者說生活痕跡,節目透過一食一街讓觀眾體會到了「生活就在在身邊」。
【誰不是一邊在奔波中找尋樂趣,一邊在記憶中喚回初心】
阿槓不知道大家的記憶重點是什麼,但在看節目時偶然發現周深和阿槓的記憶方式相同,那些足以銘記一輩子、時不時就會翻出來回味的往往都是小事。
燒烤小飯桌上,周深和高中好友一邊吃一邊回憶起去千戶苗寨旅遊的囧事。在他剛剛出道還不像現在這麼有名氣的時候,曾經在火車上被一群叔叔阿姨抓住,對著燈火通明的苗寨來了首《映山紅》。而他的好朋友不但沒幫他解圍,還慫恿他快點唱。
事情雖然很小,放在人生的長度裡都不值一提,但卻相當閃耀。在家鄉美食和這些小事的放鬆下,在娛樂圈步步謹慎的周深好像把防備心全然放下了。
在夏無酷暑的貴陽,周深把他這些年在外漂泊的感悟一一道來,看似在和鏡頭前的我們交流,但阿槓總覺得,這是在向這些年缺席他人生的這片土地溝通。
不止是他,所有奔波的靈魂,好像都對這片土地有著無比的熱愛。
從貴陽開車到羅馬的貝姨,在被外國友人問及到「貴陽到底有多大時」,對家鄉的比喻是「羅馬和貴陽一樣大」。他閃婚後常做的事是,不是帶著妻子去「貴陽人的後花園」鴨池河遊泳,就是去打卡他小時候長大的183老廠……
讓喜歡的人參入自己的生活,將過往的經歷一一指給Ta看,這估計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在貝姨開心的帶著妻子去兒時樂園時,阿槓也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毫不誇張的說,這一個個鮮活的人,和他們身上的故事,就是一座城的靈魂。
生活真切的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也一步步的將最真實的日常攤碎在鏡頭前。
農場主一焱經營著自家農場,帶著兩個可愛的女兒。在照顧酸湯生意的同時,也得為孩子的生活費做出爭取;看似瀟灑不羈的貝姨,母親在他結婚的同一時間段不幸去世,他整個人在一悲一喜間來回撕扯。
他們在看似美好的浪漫的生活背後,也像你我一般要為雞毛蒜皮的事情發愁,一樣要面對坎坷的生活和一地雞毛事實。
無論是和好友吃路邊攤的喜悅,還是重溫兒時記憶的久違,周深、貝姨、楊一焱三位嘉賓在貴陽的一切日常都是鮮活的。作為觀眾的我們,能夠通過他們的視角發現每個人的有趣之處,也間接的看到了這座城市的奇妙。
這些生活的邊角雖然細碎,但就是他們和這個世界發生著的有趣、奇妙的糾纏,是生活意義的所在。
【「洋蔥體」——從碎片化的時代中打撈出那個靜下心來的你】
這個城市每天都在上演像周深和素人嘉賓一樣的生活日常,怎麼能讓觀眾理解到來自生活的真切快樂就變成了一件難事。
對於這個問題,曾經執導過《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百年很長嗎》、《喜馬拉雅天梯》等多部口碑爆款紀錄片的蕭寒導演的回答是:「洋蔥體」表達。
他通過鏡頭的運用,情感的層層疊加,讓觀眾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揭開城市的面紗,在逐步深入了解城市後,讓城市的形象在觀眾心中變得更加立體和完整。
其中最直觀的,就是「洋蔥體」完整表達了城市對「人」的塑造過程。
周深在溶洞唱歌時的天籟,每一個聽過的人想必都不會忘記。在那一瞬間,大自然千百年堆砌而成的溶洞仿佛成為了他的專屬錄音室。
但他自己卻說,自己的一些發聲方法和貴陽一些少數民族的發聲方式很像。他沒有系統學習過少數民族唱腔,但環境還是在潛移默化的塑造他。這個道理,和周深搞不明白為什麼貴陽人開口就會唱「綠綠的貴陽,爽爽的貴陽」是一樣的。
城市是鋼筋水泥的匯總,人穿插其中才給了它生命力。相對的,它也會給人以影響。城市與人,從來都是雙向的。
拋開流量標籤,作為地地道道的貴陽人,周深身上刻著這座城市的印記。在洋蔥體的表達方式下,流量和紀錄片的相遇,帶來的是更多更強烈的共鳴,而並非洋洋灑灑的無關話題討論。這一點,在節目播出後也獲得了最直觀的體現。
導演蕭寒在微博中提到,自己非常開心看到觀眾說「這是我離周深最近的一次,不是地理距離,而是心的距離。」
大批量觀眾的自發感慨也印證了這個說法,有看完節目想立即回家的,有完全融入紀錄片發現貴陽人性格特徵的,還有沉浸後「抱怨」時長太短的……心與心的距離拉近了,觀眾也就自然而然能坐下來安靜的領會節目精髓了。
因為《奇妙之城》,觀眾看到了紀錄片新的敘事方式,他們也更容易重新認識並愛上紀錄片。
【《奇妙之城》的妙在於妙不可言】
節目時長是有限的,很多精彩內容來不及展現,但它卻在有限的時間裡撒下了一把種子,一把播種在觀眾心中對生活嚮往和熱愛的種子。
就像周深說的「大家看到的貴陽真的只是冰山一角」,人們對這座城市了解的太少,認識的太淺,才會生出了貴陽不過爾爾的印象。
不只是這期節目的貴州,後續的重慶、西安、青島更是如此。更多的精彩和熱騰騰的生活氣息,還要等觀眾親自去探尋和體驗。
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閃光點和獨特屬性,也許生活的意義就是繞過那些既定的日常,不停的到達陌生的地方成為這個世界的陌生人。
所以這一次,讓我們交換彼此的故鄉,在陌生中獲得短暫的精彩。
星期、四季、節日、年份……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重複著不少規律,怎樣跳脫出來,懂得如何在這重複的模子中度過而不感到閉塞,就成了人生的命題之一。
如果透過《奇妙之城》的鏡頭,觀眾能發現一絲生活的溫暖與美好,那就已經是非常值得舉杯慶賀的事情了。
生活看似永無止境,可精彩也因此生生不息。我想,這就是《奇妙之城》最最直觀的妙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