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會經歷各種夢境片段,夢境中的故事會讓你聯繫現實,可能這並不是偶然,或許夢境中的另一個你在嘗試與你溝通,或許夢境才是完整的世界,今天我們就對夢境進行一次心理學解密。
經典的猜想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美國著名量子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曾經提出一個經典的猜想,他認為最初的空間是沒有時間這一維度的,世界僅僅由無數個片段構成,關於時間維度的出現原因是一個謎題,我們暫不討論。
如果這個猜想正確,那麼,我們所經歷的世界也許只是完整世界的一個片段,甚至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個夢境,而夢境中無數個片段才是無數個真實的世界。
為什麼現實帶給人更真實的觸感
我們總是認為現實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我們確切感受到了,而夢境的世界在我們印象裡只是一瞬間。
首先真實的觸感是來自於時間的積累,沒有時間的積累,我們不會察覺到真實性,時間這個維度就好像是強加給我們的,為了讓我們感知到這一切。
認知心理學有一個理論——信息讀取理論,我們每一個人好比一個信息讀取裝置,對現實世界的信息我們讀取了上百年,而夢境中的信息我們僅讀取了片段,這種差異讓我們錯誤的判斷了真假,到底孰真孰假呢?
假設
現在我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假設全世界的信息只是一串代碼,有些被譯出,有些沒有,沒有譯出的部分成為夢境,被譯出的成為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知道著名的腦控實驗,已經證明了我們感知到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被電腦模擬出來,所以你無法證明自己世界是真實的。
夢境中另一個你
《知覺生長模型》理論認為夢的存在具有偶然性,只是人腦的信息殘留,殘留的興奮,這個理論有嚴重的漏洞,它無法解釋夢境的預知性,一切的偶然事件都必然的發生了。
我們經常感覺到夢境中的信息與現實存在交集,或許這並不是偶然,或許夢境中有另一個你嘗試與你溝通,溝通方式就是與你的現實世界相聯繫。
認知心理學誰是主角
有一個經典的難題,困惑了認知心理學家很多年,為什麼夢境中我們以個人為主,而現實中,我們與其他人產生如此多交集呢?
這其實是關於主角的定位問題,現實中你與其它人交集雖然多,但是你不能取代其他人,也不能感知其他人,你永遠是故事的主角,這個設定沒有發生過改變。
好比生活中的你總是覺得其他人關注你,其實每個人最關注的都是自己,你在他人眼裡的存在遠沒有你想像的重要,因為他是他的故事裡的主角。
可能就是平行世界
通常我們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可能在平行世界中發生,比如洗臉的時候一隻鯊魚從臉盆中跳出把你吃掉。
從高樓一躍而下,接觸地面的瞬間發現自己正坐在一片草地嬉戲;感覺自己在一瞬間進入別人身體,這些事情只可能在夢境中發生,於是科學家認為夢境就是接近平行世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