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毛澤東)「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梅花不屈服。樹樹立春雪(陳毅)」這是毛澤東同志和陳毅同志讚頌梅花的不畏寒威,傲雪而開的特性。寓意堅貞不屈,勇於鬥爭的崇高氣節的兩首詩。我國人民酷愛梅花。梅花自古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稱頌。在古書中有梅的記載也不少,如《詩經》中「鳲鳩在桑,其子在梅。」「墓門有梅,有鴞萃止。」「摽有梅」等;《書經》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從殷代等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不僅發現竹簡上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樣,還在一些陶罐、銅鼎等器皿裡發現了梅核。由此可見,三千多年前,梅在人們生活裡已佔據一定的地位。
梅在園林中用於觀賞栽培,大約始於西漢。它是冬季和早春的觀賞樹。「萬花敢向雪中開,一樹獨開天下春。」(楊維楨)。梅花花期很長,就一地來說,可延續20~40天,如以全國來說,一年裡幾乎近半年可以自南而北欣賞梅花。
一、性狀與種類
梅為薔薇科李屬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樹冠圓形。樹幹堅硬,樹皮紫褐至暗褐色,有駁斑紋,顯得蒼勁古樸。葉互生,卵形至闊卵形,葉緣有銳細鋸齒。初冬至早春花先於葉開放(華南、西南12~1月,華中及江浙1~2月,山東2~3月,北京3~4月),1~2朵齊出,香氣清韻。花色由白色至粉紅至朱紅,單瓣或重瓣。果球形,5~6月成熟。
梅是原產我國的鄉土樹種。其自然分布中心在川東、鄂西的山嶽地帶。長江和珠江流域一帶早有栽培。在人工長期栽培和選育中,形成果梅和花梅兩大類。果梅花多單瓣,花後結果,供生食或加工蜜餞食品。花梅品種更為豐富,約有300餘種(其中230種已有記載)。
適宜盆栽觀賞的梅花類型如下:
1、大紅梅 (P.mume f.rubriflora) 枝條直立,木質部暗紫紅色。花色大紅,花瓣內扣,花形若碗。花繁香濃。
2、綠萼梅 (P.mume f.viridicalyx)枝條直立,小枝青綠,木質部綠白色。花碟型,白色,單瓣或半重瓣。萼綠色。香氣中等。
3、臺閣梅(P.mume f.duplicata)花開放後,花心又有一蕊心放出,是重瓣現象的表現。由於這一性狀常受環境的影響,所以一般不列為變形,但仍不失為觀賞的優良性狀。
4、照水梅(P.mume var.pendula)枝條下垂,形成傘形樹冠。花開時也朝下,別有風趣。花色有白、粉紅、深紫紅,有的還鑲嵌紅白斑紋。單瓣至重瓣。
5、龍遊梅 (P.mume var.tortuosa)枝條呈自然不規則扭曲,狀如遊龍,非常別致。花白色,半重瓣,蝶型。
二、習性與繁殖
梅是鄉土樹,適應性很強。對溫度較為敏感,喜溫和,也能忍耐短期-15℃低溫,在5~10℃氣溫下,就能開花。梅不耐澇,忌積水,要求幹而不燥,潤而不溼;空氣潮溼有利生長。露地栽培適宜表土疏鬆,底土粘重,或傾斜緩坡有利排水的地段。梅花是喜光照充足不耐蔭蔽的樹種,同時通風良好,才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梅花的繁殖,多用嫁接。播種繁殖是在培養砧木和培育新品種時才採用。扦插繁殖成活率較低,一般只有20~40%,尤其是骨裡紅等品種,很難插活。
播種繁殖,其果實不能等充分成熟後才採收。充分成熟後的果實,其種子發芽緩慢,有的甚至經4~5年才發芽。因此,當果實由青轉黃後(6月)就可採收。採收後稍等後熟取出種子,到初冬即可播種。如果是春播,種子應用沙層積,次年土地解凍後即播。冬播,種子上覆土5~6釐米。出苗後加強除草中耕管理;每半年澆溼薄肥1次,第二年即可用作砧木。經過2~3年的培養,就能開花。
嫁接繁殖,春季可用切接,秋季採用芽接。嫁接時所能砧木,除梅的實生苗外,可用桃樹(毛桃或山桃或杏樹)。桃砧開始生長旺盛,以後逐漸下降,逆抗能力差,壽命短,容易死。杏砧生長稍慢,後期生長不如梅砧健壯和壽命長,但比桃砧表現好。李樹也可作梅花砧木,但親和力差,成活率較低,因而只在少數地區採用。
切接在春季樹液流動前1周(3月上旬)進行。接穗選健壯的一年生枝,去頂掐尾用中、上部枝段。在砧木離地面4~5釐米處剪斷進行枝接。接後培土高出接穗2~3釐米。經過月餘進行檢查,並清除砧木上萌發的芽。接活後不要過早扒平培土,以免碰落接穗和造成新芽風折。
芽接是繁殖梅花最普遍的方法。嫁接時期都在8月中、下旬~9月上旬。嫁接時一定要選用充實飽滿的接芽。芽接前後應停止澆水。芽接高度因品種而異,一般宜靠砧木基部6~7釐米處;惟枝條下垂的品種如照水梅,芽接部位應高,可在砧木30~40釐米處。芽接後10天檢查成活。凡葉柄一觸即落或已經脫落而接芽綠色,則證明已經接活,可以解除綁紮材料,並把砧木枝頭折斷。秋季芽接的,當年不使萌發,接芽越冬時,忌遭寒風,因而需要培土或在接芽處用塑料帶縛扎保護。次年早春萌芽前,在離接芽2~3釐米處截去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