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枝蓮又名朱頂紅、朱頂蘭、華胄蘭此花與眾不同,它的花葶先葉而伸出來,或者花葉同時伸出鱗莖。花葶粗壯,清秀挺拔,頂端挑著3~6朵長可達10釐米的花朵,搖曳生姿。其花形似百合花,但色彩豔麗勝於百合,或白色,皓潔如雪,或朱紅,光彩照人,還有那紅白條紋鑲嵌的,鮮豔奪目。真是奼紫嫣紅,絢麗多彩,因此,成為世界各地園林都有栽培的常見花卉之一。
百枝蓮既可盆栽觀賞,也可露地栽植布置庭園。尤其是這種花比較容易人工控制花期,因而是優良的促成栽培的材料。
一、性狀與種類
百枝蓮是石蒜科孤挺花屬的多年生球根花卉。鱗莖球形,形狀如圓蔥,直徑5~8釐米,表面有褐色膜質鱗片。葉列,4~8枚,扁平而肥厚,寬2~6釐米,長可達50釐米,亮綠色,形狀似帶。葉叢中抽生花葶。花葶粗壯而中空,高出葉叢,頂端著生漏鬥狀的花3~6朵。花大,徑約10釐米,平伸或略向下俯垂;花被6裂。有自色、紅色或紅底白條紋、白底紅條紋,或喉部有紫紅色斑紋等園藝品種。雄蕊著生於花被筒的喉部;花柱則與花被等長,柱頭三裂。蒴果球形;種子扁平,黑色。每1蒴果中約有種子百粒。
同屬植物約有70種,都是具有鱗莖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孤挺花(A. belladona L,)花紅色或橙紅色,先端深於基部,有香氣。
2.紅花蓮(A. rutilus Herb.)花葶側生,頂生花兩朵,鐘形,花徑10~12釐米,紅色。
3.短筒孤挺花(A. reginae L.)花被筒短,裂片倒卵形,亮紅色,具白色星點。
4.網紋孤挺花(A. reticulata liter。)花粉紅色,有不很明顯的網狀條紋。
二、習性與繁殖
百枝蓮原產在美洲。它雖原產熱帶,但不喜高溫,也不耐寒,適宜生長的最佳溫度20°C左右,冬季處於休眠狀態,溫度不宜低於2℃。所以在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稍加覆蓋就可露地越冬。
對於水分的要求,休眠期適於乾燥,生長期則要求溼潤,尤其是較高的空氣溼度更利其生長。
百枝蓮喜半陰,不耐強烈日光的照射;而作為冬季盆栽,在抽出新葉和花葶後,需要放置在陽光較充足的位置。
百枝蓮的繁殖,通常都用分取小鱗莖的方法。分取的小鱗莖經過2~3年培養後即可開花,但是繁殖數量受到限制。也可採收種子進行播種繁殖。種子繁殖在數量上可以人工控制,但操作較繁,培養時間較長,需4~5年才能開花。
準備採收種子的花朵,當開放後1~2天,柱頭3裂時進行人工授粉。經過授粉結的果,約2個月成熟;成熟後便可採收取出種子。種子可與當年播種。播種採用淺盆或木箱。盆土用4份泥炭土、6份沙壤土調製。播種後保持較高的溼度,在20°C左右的溫度下,約兩周可以發芽。發芽後注意通風和控制水分,保持士面溼潤。幼苗長出兩片真葉時,便進行分苗移栽。數量多可在露地作畦,按6×9釐米的株行距移栽,秋季再上盆移進室內越冬。
百枝蓮的成熟鱗莖,每年能在其周圍長2~3個子球。分取子球作為繁殖材料,多在春秋栽植時將子球分離母體。分離後進行盆栽培養,或於春季栽於露地培養。露地培養小鱗莖的土地,事先要施基肥和草木灰,經過仔細整地後,按9×9釐米的株行距裁植。
三、栽培與管理
栽培百枝蓮的盆土,要求排水良好、肥沃,通常採用肥沃園土與腐葉土混合調製。
露地栽培選擇排水良好而含腐殖質豐富的壤土或粘壤土,整地時施入廄肥和草木灰作基肥。
3月下旬或4月上旬進行種植,於6月間即可開花。露地栽培的株行距,根據鱗莖的大小,按鱗莖間相隔6~9釐米為適宜。盆栽除春季裁植外,也可以秋季(10月間)進行。大球用20~2釐米盆徑的花盆,小球則用15~18釐米盆徑的花盆。用盆不宜過大,過大往往由於盆土過溼而易造成爛根。盆底先於排水孔上蓋上瓦片,再放一層2~3釐米厚的粗沙,然後再放入盆土和鱗莖。鱗莖不能全理入土中,應使鱗莖的3分之一露出盆土。栽好後放半陰處,在溫室裡可放於架子底下,不要過早地澆水。在空氣溼度較高的環境下,經1月左右鱗莖抽出花葶和葉片,此時開始供水並移放到架上,使其得到充足的陽光。每次澆水量,隨植株生長逐漸增加,到開花時需水最多,使盆土保持溼潤。當開花以後水量則又逐漸減少。7~8月高溫季節,植株生長一般表現衰弱,此時應適當控制澆水;露地栽植的植株,應注意防暴雨淋洗。
在生長期中,從開始澆水時起,每隔半月追肥1次。肥料可用餅肥水、雞糞或魚粕水。花後追肥時間可間隔稍長些,20天左右1次。生長衰弱期則停止施肥。
入冬停止澆水,保持盆土乾燥,並移入室內越冬。越冬室溫要保證在5°C以上,最佳越冬室溫為10~12C。
促成栽培選擇肥大的鱗莖,栽植後置於溫室,白天保持20°C,夜間溫度不低於10°C;管理方法同一般栽培,經2個月到2個半月即可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