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洪水過後,江河裡總是出現許多平日罕見的大魚、奇魚。
比如近日在廣西南寧邕江邊,許多人釣到一種「眼睛血紅」的大草魚,體型驚人、力氣極大.......
這是草魚嗎?
魚身呈梭型,魚頭相對魚身較窄,這是典型的草魚特徵,但這種魚的魚眼、魚尾卻呈現少見的「鮮豔紅色」。
其實,這是一種邕江裡的「資深」外來物種——麥瑞加拉鯪,因其入侵邕江的「歷史悠久」,不少人甚至已將其當成本土魚。
麥鯪在邕江裡的歷史已超30年
麥鯪最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引入我國開展養殖,其養殖產業在2005年前後達到頂峰,西南的烏江、萬峰湖、紅水河等水域都曾有不小的麥鯪魚養殖規模。
然而,因為麥鯪魚肉質散淡,細刺多的缺點,近些年慢慢被叉尾鮰、巴沙魚、江團等優質養殖水產所淘汰......
新鮮的鯪魚肉質「不太行」,大都用於罐頭、魚丸製作
雖然麥鯪在養殖業裡的「風光不再」,但在廣西等地的自然水域裡,生長迅速、體型矯健的麥鯪魚卻「風生水起」。
「這個魚(麥鯪)多的很,經常能釣到,而且(只要釣到)都很大,力氣更是不得了」
南寧釣魚人陳師傅介紹說,麥鯪魚在邕江裡已經成為一種「常規魚種」,因此不少人都以為它是「本土魚」.....
麥鯪魚在邕江裡的入侵、生存演化歷程,是我國近代外來物種入侵的一個縮影。
另外,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是:麥鯪魚的繁殖能力非常驚人,一組麥鯪魚一年能產下16萬枚卵,且孵化率很高。
也就是說,在理想環境下,一組麥鯪魚一年能繁殖出數萬條魚苗來——這個數字是本土鯉魚的二三十倍。
以這種繁殖能力,按道理麥鯪魚早已經在邕江裡泛濫成災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麥鯪魚在邕江裡的數量遠少於羅非魚等「後來者」......
麥鯪魚並未「泛濫」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方面,以上的繁殖數字是建立在「理想環境下」,但是在近幾年的「邕江大治理」之前,邕江的水域環境因為過度開發、濫捕,實在堪憂。
——麥鯪魚未在邕江裡泛濫成災,一定程度也可從側面反映,曾經邕江裡水族整體生存環境之嚴峻。
(當然,隨著生態保護工作的推進,如今邕江水質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麥鯪魚沒有「泛濫」的原因,也是因數量驚人麥鯪魚苗,正好是鱖魚、軍魚、翹嘴魚等邕江掠食魚的上佳餌魚。
鯪魚幼魚,是鱖魚等掠食魚的主要餌料魚之一
因此,雖然每兩條健康的麥鯪,一年就要產下如此數量的魚籽,但最後能「成年」的,只要少數幸運兒。
而在養殖業裡,如今鯪魚養殖,已淪為鱖魚、鱸魚等肉食魚養殖的餌料來源......
可能從這個角度看,「鯪魚的入侵」看來非常失敗,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外來物種已在我國江河裡生根發芽,其種群在世界地圖上已得到擴展,或許若干年後,它們會徹底成為一種本土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