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太陽系的種種「幻想」在未來人類該如何在宇宙中航行?

2021-01-17 宇宙探索百科

雖然旅行者1號已經離開太陽系進入星系空間,但這個飛行了幾十年的探測器能給人類帶來什麼呢?

帶上地球還是宇宙飛船?

作為一顆黃矮星,太陽的壽命約為100億年。目前,它已經有50億年的歷史,在50億年內,其核心的氫氣將全部耗盡,核反應開始繼續由氦聚變成碳、氮、氧等其他元素。它最終會膨脹成一個直徑超過100倍的紅巨星。如果當時人類還在地球上,將會看到整個天空充滿了太陽,屆時海洋會蒸發變成沙漠。

離開太陽系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地球裝上發動機(電影流浪地球的設想),讓它駛入太空;另一種是從地球發射宇宙飛船,尋找新的行星並在那裡定居。

就目前對地球的理解而言,宇宙飛船的想法顯然更可靠。儘管地球似乎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但巨大的發動機推力將使板塊活動變得活躍,使冷卻後的巖漿以火山的形式噴發。矽含量少、流動性強的基性巖漿將吞噬地表大部分植被。

即使有些土壤能在熔巖中生存,離開太陽後溫度的突然下降也會使其中的水分形成冰晶,這不僅宣告了種子的死亡,也宣告了相當數量的微生物和多細胞動物的死亡。更重要的是,沒有光合作用,人類很難獲得酶,生產22億噸糧食,養活70億人。

所以總體來說,最先載人飛出太陽系的很可能是宇宙飛船。因為找到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比在廢墟中重建地球的生態系統要容易得多。銀河系中有1000億顆明亮的恆星,附近總有幾顆行星。

「克卜勒-22b」無疑是一個可以提供想像力的。若干年前,參與美國宇航局克卜勒任務的科學家宣布,通過克卜勒望遠鏡,他們首次發現了一顆可能適合居住在類太陽恆星周圍的新行星,並將其命名為「克卜勒-22b」。

速度是王道

假設「克卜勒-22b」與地球一樣,有陸地和海洋,並通過大氣產生溫室效應,其表面平均溫度約為22℃。唯一遺憾的是它離我們有點遠,距離太陽系600光年。

根據現有的人造飛船,最快的「新視野」探測器(速度約為15.5公裡/秒)飛到600光年外的「克卜勒-22b」上需要大約1160萬年。甚至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附近,也有4.22光年遠。

但事實上,如果我們足夠快,距離不是問題。根據狹義相對論的洛倫茲變換公式,如果我們能達到接近光速99%或更高的速度,地球上的人就要等600年,但在宇宙飛船裡,當速度接近光速時

在這種情況下,距離將縮短到幾年,甚至超過十個小時,在宇宙的真空環境中,不需要額外的燃料來維持這個速度。

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接近光速?上世紀50年代末的獵戶座計劃似乎給了我們方向。1958年,美國政府開始實施「獵戶座計劃」,秘密研製核動力太空飛行器。根據計劃,這艘飛船有60層樓高,搭載了數千枚小型核彈。發射後,相當於2萬噸TNT能量的小型原子彈每10秒就會在尾部爆炸一次。據計算,「獵戶座」飛船可搭載40名航天員通過航速積累,機組人員100噸的設備和食物將能在125天內往返於地球和火星之間。它的極限速度可以達到光速的1/10。

眾所周知,雖然沒有技術上的缺陷,但由於放射性粉塵的釋放會汙染地球,項目被停止了。但如果到了世界末日,我們能以毀滅地球為代價飛出太陽系嗎?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我們提前規劃好航線,在飛船經過的航線上通過火箭將相應大小的核彈頭放置在太空中,也很難在飛船逐一爆炸時將速度積累到接近光速的水平。因為地球上的核彈主要依靠體積突然膨脹產生的衝擊波產生巨大的破壞力,但在真空環境下,幾乎不會有衝擊波,只有一定的輻射壓力,而這種輻射壓力可以通過太陽風來實現。

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巨大的風帆環繞太陽,吸收輻射壓力,達到速度積累。當然,這也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方面是因為來自太陽的輻射壓力非常小,另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對加速度的承受能力有限。如果以1ɡ的加速度為基準(1ɡ相當於9.8米/秒2的加速度),那麼要達到30萬公裡/秒的光速,飛船需要繞太陽飛行一年,不算到達目的地後同樣長時間減速。

海盜式的旅程

所以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如何在太空飛行器中生存成為一個新的問題。理想情況下,飛船將擁有一個與地球相似的微生態系統,包括集約農業區、居民區、熱帶雨林、沙漠和其他組成部分,就像美國生物圈二號實驗所嘗試的那樣。

但是,實驗結果和島嶼生物地理學告訴我們,在太空飛行器中重建封閉的生態系統幾乎是困難的。因為島越小,滅絕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島上不能容納太多的生物個體,容易因偶然因素造成滅絕。

相反,島越小,新物種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沒有太多的遺傳多樣性或太多的新生態位。除非在未來,通過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和生態學知識,人類完全可以拋棄自然生態系統,讓所有的物質循環都由機器來完成。

當然,沒有捷徑。例如,我們可以利用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在宇宙飛船中生存。也就是說,他們像太空海盜一樣,派小宇宙飛船一路航行,一路掠奪資源。大約百分之一的已知外星行星含有水、水蒸氣或冰。如果能找到這些「基本物質」的充足來源,那麼我們的海盜只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工農業生產體系,而不是整個生物圈。

但這樣做的風險在於,很難保證掠奪的穩定性。因此,雖然被稱為掠奪,但人類仍然需要一個小規模的生態系統和足夠強大的物質循環能力。也就是在行星群之間穿梭,收穫資源的同時,將廢棄物排放到地球上,等待其自然循環。我們應該確保向地球反饋足夠的物質,確保排放的廢物不會引起地球本身大氣結構的劇烈變化(例如,氧氣不能大規模排放到還原性大氣中),確保持續不斷的危險物質(如長半衰期核廢料)不會大規模排放到地球上,確保某些星球不會被過度掠奪等。

從這個角度看,距離太陽約180億公裡的「旅行者1號」攜帶著用55種語言記錄的人類問候和各種音樂的記錄,它不僅是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體,而且可能是最優雅的一個。

相關焦點

  • 彎曲時空、引力彈弓……我們如何實現宇宙航行?
    現實之中,離子引擎已經不再是幻想,1998年發射升空的美國宇航局探測器深空一號(Deep Space 1)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使用這種推進方式的飛船,它在宇宙航行過程中雖然遭遇到一些技術問題,但是仍然成功地對包瑞麗彗星(Comet Borrelly)進行了探測。
  • 人類能否在宇宙中航行?
    我們知道對於人類來說,最希望的就是能夠在整個宇宙中穿梭,甚至能夠自由地到達任何一個星球上,這相信是每一個科幻小說永恆的主題。那麼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人類能否在宇宙中自由的航行呢?我覺得目前來說肯定是不可以的,因為現在的科技發展還沒那麼成熟,真正到了那個程度的話,相信人類已經是高度文明了,而這樣的時期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人類能否在宇宙中自由航行。儘管如此,我們知道,人類要想實現在太空中的夢想,其實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太空航行是我們人類畢生的願望。
  • 逃離太陽系,人類能做到多快——三大宇宙速度與最快的太空飛行器
    遙遠的星系是我們的夢想要逃離太陽系,首先要逃離地球。說到這裡呢,就不得不提到三大宇宙速度(以後可能還會有更多,第四第五第六等等)。簡單地講,第一宇宙速度就是圍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速度,是7.9km/s,第二宇宙速度就是逃離地球的速度11.2km/s,第三宇宙速度是逃離太陽系的速度,是16.7km/s。但是實際上要比這幾句話複雜一些。第一宇宙速度的計算。
  • 如何造一艘巨型宇宙飛船,走出太陽系,進入茫茫宇宙
    以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水平,要依靠載人宇宙飛船離開太陽系,進入浩渺的太空探索宇宙是不可能的。那麼未來呢?現在不行,並不代表未來不行,1000年之後行不行?如果1000年還不行,1萬年、10萬年之後呢?值得期待的是,總會等來那麼一天,人類會依靠超凡的智慧、強大的科技、不屈的意志走向遙遠的太空,真正實現宇宙探索之旅。要真正走向外太空,探索茫茫的宇宙,必須依仗未來科技大幅度進步。
  • 愛因斯坦預言,人類無法突破光速,最終會消失在太陽系中?
    然在近幾年科技水平發展之後,人類再對其他星系研究過程中發現,人類只不過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是十分瘋狂的,然而不管我們的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最終只能在太陽系內進行探索,對於太陽系之外的空間卻始終沒有辦法到達。可見我們的水平還是有限度的,難道我們人類真的要永久的被困在太陽系中嗎?
  • 人類達到光速,就可以在太空航行了嗎?科學家:沒那麼簡單
    探索宇宙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曾說過,人類的宇宙探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步是人類衝出地球的大氣層,在地球所在的太陽系範圍內活動;而第二步自然就是走出太陽系,到達太陽系以外的銀河系,甚至更遙遠的宇宙中去。只不過按照人類現在的科學水平,第一步都還只是剛剛起步。
  • 幻想與未來中的虛擬能源盤點
    隨著社會發展對能源要求及需求逐漸增大,現階段我們的能源儲備及能源結構就顯得略帶單薄,科學家們不斷地想要發現、改造甚至創造新型能源,由此幻想出了許多能量充沛、神奇無比的虛擬能源。或許有一天,這些幻想中存在的虛擬能源,就像是古人眼中的飛行器一樣,存現於未來。一、宇宙立方宇宙立方是多次出現在漫威漫畫中的神秘能源,據描述其中擁有無窮的能量,能夠控制時間、空間等 等元素。
  • 人類文明為什麼不飛出太陽系?到底有多難?
    地球的歷史有46億年,而地球生物史也有30多億年,但是人類的歷史就很短了,最遠可以追溯至1500萬年前的森林古猿,在600萬年前和黑猩猩分道揚鑣,一直發展到今天。從古至今我們一直在仰望著星空,對於望不到邊的黑夜和閃閃發亮的繁星充滿著幻想和期待,當然還有一絲絲的好奇。
  • 星際旅行為何僅僅是幻想?人類至少需要12000年才能飛出太陽系!
    把這句話放在人類身上何嘗不是:宇宙那麼大,人類想去看看。看世界容易,看宇宙難!對於人類來說,由於飛機的發明,曾經巨大的地球已經變成一個村落,只要坐上飛機、高鐵就可以到達世界任何地方,環球旅行已經不再是幻想而變成現實,如今星際旅行才是人類新的目標。
  • 揭「100年星艦」宇宙航行計劃:造5萬噸飛船
    20世紀70年代設計的恆星際宇宙飛船,科學家認為兩級設計是最佳的方案(騰訊科技配圖))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百年星艦」計劃打造一艘核聚變飛船
  • 旅行者號宇宙航行中,傳回的最後一張照片,引發人類深思!
    旅行者號宇宙航行中,傳回的最後一張照片,引發人類深思!《暗淡藍點》是卡爾薩根博士因為一張地球照片,而觸發的靈感所寫成的一本書,這張照片是航海者1號所拍攝的,整個照片的內容主要顯示了地球孤單的背景,它獨自懸浮在太陽系漆黑的夜幕當中,卡爾薩根更是憑藉著這本書聲名大噪。
  • 宇宙那麼大,人類想要在太空中自由航行,還面臨4大難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我們終於實現了古人「飛天」的夢想,從了解地球到走出地球,開始探索這個充滿著未知的宇宙。宇宙有多大?這是一個誰也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畢竟不要說地球,就連地球所在的太陽系都不過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雖然以我們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觀測到宇宙中更遠的地方,但科學家發射的太空探測器到現在都還不能去到太陽系以外的地方,更不要說整個宇宙了。
  • 人類能夠探索的宇宙有限度嗎?科學家:未來我們會被宇宙孤立
    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當人類科技達到非常高的技術時,我們能夠到達宇宙的任何一個地方嗎?在開始討論之前,先說結論,宇宙已經將我們限制在了一個特定範圍,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都無法突破這個限制。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圍繞太陽為中心的一個行星系統,叫做太陽系。
  • 未來或許存在4種宇宙飛船,人類實現其中一種,星際航行不再是夢
    未來或許存在4種宇宙飛船,人類實現其中一種,星際航行不再是夢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越加深入,我們就會對宇宙廣袤無垠充滿敬畏。人類文明相比於整個宇宙而言真的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而人類文明想要得到更大的發展,只有衝破地球的束縛,進入宇宙中才有可能。
  • 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是暗淡的,不會飛行的人類是沒有希望的
    所以的話,人類的未來,是一個需要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人類為了自身的未來,必須要學會擺脫地球的引力,只有會飛的人類才會有未來藉助於這些技術,人類開始探索太空,探索太陽系之內的其他星球。火星是人類嚮往已久的星球,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類就開始不斷地探測,終於在1964年水手四號成功飛越火星。
  • 太陽系直徑2光年,人類仿佛被困其中,我們該如何逃太陽系
    作為現代宇宙航行的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最先提出利用火箭在太空中飛行的的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方程式,因此他被尊稱為「航天之父」。在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航天發展後,如今的人類經能夠輕鬆地前往地球軌道了,甚至就連前往月球登陸月球也不是什麼天方夜譚了,不僅如此,目前最遠的人類深空探測器已經飛到了飛到了太陽日球層以外的空間。可以這麼說,人類已經足夠偉大了。
  • 科學家發現24個比地球更舒適的宜居星球,人類啥時候搬遷?
    今日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宣布了發現在太陽系之外有24顆比地球更加宜居的星球,這些星球的舒適程度遠超過地球。,特意制定了一套適合人類居住的標準,以此標準來判定該星球是否宜居。現在已經發現了宇宙中有24顆超宜居星球,這些星球的年齡比地球要更久遠,同時也更溫暖潮溼。
  • 科學家發現24個比地球更舒適的宜居星球,人類啥時候搬遷?
    今日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宣布了發現在太陽系之外有24顆比地球更加宜居的星球,這些星球的舒適程度遠超過地球。原來華盛頓州立大學針對4500個已知太陽系外行星,特意制定了一套適合人類居住的標準,以此標準來判定該星球是否宜居。現在已經發現了宇宙中有24顆超宜居星球,這些星球的年齡比地球要更久遠,同時也更溫暖潮溼。
  • 宇宙有道理(了解宇宙如何運行),豆瓣評分 9.6 首發資源1080P,第一季共八集
    《了解宇宙如何運行》是一部大型紀錄片。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宇宙是怎樣運行的?這些都是人類經常提出的問題。
  • 在星際過程中,人類如何抵抗宇宙輻射,科學家告訴你答案
    據天文學家觀察,半人馬座近地天體距離太陽系最近,距太陽系約4.22光年。然而,在鄰近的星系中有一顆名為近地行星。天文學家通過長期觀測發現它是一顆類地行星,其環境條件可能適合人類居住。那麼,如果人類要在如此遙遠的星球上定居下來,他們在移民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