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我們人類的搖籃,但是我們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這個安全舒服的搖籃裡,我們的人類徵途註定是星辰大海。
他們一開始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後便開始徵服整個太陽系
這段著名的振奮人心的話是出自前蘇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作為現代宇宙航行的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最先提出利用火箭在太空中飛行的的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方程式,因此他被尊稱為「航天之父」。
在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航天發展後,如今的人類經能夠輕鬆地前往地球軌道了,甚至就連前往月球登陸月球也不是什麼天方夜譚了,不僅如此,目前最遠的人類深空探測器已經飛到了飛到了太陽日球層以外的空間。可以這麼說,人類已經足夠偉大了。
但是即使到今天,有一個事實我們不得面對,那就是我們至今還無法飛出太陽系,我們人類被鎖在了太陽系這個巨大的囚籠裡。
從現代天文觀測結果來看,太陽只是銀河系一顆微不足道的黃矮星。太陽雖小,但是太陽系的範圍可不小,太陽系遠遠比我們看到的要大得多。
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太陽風頂層是太陽系的邊緣地帶。但是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和觀測數據的累積,科學家們發現在太陽系的外圍還包裹著一層奧爾特雲,經過計算發現,這片巨大的奧爾特雲也處於太陽引力的範圍內。如此,太陽系的範圍就要被重新定義了:以太陽為中心,周圍半徑大約一光年的球形空間都屬於太陽系。因此,我們暫時可以認為,太陽系就是一個直徑大約為兩光年的球形空間。
那我們人類對太陽系的探索有多少呢?當年的旅行者1號通過行星引力彈弓的作用,加速到了第三宇宙速度,這意味旅行者1號已經有了飛離太陽系的能力,但是有能力飛出和已經飛出是兩回事,根據計算,旅行者1號想要飛出太陽系至少還需要大約1.8萬年。不僅如此,旅行者1號的徵程是一次一去不復返的旅途,所以它註定不會回來,也許我們永遠也不會有機會看到它飛出太陽系了。
現在的火箭飛行器都是依靠化學動力推動的,但是計算表明,依靠化學推動人類是永遠也無法離開太陽系的,哪怕是使用最新的離子推進器也很難實現。因此,想要飛出太陽系我們就必須要去尋找一種全新的能源和推動方式,很明顯,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是這種理想能源的完美來源。
核聚變我們知道,比如氫彈的爆炸就是核聚變,不過是不可控的。核聚變是將輕原子核聚變成較重的原子核,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巨大的能量,如今世界各國都在研究這種可控核聚變技術。科學家們認為,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能夠被掌握,那麼人類的能源就是無窮無盡的了,就不會再有能源危機了,人類的發展將不會再受到限制。
如果我們可以利用可控核聚變技術對飛船進行直推,那麼飛船將會達到不可思議的比衝,其速度將會遠遠超過傳統飛船的速度。科學家們認為,利用可控核聚變技術,飛船的最高速度理論上能達到0.1倍光速(3萬千米/秒)。
如果飛船能以0.1倍光速推進,那麼我們人類就能以較短的時間飛出太陽系了。如果我們能夠再掌握生態循環技術和人體冷凍技術,那我們就能無障礙地進行遠距離星際探索了,這時候我們離開太陽系就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當然,對於星際旅行來說,可控核聚變並不是我們理想中的終極能源,因為對銀河系來說,0.1倍光速還是太慢了,畢竟銀河系的直徑能達到20萬光年以上。所以,我們人類想要踏上星辰大海,實現真正的星際旅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