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這是繼2017年國務院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後,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的目標要求。2020年9月1日實施的新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對此也給予明確。
根據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日前聯合發布的《關於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有關事項的公告》,從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作為口岸管理部門,海關總署要求各地海關嚴密監管,依法從嚴處罰進口固體廢物等違法行為,切斷「洋垃圾」走私供需利益鏈。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僅在2012年就有17個貨櫃、總重達420噸的生活垃圾運往亞洲,其中七成被確認運往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垃圾廢品交易額達115.4億美元,佔我國從美國進口貿易總額的11.1%。
全面禁止固體廢物進口,意味著中國再生資源產業將迎來一輪淘汰升級,也有利於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提高層級,尤其是打破西方國家的壟斷地位。由於原料品質、生產工藝、回收成本等限制,再生資源產品多為低端產品。發展中國家作為再生資源產品的流入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往往處於價值鏈低端。切斷「洋垃圾」進口,旨在打破全球分工「鎖定」,重塑全球價值鏈。有觀點認為,這次禁止「洋垃圾」進口,實際上就是對他們的一次「敲打」,如果西方世界繼續保持「傲慢」態度,那麼必將自食其果。
近期,就有英媒指出,中國將「洋垃圾」拒之門外後,美國垃圾立刻「爆倉」。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家垃圾回收公司的經理憂心忡忡對媒體表示,過去未分揀廢紙一噸可以賣到150多美元,現在是負19美元,也就是要倒貼錢讓人把垃圾運走。這樣下去,生意沒法做,只能關張。
報導稱,不斷增長的全球垃圾出口的部分份額轉向了東南亞。現在,其他亞洲國家也開始改變規章,減少塑料垃圾進口。2019年起,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曾將多個被認為對環境有害的塑料垃圾貨櫃原路打回。報導還稱,由於無法出口,很多塑料垃圾在出口國累積。西方國家被催促加速出臺更負責任的垃圾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