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天才學霸16歲獲奧賽金牌,21歲證明出拉姆齊數最佳結果

2020-12-05 新智元

【新智元導讀】剛滿21歲的印度學生Ashwin Sah提出了「五月證明」,這為組合數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提供了最佳結果。這個成就在天才聚集的麻省理工學院也是極其突出的,加州理工學院的戴維·康隆(David Conlon)表示,Sah的貢獻使他已經有資格擔任教職,即使他還是一名本科生。

本科生當教授?印度天才少年提出數學難題「最佳解」

拉姆齊數的精確計算一直是數學界的一個難題。

不過,21歲的印度學生Ashwin Sah在今年5月提出的「五月證明」,為這個組合數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提供了最佳結果。

Ashwin Sah提出的五月證明主要針對拉姆齊數(ramsey number),拉姆齊數是圖論中的重要函數之一,旨在量化圖形。

Ashwin Sah

拉姆齊理論通常用來表明「完全的無序是不可能的」——一個集合只要元素數量達到某個臨界值後,一定會出現預先定義的某種性質或結構。

「鴿籠原理」就是拉姆齊理論的一個例子:

把n+1隻鴿子關進n個籠子,必然有一個籠子裡至少有兩隻鴿子;或者給定n個籠子,如果想要鴿子同籠的現象一定發生,至少需要多少只鴿子?答案是n+1隻。

同樣,要保證一群人裡面一定有兩個人的生日是同一天,至少需要多少人?答案是367個人。

另外的典型的例子包括,6個人中必有3個人相互認識或者相互不認識;一群人裡面一定有兩個人的生日是同一天等。

該定理等價於證明6個頂點的完全圖的邊,用紅、藍二色任意著色,必然至少存在一個紅色邊三角形,或藍色邊三角形。

隨著尋找的集團規模越來越大,計算精確的拉姆齊數變得非常困難。

保羅·艾狄胥曾以一個故事來描述尋找拉姆齊數的難度:

「想像有隊外星人軍隊在地球降落,要求取得 R (5,5)的值,否則便會毀滅地球。在這個情況,我們應該集中所有電腦和數學家嘗試去找這個數值。若它們要求的是R (6,6)的值,我們可能要嘗試毀滅這隊外星人了。」

20世紀30年代,Paul erd 和 George Szekeres 開始了 Ramsey 數上下限的研究。自那以後,一直沒有什麼好的進展。

相比之下,Sah 的證明改進了雙色 Ramsey 數的上界。他通過優化一個方法實現了這個目標,這個方法起源於 erd 和 Szekeres,自那以後少數數學家已經設法改進了這個方法。

Sah 的結果證明,一旦一個圖達到一定的大小,它不可避免地會包含一個相應大小的團。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Sah 的證明是利用現有研究路線所能達到的最佳結果。

「他正在把這個方法推向它的邏輯極限,」康倫(Colon)說,「他已經為這個問題設定了上限。」

16歲獲奧賽金牌,17歲進入MIT,神童的人生羨慕不來

Sah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長大,從小就喜歡數學。他說:「我最早的記憶是我媽媽教我基本算術。」

Sah最老的回憶是和媽媽一起學算術

在比賽中,他表現出了自己對高級數學的初衷。2016年夏天,他16歲的時候,他在香港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獲得了金牌。第二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學院(兩年半後便畢業)。

在麻省理工,Sah遇到了兩個對他的數學發展至關重要的人。

一位是趙宇飛教授,Sah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年上了他的課,其中包括研究生階段的組合學研討會。

Sah和隊友獲得57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

甚至在一些最有才華的數學學生中,Sah也脫穎而出。「儘管他只是大學一年級,但他顯然已經掌握了這些材料。」趙宇飛說。

第二位是現年22歲的Mehtaab Sawhney。Sawhney比Sah提前一年來到麻省理工,他們於九月在課堂上見面並成為朋友。

Sawhney和Sah研究了離散數學中的一系列主題,例如圖論,概率和隨機矩陣的屬性等。

Sawhney說:「我欣賞他可以從基本原理中考慮各種問題,無需閱讀大量文獻或了解大量理論即可開始思考。」

他們與趙宇飛緊密合作,後者提出了研究問題並指導他們如何撰寫正式的數學論文。

趙宇飛通常會要求他們研究一個特定的問題,原以為這可能會使他們忙一陣子,但通常情況下他們第二天就會給到答案。

「他們都是充滿活力的人,我拋出一個問題,幾乎立刻就收到了答覆。」趙宇飛說。

在過去的三年中,Sah和Sawhney撰寫了數十篇論文,其中很多都在一起。

今年秋天,他們被宣布為2021摩根獎的獲得者,該獎項由領先的數學組織每年聯合頒發,以表彰大學數學家的最佳研究。

趙宇飛說:「本科生研究的傳統由來已久,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沒有Sah和Sawhney的水平。」

Sah 和Sawhney 現在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年級研究生,由於疫情,Sah回到了波特蘭,而Sawhney在紐約長島,但他們仍然保持著近乎不斷的聯繫。

「我們每天開會一到兩次,持續五到六個小時。」Sawhney說,「即使我們不見面,我們也保持不斷地相互交流。」

「我想我會儘量不專注於過去。」「我總是很期待接下來的工作。」Sah說。

參考連結: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mit-undergraduate-math-student-pushes-frontier-of-graph-theory-20201130/

相關焦點

  • 「網癮學霸」陳立傑:18歲獲奧賽金牌進姚班,曾得清華特等獎學金
    他是姚班學霸陳立傑,拿過清華特獎,如今在MIT讀理論計算機方向的博士。雖然今年只有25歲,但他在計算機領域已經是閃閃發光的「明星」:16歲,拿下全國青少年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保送清華;18歲,以世界第一名的成績,斬獲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金牌,進入清華姚班;21歲,獲得2016年清華特等獎學金;
  • 湖南16歲高二少年勇奪國際生物奧賽世界第一
    湖南師大附中迎來國際奧賽第32金↑彭凌峰與校長謝永紅在校園合影。通訊員 蘇曉玲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23日訊(記者 餘蓉)接觸生物競賽不到一年,入選湖南省代表隊;高一時,獲得全國生物學競賽決賽第一名並保送清華大學;進入高二,以選拔考試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光榮入選生物奧賽國家代表隊。
  • 成都學霸獲國際生物奧賽金牌 每天學13個小時
    人物速描成都「學霸」再創歷史,在越南河內剛剛結束的第27屆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中,來自成都七中高三(15)班的茅傲嶽獲得金牌。據了解,此次參加比賽的選手共有253名,來自全球73個國家和地區,奪得金牌實在是一件極其不易的事情。
  • 獲奧賽金牌保送北大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1日訊 青島二中的化學創新實驗室裡,2018級生化MT的李原寧在整理自己做過的試卷、看過的書,一會兒功夫,就裝了滿滿一行李箱。11月17日晚,在浙江杭州舉行的第34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上,他以山東省第一的優異成績獲得競賽金牌,並進入國家集訓隊,保送北京大學。
  • 陳立傑:從網癮少年蛻變成清華學霸,24歲最佳論文獎「連中三元」
    他曾是老師和父母眼中沉迷網路遊戲、網吧通宵的網癮少年,可在短短幾年後卻成為了眾人眼裡保送清華、摘得國際信息學奧賽桂冠的神級學霸,對計算機的無悔付出與毅然堅持,令陳立傑實現了自我的「救贖」。終於,在自己高中的第二個年頭,陳立傑斬獲全國信息學競賽的金牌,並且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的提前錄取通知書,一躍成為無數人眼中的逆襲學霸。對心中熱愛的堅持,也終於迎來了成果。
  • 姚班學霸陳立傑:16歲保送清華,18歲拿下IOI世界冠軍
    雖然今年只有24歲,但他在計算機領域已經是閃閃發光的明星: 16歲,拿下全國青少年奧林匹克競賽(NOI)的金牌,保送清華; 18歲,以世界第一名的成績摘下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金牌,一戰成名,進入清華姚期智班; 21歲,從尖子生雲集的清華再次脫穎而出
  • 華裔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31歲獲數學界諾獎!他會回國嗎?
    前段時間,在世界數學界發生了一起讓學者們沸騰的大事件,一位著名的華裔數學天才號稱找到了一個可以證實世界數學難題「考拉茲猜想」的方法。雖然目前還沒有最終攻克,但卻已無限接近證明,是過去幾十年來的最大進展。
  • 3歲讀科普書,16歲上清華,「學霸」陳鯤羽稱自己並不是天才
    學習的人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學渣,第二種是學民,第三種就是學霸。對於學霸,許多人都認為是望塵莫及的,只有天生智力超高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學霸。但是有這麼一個人,他的出現告訴了很多人,並不是只有天生聰明的人才能成為學霸,只要你掌握了方法,你也有可能成為學霸。這個人就是清華學霸陳鯤羽,遼寧人。
  • 兩位杭州學霸代表中國隊閃耀國際生物奧賽
    經過激烈的角逐,本屆IBO共產生21枚金牌、42枚銀牌和56枚銅牌。其中,中國代表隊的姚前、徐潤田、邵承駿、賈宏哲4名同學發揮穩定,不負眾望地榮獲三金一銀!趕緊來認識下他們——杭二中唯一參加兩門學科奧賽的學霸姚前 所在學校:杭二中濱江校區曾在第28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中獲得金牌,以全國第1名入選集訓隊、國家隊,現已保送北京大學。
  • 14歲讀大學,17歲讀博,31歲獲得菲爾茲獎,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
    童年時的陶哲軒不僅是個濃眉大眼的萌娃,更是早早地顯示出了過人天賦——兩歲時,他就開始教比自己更大的孩子數數;三歲時,還會用洗滌劑在玻璃上噴寫算術。7歲的陶哲軒開始自學微積分並出版了一本關於Basic程序計算完全數的書;8歲參加SAT(美國高考)數學部分的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800分為滿分);之後,陶哲軒分別在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分別獲得銅牌、銀牌、金牌。
  • 他是聞名世界的數學天才,16歲以滿分獲得奧數金獎,卻選擇出家
    中國在數學上整體與西方還是存在差距,但是21世紀以來中國在數學界還是湧現出不少的年輕數學家。比如惲之瑋、張偉等,都受到了世界的肯定。而要說到中國最有名也是最令人惋惜的數學天才,那則要非柳智宇莫屬了。2006年7月11日,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天才雲集。第47屆國際數學奧賽拉開帷幕,來自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選手將在隨後兩天展開角逐。柳智宇曾經做過的一道難題,解法十分精妙,它不僅簡單,而且很好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對於a×b棋盤,其中gcd(a,b)=1,如果將對角線ab等分,則紅線段長度比藍線段長度恰好多一個等分單位。
  • 「學渣」中的天才:只活了32歲,卻留下3900個公式!穿越?
    「學霸」就是指那些智商高、學習能力強的人,在他們面前,「學渣」們只有瑟瑟發抖的份。然而,印度的一位「學渣」,卻成功的實現鹹魚翻身,讓眾多世界級「學霸」膜拜不已,他就是數學界的鬼才,被上帝偏愛的男人——拉馬努金。
  • 他是數學天才,8歲高考760分,21歲成博士,24歲成頂尖大學教授
    文/一度歷史觀V在美國出版的《探索》雜誌中,評選出了美國20位40歲以下最聰明的科學家,有兩名華裔科學家入選。其中,數學家陶哲軒位居榜首。而這位陶哲軒,也就是我們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主角。他是數學天才,8歲高考760分,21歲成博士,24歲成頂尖大學教授!
  • 同一年奧賽金牌得主,柳智宇北大畢業出家,德國天才獲得菲爾茲獎
    在2006年的數學國家奧林匹克競賽上,同時誕生了兩名金牌得主,一位是來自中國的柳智宇,另一位是來自德國的彼得舒爾茨,如今兩個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的境遇,柳智宇選擇出家,舒爾茨則成為了數學家,在2018年,30歲時獲得了數學家能夠取得的最高獎項----菲爾茲獎。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或許跟兩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陶哲軒(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而陶哲軒成長經歷中的每一步,也在不斷印證著他的天才之名絕非過譽——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是年級最小奧賽金牌獲得者,該記錄一直保持至今;14歲時進入澳洲的福林德斯大學就讀,兩年取得學士學位
  • 祖籍上海的華裔天才數學家:24歲成美國名校教授,31歲獲菲爾茲獎
    有這麼一位華裔,他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31歲獲得了菲爾茲獎。這個傳奇的數學天才,名字叫陶哲軒。然而,菲爾茲獎於1936年首次頒發,截止2018年,世界上也只有60位數學家獲得。
  • 印度裔16歲少年解決牛頓所提350多年未解難題
    德國一名16歲印度裔少年雷伊解決了由牛頓提出、歷經350多年未獲解答的兩個基本粒子力學問題。中新網5月2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27日援引德國媒體報導,德國一名16歲印度裔少年雷伊解決了由牛頓提出、歷經350多年未獲解答的兩個基本粒子力學問題。雷伊提出的解答讓科學家不僅能算出一個球投出後的飛行路徑,也能預測這球如何擊中牆面與反彈,以前這些數據只能用計算機估算。
  • 7年了,贏了清華,獲丘成桐數學競賽6塊金牌的北大天才,如今怎樣
    尤其是北大的數學科學學院,一直是個奇蹟存在的地方,也是天才、怪才匯集的地方。在這裡齊聚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學尖子和幾乎所有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得主,例如:惲之瑋、張偉、許晨陽、朱歆文等,現在已經是數學界非常出色的大家。而有一個北大天才,打贏清華大學,獲得6塊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金牌,堪稱「北大鎮校之寶」。
  • 那年數學奧賽:中國奇才大勝德國天才,14年後他倆怎麼樣了?
    人類歷史的每個階段都不缺「天才」少年的出現:他們總能靠與生俱來的天賦,一次次刷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挑戰人類的極限。然而,並不是每個萬眾矚目的天才都按照人們的預想發展的——2006年的國際數學奧賽上,中國奇才柳智宇和德國天才舒爾茨相遇,那時候的他們在臺上穿梭於數學智慧的海洋裡,意氣風發,卻沒想到各自之後的結局竟成了兩個極端。
  • 獨家| 包養16歲金髮美女"賈伯斯"的印度老男人!
    讓我們一點點來看看她的成長過程,以及那個從16歲就開始包養她,培養她到如此地位的那個印度老男人。讓我們先來快速重溫一下她的故事。美女的目標:我要做這樣一款產品——讓所有害怕打針抽血的人,都能輕鬆獲得自己身體的各項指標。就是微型的針管做無痛抽血技術,然後通過無線技術傳輸血液分析數據,告訴醫生對症施藥的劑量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