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成功,著眼未來

2020-12-17 光明網

作者:張田勘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從發射到回家,「嫦娥」五號歷經23天,度過了一系列艱難歷程,包括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並帶著月球「土特產」——月壤順利回家,這是中國航天航空的重大成就和成功,再次體現了中國在航天航空領域多方面的軟硬實力。

除中國之外,世界上只有40多年前,美國和蘇聯登月器登上過月球並帶回月壤。而且,從2013年12月2日至今,中國在7年時間內三次發射「嫦娥」登月。其中「嫦娥」四號在月亮背面登陸,成為世界第一個探月器在月球背面登月的國家。此外,中國是繼美國、蘇聯之後,全球第三個有能力到月球採樣的國家,也是44年以來第一個到月球「挖土」的國家。這些成就足以表明,中國已經躋身於全球空間探索的第一梯隊。

回顧「嫦娥」登月以及此次「嫦娥」五號順利回家,可以知曉中國在空間探索和航天技術上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僅僅是「嫦娥」五號返回地球的方式就令人耳目一新。

「嫦娥」五號回到地球的方式,術語叫「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指的是,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一定「深度」並滑行一定距離後,再調整返回器姿態,使其再次升高;隨著返回器的升高,其速度會進一步降低,在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時,返回器就不再具有一顆地球衛星的較高速度,此時再次開始下落,以類似神舟飛船的返回過程回到地球。因此,人們也把這個返回過程通俗地解釋為打「太空水漂」回家。

一般從近地軌道返回的太空飛行器速度大多為7.9千米/秒的第一宇宙速度,但「嫦娥」五號返回器從月球歸來的速度是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相差的每秒3千米多的差距使得太空飛行器進入大氣層會因摩擦產生劇烈高溫,有可能讓太空飛行器燒毀,因此要降到第一宇宙速度才能讓返回器順利地球。為此中國研究人員設計了這種讓返回器在太空中打「水漂」的方式,順利著陸。

一個看似簡單的著陸蘊藏了諸多航天航空高精尖設計,既是中國成功躋身全球空間探索第一梯隊的能力展現,也體現了中國的實力。未來的探索更多,國際上的競爭也將更激烈和複雜,中國也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現在,中國和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印度和以色列等國家已經參與到太空探索和競爭與協作之中,而且有各自不同的計劃,如美國的「阿耳忒彌斯」計劃、俄羅斯的「月球」系列計劃和歐洲的兩手計劃(獨立自主研發、與多國合作)等。一些國家還為登月計劃制定了更為長期和雄心勃勃的藍圖。美國的航天航空局提出,未來登月要實現的任務是:建立技術滿足其他在太空的國家利益;實現美國在太空領域的卓越地位;實施月球科學探索計劃;發展人類在月球環境中工作的能力。

事實上,一些國家的登月和太空探索計劃也是圍繞這些方面來考慮的,目前最現實的任務是,發展人類在月球環境中工作的能力。既如此,美國、俄羅斯和歐盟等國家未來的登月計劃都著眼於在月球找到水源,尤其是月球的南極可能有冰川和水源。如果能找到水源,就可以建立月球基地,不僅可以供給探月者生活使用,還可以作為能源使用,從而讓月球成為人類奔赴火星或其他星球的跳板和基地。美國的「阿耳忒彌斯」計劃、俄羅斯的「月球—25」以及歐盟的登月計劃都提出了將在月球南極地區「找水」,並測試軟著陸等技術。這也為中國的下一步的登月和空間探索提供了參照和借鑑。

另外,需要思考的是,在和平利用太空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首要應建立和遵守關於探月和太空探索的一系列法規。

人類探索外層空間首先可能取得的是其他星球的資源,如何採集和利用需要有共同的協議。20世紀60年代美國進行第一次載人登月時,聯合國就制訂了一份《外層空間條約》。這個條約於1967年10月10日生效,無限期有效,也被視為國際空間法的基礎,號稱「空間憲法」,迄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了這一條約。

條約中明確指出,「不得通過提出主權要求,使用、佔領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把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的外層空間據為己有。」此後,1979年,聯合國又制定了《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也稱「月球協定」)。協定規定,空間探索必須用作和平用途,「月球及其自然資源均為人類共同繼承財產」,並且在月球資源開採切實可行之前,就要先制定相關的國際協定。此外,任何人計劃建設太空站,必須向聯合國匯報空間站的具體位置和建立的理由。

中國探月的著眼點是,「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顯然,這與聯合國的《外層空間條約》和「月球協定」中的本質精神和規定是一致的。

現在,由於只有11個國家承認「月球協定」,下一步應當推動各國遵循這一協議,競爭當然也是協作探月,和平利用太空資源。所有這一切都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未來要做的事情和要履行的義務。(張田勘)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圓滿成功
    人民網文昌11月24日電  (記者馮華、餘建斌、喻思南、林淵、溫騰)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攬月|發射成功!長徵五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月工程第三步正式拉開序幕。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 【人民網】「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圓滿成功 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
    「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實現三大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軌道裝訂發射、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儲存等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二是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動我國科學技術重大進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新民晚報訊(特派記者 郜陽 記者 葉薇)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實現三大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軌道裝訂發射、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儲存等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二是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動我國科學技術重大進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圓滿成功 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人民網北京11月24日電(趙竹青)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實現三大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軌道裝訂發射、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儲存等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二是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動我國科學技術重大進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未來10年中國將在月球南極建立科研站
    數碼愛好者訊 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正式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成功發射!
    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凌晨4點半,嫦娥五號成功發射
    南方日報 南方+記者 吳明攝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長徵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去哪?、提高綜合國力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
  • 嫦娥五號成功的分離告訴我們,未來有人會和神話中的嫦娥永久聯繫在...
    ,從西王母那討來了仙丹,王母告訴后羿,單獨吃成仙,一人一半吃長生不老,原本后羿打算和嫦娥一起分享,但是嫦娥經不住誘惑,獨自一個吞下了仙丹。 嫦娥見后羿還想維護自己的殘暴統治,因此偷偷獨吞了仙丹,拯救了黎明百姓,這個說法看起來美好,但是好像得益的全是嫦娥。
  • 除了嫦娥四號,探月四期還有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將承擔哪些使命?
    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今天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左右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距離上次嫦娥四號的發射(2018年12月8日),已經將近兩年,這兩年期間,國內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航天領域,我國在2020年7月23日發射了天問一號,美國在2020年7月30日發射了火星2020,阿聯在2020年7月20日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可以預見,在未來十年內,航天領域的競爭將十分激烈。
  • 嫦娥攬月|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
    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攜帶月壤樣品成果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嫦娥五號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嫦娥五號探測任務實現了多個首次,其中多個首次還為載人登月技術發展積累了相關工程經驗和技術基礎,比如首次上升器月面起飛、上升器與軌返組合體月球軌道首次對接。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
    央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目前,正在預選區域開展月面採樣工作。
  •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成功
    中新網文昌11月24日電(郭超凱 葉雨恬)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距嫦娥三號成功發射已整整七年
    #央視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23時許,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資料來源央視網)採集2千克左右的月球樣品後,上升器將搭載樣品在月球表面點火起飛,返回軌道,然後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結合,返回地球。
  •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我國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新華社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記者胡喆、陳凱姿)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了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12月1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落月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