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鋼的應用遍布各個行業,是工業化的基礎材料,同時也決定一個國家的高端製造發展高度。相對普鋼而言,特鋼的應用量雖然不大,卻支撐了社會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不同材料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是新材料科學的發展趨勢,由於特鋼作為鋼鐵行業的高科技子行業而不斷與其他金屬或非金屬材料融合,特鋼的傳統鋼鐵屬性在減弱,而高科技的新材料屬性在日益增強。社會發展需要高性能、低成本、高精度、易加工、綠色化;等高品質特徵的特鋼產品。特鋼的生產和應用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鋼鐵工業水平的重要標誌,更是衡量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誌。
截至2017年,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特鋼行業的集中度較低。我國納入特鋼協會統計的32家特鋼企業產量佔特鋼總產量的比重在60%~70%,前5大特鋼企業,寶鋼集團有限公司、河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首鋼總公司和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的特鋼產量佔比在35%左右,略高於普鋼行業,但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該數據在70%以上。我國特鋼企業集中度較低,行業中小企業居多,大型專業化生產企業相對較少。
國內特殊鋼行業主體以三大企業集團和其他專業化企業構成。三大企業集團為東北特鋼集團(公司隸屬東北特鋼集團)、中信泰富、寶鋼特鋼,專業化企業以太鋼不鏽、天津無縫等為典型。
第一類以公司、寶鋼特鋼為代表,產品定位以高端、高檔特殊鋼和合金材料(含高溫、耐蝕、精密以及鈦合金等)為主,還有中信泰富旗下大冶特鋼等企業發展基礎良好,競爭優勢逐漸增強;
第二類以中信泰富旗下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產品定位是市場需求量大的中、低合金鋼產品(如軸承鋼、齒輪鋼、彈簧鋼等);
第三類是以生產一般合金結構鋼和碳素結構鋼等產品為主的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特殊鋼企業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培育和發展了相應的客戶群體,部分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已經形成競爭能力。
隨著國內特殊鋼企業的進一步兼併重組,中信泰富已經實現跨地域發展,已經形成規模化發展。近年,永興特鋼等民營特殊鋼企業迅速壯大,一些中、小規模特鋼和合金材料研發製造企業憑藉專業化優勢發展快速
2008-2018年中國特鋼產品出口數量整體呈現增長趨勢,2008年受次貸危機影響,出口量出現下跌,隨後在2015年達到高峰。2018年中國特鋼出口2624萬噸,佔我國特鋼年產量比重為60%,出口總額為212億美元。
2018年我國特鋼進口404萬噸,佔我國特鋼年產量的比重約19%,同比增長19%,進口總額達到70億美元。
近年來,雖然我國特鋼行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但是我國在不少中高端鋼材品種上(尤其是特殊鋼領域)對進口的依賴程度還是很高的。而且,即使國內特鋼產量在增長,但是在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上存在不少瑕疵,比如表面質量不穩定,硬度不均勻,成分變動較大,雜質物不均勻,使用壽命低,交貨期波動大等等。因此,國產特鋼產品的附加值和進口產品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以鋼材進出口均價來衡量,除了鋼材製造成本和運輸費用造成的差距之外,國內外鋼材附加值的高低間接體現在了進出口價格的差距上。雖然在大型型鋼、電工鋼板帶和鋼錠方面,價差隨著產品質量的提高在收窄,但是在高端特鋼(比如熱軋窄鋼帶)方面的差距依然非常明顯。尤其是國內產業升級對中高檔基礎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國內的生產配套能力不足,因此國內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具體數據上來看,我國特鋼的進口單價長期大於出口單價,這也是對前面邏輯進行了驗證,同時,整個進出口單價都有向下的趨勢,這也說明目前國產化替代較前些年有所進步。數據表明,我國高端特鋼依賴進口,而出口則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進口價格2倍於出口。
近年我國頻繁出臺產業發展規劃,用於支持我國高精尖新材料的發展,對具有高技術含量且用於高端製造業生產的特鋼產品提出了明確發展要求。《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中指出到2020年,在高品質特殊鋼、先進輕合金材料等領域實現70種以上重點新材料產業化及應用。《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指出面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電力電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需求,擴大高強輕合金、特種合金、高品質特殊鋼、等規模化應用範圍。
發達國家特鋼比多在20%以上,瑞典最高可達到70%以上。通過對比2010年前後世界主要鋼鐵生產國家特鋼比,可以發現全球平均特鋼比為10%,其中瑞典特鋼比50%,世界第一,德過、日本、義大利等發達國家特鋼比分別為23%、19%、17%,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前後,瑞典特鋼比上升至70%以上,德國上升至30%以上,日本、義大利則均上升至20%以上,全球特鋼比也略有窄幅上升。因此,未來我國的特鋼比重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對標日本特鋼佔比,我國應有1.9億噸特鋼產量。我國自1996年粗鋼產量首次突破億噸大關後,粗鋼產量不斷增長,到2018年已連續22年保持鋼產量世界前列。中國已成為世界鋼鐵大國,但由於特鋼產量與質量的限制,所以我國還不能算作世界鋼鐵強國。我國特鋼佔比較低,2003年至2018年,我國特鋼產量佔粗鋼產量均不到15%。2014年開始我國特鋼比開始下滑,由14.38%下降至12.12%,在2017年回升至13.89%後再次在2018年下滑。日本特鋼是在粗鋼產量見頂後開始快速發展起來,我國近年粗鋼產量基本維持在8億至9億噸,如果按照日本2017年的特鋼比,我國2018年應有19864.85萬噸特鋼產量,而2018年實際特鋼產量規模僅有1.2億噸,存在7000萬噸產量差。
我國特鋼中低端產品佔比高,高端產品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差距。按照碳素鋼為低端特鋼,合金鋼為中端特鋼,高合金鋼為高端特鋼的標準對我國2018年特鋼產品進行分類,我們發現我國特鋼產品結構主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其中,中端產品佔比超50%,低端產品佔比約40%,而高端產品佔比不足10%。與日本高、中、低端產品30%、49%、21%的佔比相比,我國低端產品有明顯競爭優勢,終端產品與日本水平相近,而高端產品與日本存在較大差距。
進出口產品價差印證我國特鋼產品結構不足。在數量上來看,我國特鋼出口規模龐大,2015年達到歷史峰值6547萬噸,規模與日本相當。我國特鋼進口規模也較大,2015年開始逐年遞增,2018年達到峰值404萬噸。但從進出口產品的單價卻暴露了我國特鋼產品結構上的缺陷。2008-2018年,我國特鋼進口產品平均價格偏低,表明我國高端特鋼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同時我國低端特鋼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印證了我國特鋼產品結構上的缺陷,未來我國特鋼行業存在較大進口替代空間。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特鋼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