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的星相學說,木星,又稱歲星,每12年繞太陽-周,繞到哪個區域,就會在相應的地下出現一塊會動的肉狀東西,它便是太歲的化身。假如在此方位上動土,就會驚動太歲,給人帶來厄運,所以就有「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
太歲向來被人們當作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的命運。
方位上的太歲
這類說法起源很早,在先秦時代即已出現,而且一脈綿延,直至今日,通書和曆書上都寫著各種忌諱,如忌動土、忌遷徙、忌修墳等,信者說有,不信者說無。
漢代王充在《論衡·難歲篇》中就提到太歲一事:
移徙法曰:「徙,抵太歲(面向太歲)兇;負太歲(背對太歲)亦兇。假令太歲在子(正北方),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
在古代,人們認為凡是建築、遷徒、嫁娶等吉兇都與方位有關。這也形成了民間大興土木時的風俗禁忌:每有建築動土之事,就必須先探明大歲方位以避之。
元明後還有專門的祭壇祭祀。這群人硬說太歲是一位神靈,更是一種兇煞,人們不能衝犯它,只能避開它。他們還煞有介事地說,凡是正對太歲方向,或背對著它,都不吉利。至於什麼時日算是正對或者背對,或又年年月月不同,普通百姓是不懂的,凡是搬家、建宅、嫁娶、築墳等事,都只好請教這些術士,以求趨吉避兇。
他們還拿明朝名人劉伯溫說事:劉伯溫有一次回到蘇州,半夜時分,聽見附近有撞木的聲音,問隨從所謂何事。隨從回答道,是民間有人正在上梁。又問房屋大小,回報說,只是一間幾桁瓦的小房子。劉伯溫嘆息道,風水先生擇日真有本事,此家日後必然會大發,只可惜是個貧家,發了以後,主人一定會拆了重建,旺氣一去,又會衰落。後來這戶人家果真年年興旺,短短數年之間即成為巨富。主人嫌屋小拆了重建,不久後,此家很快就又衰落了,一如劉伯溫所言。
用這個故事反映出舊時擇日的迷信,同時還有擇地和擇方位的迷信。若擇地錯誤,或犯了方位,便是觸動了太歲,極不吉利。所以舊時動土必須要避開太歲。
天文曆法的太歲
其實,上面所說的12年其實是木星的公轉周期,現代天文學家觀測出相對具體的時間為11.86年,而古人只取大概,即十二年。換句話說,木星在天上移動一周天的十二分之一的時候,地上冬去春來,又是一年重新開始。因此古人才將木星稱為歲星。木星運行一周即十二年,地支經歷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這個紀年,即叫「歲星紀年法」
可是,人們又發現,木星的運行是自西向東的,而所有恆星的出沒都是自東向西,這對於歲星紀年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聰明的天文曆法家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設想在木星的對面,有一顆看不見的星,朝著與木星相反的方向在天上運行,這樣就與恆星的運動相一致了。這個看不見的星,就叫做「太歲」,或稱「歲陰」。
太歲既然十二年一周天,所以每年都要有個不同的名字,以表示其所在的方位,用以紀年。《爾雅·釋天》中說:
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這便是太歲在不同方位上的不同名字。
有形有體的太歲
這種有形有體太歲,更為嚇人。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記載了一件怪事,據說萊州即墨(在今山東省)有個叫王豐的人,他有兄弟三人,向來不信什麼禁忌。有一年,他們在太歲所在方位掘了一個坑,抗裡挖出了一個肉團,還能蠕動,實在是嚇人得很,王氏兄弟驚訝不已,立即用土將其掩埋。不料肉團沒有給埋住,反而跑出坑外,一夜之間不斷膨大,終於塞滿庭院,王豐一家人也因此暴病而亡。
這便是在太歲頭上動土的報應,原來太歲不僅是個方位的名稱,還是一個實體,這樣的實體還會不停地膨脹,實在是嚇人!
那麼這個「活太歲」究竟是什麼呢?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太歲為「肉芝」,並稱其為「本經上品」。科學研究表明,這是一種生長於地下而、由粘菌、細菌和真菌三類菌構成的稀有的聚合體。
而關於「太歲」的存在、作用和藥效,在生物界始終有爭議。據相關專家稱,「太歲」具有調節內分泌功能,促進睡眠;促進消化吸收,排出代謝毒素,保護胃腸道;抗疲勞,延緩衰老;雙向調節免疫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太歲」可以泡水服用,長期服用「太歲」水對人體大有益處。因為它長在地下,好像一個肉球,當然並非什麼兇神,也與太歲無關。同時這樣的肉球,又很難見到,更是被人們傳得神乎其神。當然,你若非得把它當做太歲,也無傷大雅。
用今天的話表達,就是「因地制宜」,「大歲頭上不能動士」折射出中國古代風水學和天文曆法的一個縮影而已。「大歲頭上不能動士」實際上反映的是人們要求建築與所在的地理環境相適應,以達到與環境和諧統一、子孫富貴米旺的目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你也喜歡歷史故事,可以關注【小城敘史】,我們可以聊聊歷史、聊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