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 作為中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推動「網際網路+」已成為國家戰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上海交通大學光纖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何祖源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要夯實網絡基礎設施,需抓住「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是「網際網路+」,兩個基本點是光傳感和光互連。
何祖源認為,網際網路傳感和互連終將被「光化」所取代,因此要積極推動光纖傳感和光互連技術研發和產品規模生產的市場化進程,「讓網際網路插上光的翅膀」,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技術動力。
光纖傳感市場不斷擴大
光纖傳感器是一種採用光纖技術將信號傳輸至放大器進行處理的器件,因擁有承受高電壓和臨界環境的性能,適合大量運用在石油、天然氣、汽車、飛機、船舶、電子產品等領域。
作為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光纖傳感器因其應用前景廣闊一直備受矚目。數據顯示,2014年光纖傳感器市場規模為19.9億美元,預計2015至2018年全球光纖傳感器市場將以年均18%的增長幅度增長,至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39億美元。
何祖源指出,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光纖傳感器消費最大國,未來市場還將不斷擴大。
他介紹,其團隊已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了光纖傳感器可以實現優於納應變的精度,把應變傳感精度提高到比現有技術高出3個數量級的水平,並在東京大學油壺灣地殼變動觀測站進行的現場實驗中,在世界上首次運用光纖傳感器觀測到了潮汐和地震引起的地殼形變。這項工作展示了運用光纖傳感器觀測地殼應變場的可能性,對地球科學與地震預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有源光纜將顛覆傳統互連
隨著網際網路海量數據的傳輸和大數據的運用,傳統電纜帶寬不寬和距離限制的問題愈發嚴重。
何祖源認為,考慮到有源光纜具有高傳輸速率、低能源消耗;高安裝密度、低信號串擾;長連接距離、短時間延遲;抗電磁幹擾等優勢,有源光纜的廣泛應用將為網際網路帶來「光化」的又一股浪潮。
有源光纜(AOC)是將光電收發模塊和多芯光纜集成於一體的高端光互連產品,主要應用於數據中心和高性能計算機等的高速大容量互連,在影像和消費電子市場也有用武之地。
根據相關市場統計,2014年全球有源光纜市場規模約3.5億美元,預計2019年將達15.2億美元,年均增幅超過30%。
何祖源表示,當前有源光纜技術已滲透到高速互連市場的各個角落,「光進銅退」已成大勢所趨,未來將是「全光網絡」的時代。
資本力量不可替代
要讓網際網路插上「光的翅膀」,需要資本力量的推動。
何祖源指出,美國過去40多年計算機以及之後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的經驗表明,導致生產率提高的並不是這些純技術或者理念,而是把技術轉化成市場所需產品的資本投資。中國在加速網際網路革命時,也應意識到資本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際上,中國官方對這一點也有清醒認識。2015年中國持續推進「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預計2015-2017年基礎電信企業將投資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2015年將投資4300億元。
「僅有國家財政支持和投資是不夠的,還需大力引入民營資本」,何祖源指出,「寬帶中國」最需要競爭注入,起到「鯰魚效應」。要讓中國通信行業切實推動經濟發展,引入民資是必由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