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這幾年的發展歷程,很像一個段子,「 從前有個人,他養了只信鴿。 信鴿死了,他悲痛不已,說不能把它土葬,得火葬,然後把骨灰撒在風中。 誰知那鴿子越烤越香,於是他買了瓶啤酒……」無論滴滴最開始的初心是什麼,是不是程維所說的,讓天下沒有難打的車,屠龍者最終還是變成了惡龍。
作為網約車市場的NO.1,滴滴的身上肯定有很多優秀的地方,網絡上有很多滴滴的發展史,和UBER的燒錢大戰,如今讀來依然覺得波瀾壯闊,但是當滴滴變成行業第一,變成壟斷者之後,滴滴似乎有些變味了。
從乘客角度來說,最開始大家對於滴滴應該都是持接受歡迎的態度的,畢竟那時候打車確實不容易,還經常遇到拒載、加錢等情況,於是滴滴就像一個屠龍的勇士,想要重新改寫計程車市場的規則。的確,有一段時間內,滴滴打車的確是比計程車便宜很多,而且滴滴司機態度好,服務佳,不敢拒載,更不敢加價,因為顧客的一條差評就能讓他們焦頭爛額。很多人都說,有了滴滴,誰還去打計程車啊?
但是等到滴滴成為市佔率第一名的網約車企業,滴滴正在悄悄地把旗下司機分為「快車」「優享」「禮橙專車」「計程車」等等不同種類,不同類別其裡程價格也會不同,你發現打滴滴現在不一定會比計程車便宜,甚至在有些地區還要更貴。很多人表示理解,畢竟不能永遠燒錢補貼,回歸理性的市場價格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滴滴成立以來一直在虧損,滴滴創始人及董事長程維在內部信中表示,2012至2018年,滴滴從未盈利,六年累計虧損390億元人民幣。取得壟斷地位以後,滴滴的漲價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滴滴的市場份額超過了70%,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離不開滴滴出行了,這也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慣用手段,先補貼燒錢,跑馬圈地,等到取得壟斷之後再提價,屢試不爽。於是,滴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漲價潮,帶動了整個網約車平臺的漲價。
如果說從乘客的角度來說,滴滴出行的確方便了我們的出行,即使漲價也可以理解的話,滴滴司機對於滴滴的抱怨就有些刺耳了。原本滴滴平臺的抽成比例是20%,還會有高額的補貼,而現在滴滴的抽傭比例已經高達30%,滴滴司機成為了被壓榨得最狠的群體,拿著2元每公裡左右的單價,扣除平臺抽成、買車成本、保養、保險、油費等等開支,只有每天跑10個小時以上,才能保證一定的收入。而且乘客實際支付多少費用,滴滴司機根本不清楚,正是由於這種不透明性讓滴滴平臺可以更方便地進行抽成。他們成為了工具人中的工具人。
此外,滴滴對於司機的處罰過於嚴苛,而缺少對乘客的規範制約,例如司機接到訂單後只要乘客取消了訂單不管任何理由就算司機的責任,例如司機的申訴機制根本不健全,導致醉酒乘客、帶寵物的、惡意投訴、超載、車上吸菸、弄髒車廂、打滴滴搬家的情況屢見不鮮,司機敢怒不敢言。
並且,滴滴為了保證運力,和各地的租賃公司合作,租賃公司以高薪、低首付、以租代購等形式吸引大批司機入駐,讓滴滴司機以比市面上高得多的價格購買網約車,然而雖然是滴滴司機付首付、還貸,網約車的所有權卻屬於租賃公司。而這些司機就相當於派遣員工,一旦出事,租賃公司承擔責任,和滴滴無關。
再加上層出不窮的安全問題,空姐遇害案、樂清兇殺案等等,滴滴司機的準入門檻低、淘汰機制不健全,導致了這些慘劇的發生。滴滴在擴張的過程中,如果從一開始就把提高監管的力度,加強乘客的安全保障放在首位,這些慘劇可能就不會發生。
滴滴打車確實曾經一度給了我們計程車的完美替代方式的錯覺,低廉的價格、高素質的司機、私家車的享受、隨叫隨到、偏僻地區也能打車等等一系列的優點集於一身,就這樣滴滴從默默無名到如今的行業霸主。但是滴滴走到今天,各種在發展時期的小問題開始逐漸暴露。我們打車更貴了,司機們每天辛苦工作十幾個小時,滴滴平臺不出司機也不出車,車是司機的,車的事故、保險、罰款、風險都是司機的,抽成30%,卻虧損了400個億,那麼錢究竟被誰掙去了呢?
燒錢補貼、兼併擴張、形成壟斷、漲價收割,已經成為了網際網路資本的慣用套路,但是在狂奔的過程中,如何兼顧司機,乘客,平臺三者利益,並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滴滴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屠龍少年不應變成惡龍,但是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或許我們只能去期待下一個屠龍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