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圓滿結束,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創新」是本屆大會多位專家都提到的一個重要的議題。
比如在10月28日下午的「基因編輯:幹細胞、細胞療法、與其他細胞組學研究」的論壇中,有一場來自王小寧教授的精彩主旨報導,其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
這個事情的背景是,就在ICG-15召開前不久,在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其在基因編輯方面作出的貢獻。這兩位女科學家在調查鏈球菌細菌的免疫系統時,2012年發現了被稱為「基因剪刀」的CRISPR Cas9,它可對基因進行定點編輯。這種基因工具易於使用,可以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名單揭曉的當天,第一財經曾以《基因編輯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華人科學家失之交臂》發文。文章介紹了,其實2012年底前,就有6所實驗室發表了關於CRISPR技術的文章,其中,由華裔科學家張峰帶頭的MIT Broad Institut實驗室引起業界高度關注,CRISPR Cas9的多項關鍵的核心專利握在張峰等人手上。張峰也是將CRISPR Cas9技術應用在人體細胞中的第一人,他宣稱是「CRISPR Cas9技術的發明者」。
2013年2月張鋒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小鼠和人類細胞。
總之,對於華裔科學家張峰與2020諾獎的「失之交臂」,很多科學家感到非常的遺憾。名單公布後,筆者和朋友們也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因此在本次ICG-15上,筆者就特別留意各方對此次諾獎事件的評價,發現不少科學家認為應該大力拓展我國科研界的獨立創新精神。其中,王小寧教授也提到了這一點。他的講話非常有啟發性,現分享幾張現場的PPT。
(王小寧教授談基因編輯諾貝爾獎。攝/CBCGDF)
(作為中國科學家孤傲前行創新研究的代表,王小寧教授在此次大會上的精彩報告中分享了許多例子。攝/CBCGDF)
(王小寧教授提到的一點筆者印象深刻——在為同行發表「高水平論文」點讚的同仁們中,點讚之前認真拜讀原文的有多少?攝/CBCGDF)
(君且看,微信群裡,紛紛點讚;同仁們都是100米外伸出祝賀的手;但是,真正去拜讀原文的,寥寥無幾!「國內對文章看的太重了,將成為創新的一個重大的限制,大家無法去做長遠打算。」王小寧指出。攝/CBCGDF)
(ICG-15的「基因編輯:幹細胞、細胞療法、與其他細胞組學研究」的論壇上,王小寧教授的問答環節中,現場提問的青年科研新秀及現場聚精會神聽講的專家們。)
(ICG-15現場掠影。攝/CBCGDF)
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由華大基因、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遺傳學會、北京大學醫學部、武漢大學聯合主辦,獲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國光谷支持。
(註:本文根據現場學習筆記整理,未經會務組和演講者本人核實)文/Linda 審/綠茵 編/Angel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