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每個寒暑假,幾乎都是看著《西遊記》度過的,《西遊記》裡除了唐僧師徒一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主角光環以外,我真正被洗腦的其實是那些五花八門的神仙。
不知道你有沒有同樣的經歷,就是有那麼一段時間,總覺得《西遊記》裡騰雲駕霧的神仙真的存在,甚至滿腦子都是瑤池仙宮?
小時候我家住在山區,我特別喜歡進山裡玩,因為總覺得那是我遇到神仙最大的機會了。
現在想來,小時候的想法固然可笑,但也說明了中國神仙文化強大的力量,這種文化可以深入到任何一個偏僻的山村角落,深入到男女老少根深蒂固的思想當中。
最近讀到李天飛創作的《號令群神》,這本書對中國的神仙文化做了詳細的解讀,即便是「神仙」一詞被列為封建迷信黑名單,神仙文化仍然能夠傳承至今而不衰,它的社會學根源在哪裡呢?
中國的神仙又都是來自哪裡?中國有多少位神仙?神仙文化到底代表著怎樣的意識形態?封神榜到底封了多少神仙?大神小神都有著怎樣的本領?
關於這些問題,《號令群神》裡都做了探討。
1、探討《封神演義》原著的優缺點
《封神演義》作為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成書於500年前的明代,作者雖說是許仲琳,然而卻存在諸多爭議,有人說這本書是許仲琳啃老的結果,也有人說這本書的作者本來就不是一個人,被歷史塵封多年以後,如今已經找不到完全的證據證明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了,當然這也符合古代成書的歷程,古代一本小說從開始創作到出書確實是要經歷漫長的時間,並且古代的作家並不像現在的作家那樣能夠保證從頭寫到尾。
再從《封神演義》裡埋下的許多「懸而未決」的梗來說,倒是真有可能是多人聯合創作,比如《封神演義》中一筆帶過的人教到底有哪些代表人物?又比如「八部正神」裡不清不楚的下四部正神到底指的誰?再比如「仙首十二」又到底是不是闡教的十二上仙?
《封神演義》原書存在的bug太多,再加上文筆實在一般,所以難以匹敵同為神話故事的《西遊記》的知名度。
即便如此,這部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神話小說存在的價值仍然值得肯定,畢竟文化帶給人的的精神養分是無所謂對錯的,而是對一個時代的理解,對一種價值觀的理解。
2、神仙文化的傳承,也是人類對統治世界的渴望
就像人有家譜一樣,神仙也是有神譜的。《號令群神》這本書開篇就附著一套神譜,民間認可的神仙大都榜上有名。
封神文化有時候也是一種政治需求,因為文化的穿透力如此強大,神仙能夠幫助統治者維護一方的秩序,所以就有了封神,封神也是需求的產物,而神被賦予了很多常人沒有的能力,就像是一個被封了官銜的名號,老百姓聽了名號就會依從,這比政府三令五申管用得多!
中國歷來,都存在多方勢力在爭奪這封神的權力,佛教、道教,政府、民間,這其中的有很多不言而喻的因素——封神的權力也可以視為話語權。《封神演義》裡有很多神仙,就是現實中佛教,道教等客串來的。
人來封神,人類希望你是神,你才是,否則你就不是,所以從古代就有的土地神、送子觀音等,到現代人類造就的「考神」、「學神」,封神其實體現的是民間希望社會秩序是怎樣的,人類介入了世界秩序的維護,其實並不是人類介入,而是一開始人類就站在最頂端,維護著神界和人間的秩序。
古代對於封神是有著一套嚴格的流程的,民間崇拜的神仙要想立廟祭拜,也必須經過官方批准,要層層上報給朝廷,得到準許後才能夠建立廟宇,進行祭拜。不過,顯然到了現代才應運而生的某些神仙似乎並不需要得到官方認可。
而我們中國最偉大的神,也或許並沒有登上封神榜,它們隱退到了幕後,比如上古人類始祖神農、女媧、伏羲等,他們並不參與封神。
3、《號令群神》不是「信口開河」
《封神演義》中太多的疑點,李天飛在這本《號令群神》裡都做了詳細的分析,而他的分析也並非是空穴來風或者頭腦發熱的臆想。
《號令群神》之所以寫成了史詩一般厚厚的一本,是因為它參考了大量的古籍文獻,裡面引用了很多古籍的原文。它的旁徵博引足以說明,《封神演義》這部書雖然在創作上有意與《西遊記》爭勝負而自亂了陣腳,但《封神演義》的價值,不是500年,而是千年的傳統文化的積澱。
《封神演義》裡出現的各路神仙,可能到最後連編書的人都記不清了,但在《號令群神》裡,李天飛卻給他整理出了一個全面的圖譜,還把各路神仙的故事結合古代民情進行了討論,比如哪吒到底是吉神還是兇煞,唐朝的李靖為何穿越到了商朝,他還還原了小說背後真實歷史上的姜子牙、周文王、比幹、紂王等是人物形象。
就說《號令群神》最後的參考文獻吧,光是參考文獻就列了滿滿6頁!這種一絲不苟、旁徵博引的態度必然會成就此書!
4、「封神榜」對後世的影響
任何的文學作品都包含一張榜或者譜,封神榜就是神譜。
後世的文學或多或少都循著這個套路,比如《紅樓夢》有一張「情譜」,《水滸傳》有一張「英雄譜」,這些譜子裡的人物,被作者賦予豐滿的故事後,就成為了傳承至今的中國文化!
結語
李天飛本就是古典文學、俗文學研究者,這部《號令群神》就是他對中國神仙俗文化的研究成果,這本書凝聚著傳統文化之美的史詩級巨著,書裡大量的配圖也大多出自館藏真跡,圖文並茂地書寫著中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細細品讀這樣的書籍,沉浸在古文化的汪洋中,汲取著智慧的養分,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