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醬草 ▏攝影:小道士
紅花酢醬草 ▏攝影:小道士
紫葉酢醬草 ▏攝影:小道士
白花酢醬草 ▏攝影:小道士
山酢醬草 ▏攝影:小道士
這一組圖片都是酢醬草屬的植物,而2和3更是常見的園林地被植物,春天一直到秋天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一片片生長在林下或者道路兩旁。
酢醬草中的「酢」字是一個不常用的字,平時我只知它讀「CU」,但很少關心到底它是不是真的讀「CU」。今日,七月老師問我,這個字到底是讀「CU」還是讀「ZUO」。當時我突然想起這個小草幼嫩時口嚼之有微酸的感覺,所以以此推之,應該讀CU, 同「醋」之音,應該沒有大的問題。但到底是不是真是如此,我沒有考究。
晚上,七月老師回復,把「酢」查了個底兒朝天,原來真的通「醋」,有「CU」之發音。在這,把七月老師的查詢結果放於此,大家共進步。
《說文》:「酢,醶也。倉故切。」也就是說,「酢」字自古就讀「醋」音。
段註:「酢本酨漿之名。引申之,凡味酸者皆謂之酢。今俗皆用醋。以此為酬酢字。」也就是說,「酢」字表示酸味意思時,後來都用「醋」字替代,「酢」字僅用在「酬酢」中。
段玉裁這個說法實際上延續了南唐以來的說法。《康熙字典》:「徐曰,今人以此為酬酢字,反以醋為酢字,時俗相承之變也。」同時,字音也發生了變化:「《集韻》、《韻會》、《正韻》,疾各切,音昨。」字義也變為「客酌主人也。」
這個「客酌主人」義,實際上是「醋」字的本義,《說文》:「醋,客酌主人也。在各切。註:臣鉉等曰,今俗作倉故切。」「臣鉉等」是南唐至北宋間徐鉉、徐鍇兄弟的謙稱,也就是說,至少在南唐時期,這兩個字的字音、字義發生了顛倒。這一變化,很可能和南唐以降食用醋的廣泛使用有關,大約「醋」字自此有了特定含義,本義完全轉移到「酢」上。(日文沒有用「醋」字,食用醋寫成「食酢」,故此猜測變化始於南唐。)
前人已經反覆解釋了這一「時俗相承之變」,現代語言學家確定標準音時堅決地捨棄了「醋」的「酢」音,可謂「順應變化」,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混亂。不過,稍顯邏輯不一致的是,保留了「酢」的「醋」音。我猜這是對植物學家的支持。他們不肯隨「時俗」,堅稱「酢漿草」為「醋漿草」,好吧,你美你都對。
百度上,問「酢」的讀音的記錄條有幾十萬
有追問,有查詢
才可,
獲真知。
謝謝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