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自古崇文尚教,教育事業非常發達。小編綜合了民間聲譽、中考錄取分數線、高考成績、尖子生質量及數量、學校硬體軟體設施等多重因素,盤點了蘇州排名前十的高中。任何排名,都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心願,都會有家長不認同,所以排名僅供參考。【排名不分先後】
1.蘇州中學
學校始建於公元1035年,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創辦,被譽為「千年府學」。1997年,學校通過了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省級試驗收,2004年,學校被評定為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1999年以來連續六年被授予「江蘇省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知名校友有葉聖陶、顧頡剛、胡繩等大師名家,也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和錢偉長等50餘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由5位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和19位在職省特級教師領軍的優秀教師團隊。
蘇州中學集團化辦學各具特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諧發展。1996年創辦的蘇州立達中學,已成為蘇州市民首選的初中教育品牌學校。2003年創辦的蘇州中學園區校,是蘇州唯一一所全寄宿的公辦高中學校,以其「多元文化教育」、「地球學習村」、「全寄宿制和小班化教學」、「校園溼地文化」、「對外漢語推廣」等鮮明特色,成為學子嚮往的天地、國際融合的典範。
2.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
2000年,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學校創辦,2005年,星海實驗學校創辦,2010年,兩校合併,並升格為完全中學。學校先後獲得中國基礎教育網絡實驗學校、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初中、省文明學校、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省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先進學校、省平安校園等180多項榮譽稱號。學校是享譽民間的所謂「三足鼎立」(市區蘇高、新區實驗、園區星海)之一。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本科以上學歷286人(含碩士研究生127人),佔比99.66%;中高級教師212人(含正高級教師1人),佔比73.87%;省、市、區優秀骨幹教師120人(含特級教師2人),佔比41.82%。
學校校訓:融和、致遠;校風:熱愛、和諧、創新;教風:博學、樂教、善導;學風:自信、主動、求真。2019年中考錄取分數線672,2018年中考錄取分數線657,2017年中考錄取分數線656。
3.蘇州實驗中學
學校創辦於1994年,1998年通過省重點高中驗收,2000年被評為國家級示範高中,2004年轉評為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2014年,高新區管委會投資5億在原址上重建了新校,佔地近94畝,設施設備一流,文化品位濃厚,是一座「有溫度的書院」。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級高級教師2名,特級教師5名,還有一大批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有一大批榮獲全國、省、市級表彰的優秀教師、勞動模範、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等。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其中獲碩士學位29人,中學高級教師佔68%。
2019年高考成績:學校本科第一批上線率為82.74%、本科第二批上線率99.38%,選修匹配率100%,其中強化班本科第一批上線率100%。有高新區理科第一名1人、高新區文科並列第一名2人。
4.蘇州外國語學校
學校創辦於1994年,是蘇州最早的國際化學校。作為蘇州唯一一所高規格的民辦學校,本著「素質培養,文化關懷」的教育理念,「著眼於未來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來」的教育追求,學校實施精細化管理、精品化課程、精英化教育,培養陽光自信,具有國際視野、具備核心素養、通曉中華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國公民。
除英語外,學校還開設了德語、西班牙語、日語、法語、阿拉伯語五門小語種課程,打造「多語種+」理念,為學生的多元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近年來,學校連連拿下區域中考最高分、高考大市外語單科最高分、SAT大市最高分、劍橋考試全球最高分等亮眼成績。國內高考方向,一大批學生走進清華、北大、復旦、浙大等一流高校;國際升學方向,學校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進入中國大陸出國留學最強中學TOP50排行榜,歷年均有學生被劍橋、牛津、斯坦福等世界名校錄取。
5.西交大蘇州附中
學校2004年建校,2010年5月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共建,2011年晉升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學校以「求真、至善、達美」為校訓,先後獲得省文明單位、省和諧校園、省軍事訓練工作先進集體、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蘇州市優秀教師群體等幾十項榮譽稱號。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師100%本科及以上學歷,碩士研究生91人。正高級教師2人,中、高級職稱者達86.5%,特級教師2人,市名教師2人,市教育領軍人才、教育緊缺人才、青年拔尖人才、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各1人,市學科帶頭人14人,區級以上骨幹教師91人佔比55%。
學校堅持「讓優秀學生拔尖、特長生發展、薄弱生提高」的思想,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服務。2018屆高三高考文理普通類本一率79.28%,藝術類本一率100%,整體本一率80.31%。歷屆高考我校學生在區域內高分均有一定佔比。「火箭班」持續保持近100%的本一率,2017屆、2018屆「火箭班」,達211高校錄取線佔比92.36%,達985高校錄取線佔比達68.06%。近三年學校中考錄取分數線:2019年668分;2018年648分;2017年642分。
6. 蘇州一中
學校始創於1907年,是蘇州第一所公辦新式學堂。蘇州人稱其為「雙百書院,百年一中」。2003年夏,蘇州一中和蘇州市第二高中合併,形成了公辦、民辦、國有公辦民助等多種體制並存的集團化辦學架構。目前,學校包括:蘇州一中本部、蘇州市草橋實驗中學、蘇州市新草橋中學、蘇州一中分校、蘇州國際預科學校。學校現為江蘇省重點中學、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
學校秉承「示素質教育之範,創辦學特色之優」的辦學精神,堅持以德育人。學校以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的德育思想、「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的教師發展思想為三大重點,辦學特色日益彰顯,辦學品牌影響廣泛。學校成為全國性葉聖陶教育思想的實踐園地、研究基地和宣傳陣地。
7.蘇州大學附屬中學
學校是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與蘇州大學於1996年合辦的現代化高級中學。1999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中學,2005年7月成為蘇州工業園區第一所四星級高中。學校先後獲得「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綠色學校」等稱號。
學校以實踐「愛與智慧」教學理念,採取小班化教學形式,校訓為:智、仁、勇,智以利群,仁以樂群,勇以超群,意為:培養以智立身、以仁處世、以勇創新、成為肩負振興民族大任的時代新人。
「中加班」是學校的一大特色,屬於工業園區教育局和加拿大的合作項目。獎助學金政策是蘇大附中的又一特色,新生入學獎勵、獎學金、助學金,不僅激發學生的鬥志,也幫部分貧困家庭解決了困難。
8.木瀆高級中學
學校位於木瀆鎮靈天路588號,曾先後榮膺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模範學校、省首批四星級高中、省首批文明學校等殊榮,連續八屆(16年)榮獲江蘇省文明單位稱號,是遐邇聞名的「江南名校」。
學校擁有一支功底紮實、水平高超的教師隊伍。其中教授級高級教師2人,特級教師4人,89位各級名教師和學科教改帶頭人。高級教師137人,中學一級教師103人。
學校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順利舉辦「培東實驗基地」和「培東實驗班」,積極探索精英人才培養模式;與加拿大合作實施的中加雙學歷教育,有效拓寬了學生的成才渠道。
學校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成績卓著,生物奧賽更是名列江蘇省前茅。近三年有300餘人次獲省級競賽獎項,130多人次獲全國級競賽獎項,8人進入國家冬令營。學校被授予省數學奧林匹克培訓基地稱號。
9.蘇州市十中
學校創辦於1906年,前身為名震東南大地的「振華女中」。校園為清代織造署舊址,景色秀麗,古蹟眾多。2001年6月,學校高分通過國家級示範高中驗收。2004年3月成功轉評為江蘇省首批四星級普通高中。2018年6月,由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蘇州市第六中學、蘇州市振華中學、蘇州市金閶實驗中學四所學校組建而成的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教育集團成立。
學校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德藝雙馨、業務精良、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隊伍。其中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2人,江蘇省特級教師6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蘇州市名校長1人,蘇州市名教師5人,蘇州市中青年學科學術帶頭人4人,蘇州市區中青年學科學術帶頭人16人。
學校在「本真、唯美、超然」的「詩性教育」思想的引領下,崇尚「質樸大氣、真水無香、傾聽天籟」的文化精神,傾力打造具有「書院氣、書卷氣、書生氣」的文化氛圍,立足於學校的小天地,以大境界、大胸懷,為國家、民族、為學生的未來辦學,將深厚的文化底蘊、先進的辦學思想和諧有機地統一起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廣泛關注。
10.新區一中
學校是一所具有現代化教育設施、高素質師資隊伍、規範化學校管理和高質量教育教學的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學校先後獲得省文明單位、省綠色學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省德育先進學校、中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範學校等一百多個榮譽稱號。
學校擁有一個名師薈萃、實力雄厚的優秀教師群體。目前,專任教師中碩士研究生30人(含在讀);中高級職稱教師達80%以上,其中教授級高級教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特級教師4人,大市、縣、區級學科帶頭人近40人;教師在各級各類教學業務競賽中獲獎近百人次。
學校堅持「超越自我,崇尚一流」的追求,以創建市內一流強校、打造優質教育品牌為目標,以「嚴管理、好校風、高質量、有特色」為辦學策略。近年來,不僅在各類學科競賽中捷報頻傳,學生先後獲200多項科技比賽獎項,並在機器人國際大賽中多次獲得冠、亞軍;高考也連創佳績,一大批同學被錄入清華、北大、南大、浙大、復旦等國內名牌高校;學校的新疆班民族教育也取得輝煌業績。學校得到社會廣泛讚譽。
「負能量少女」繆可馨墜樓悲劇或可避免?事發時這一細節令人遺憾
僅有初中文憑,竟然考上北大?帶你探秘保安逆襲之路!
六年級學生跳樓,父親長信引人深思:我們該怎樣與青春期孩子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