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惠特尼美術館正在舉行名為「巴克明斯特·富勒:從宇宙開始」的展覽,展覽用大量的圖片和文獻資料,回顧了富勒的一生。美術館希望通過這個展覽,重新評估巴克明斯特·富勒這個「科學怪人」一生的成就,以及他對當今設計界的啟示。
1954 年,R.巴克明斯特·富勒(R.BuckminsterFuller)這樣向美國專利局描述自己最偉大的發明——「網格球頂」:「我發明的內容是一個包圍空間的結構。評判建築結構優劣的一個好辦法,是遮蓋一平方英尺地面所需要的結構的重量。
在常規的牆頂設計中,這數字往往是2500公斤/平方米。我已經發現如何以大約4 公斤/ 平方米來完成這一設計。我用一塊塑料皮就能造成這樣一個結構。」
如果你不知道「網格球頂」是什麼東西,請回想首都北京剛剛建成的國家大劇院——巨大的半圓形穹頂,卻不需要柱、梁、拱頂等支撐物——它使用的就是富勒在20世紀40年代發明的一種建築形態,儘管現在這種結構已經被廣泛運用在大型集會場所等各種建築上,但對當時的建築界來說,這是個革命性的大發現。
「網格球頂」也是富勒「設計科學」理念的完美體現:以最少的精力和材料消耗來創造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可以突破學科間的界限,就「網格球頂」來說,富勒看到了傳統幾何學中的多面體、球體和建築之間的聯繫,並將之具體化。
為了說明「網格球頂」的優點,富勒這樣舉例:「16架大型直升機能在3個月時間內,把一個1.6公裡高、直徑3公裡的球頂建築的各個組件吊裝到位。代價是2億美元。這種球頂能防止雨雪落到被遮蓋的面積上,並能控制日光、溫度和空氣品質。」在當時,這樣的一塊空間可以覆蓋紐約的50個街區和整個曼哈頓的摩天樓群。
富勒全名R. 巴克明斯特·富勒,美國人,生於1895 年,逝於1983年。人們喜歡用「傳奇」來形容這位身高不足1.6米的人的一生。除了建築,他還寫詩、繪製地圖、研究宇宙,提出了跨國經濟整合與世界性合作趨勢等極具前瞻性的理論與各種發明,擁有48個榮譽博士學位證書和26項專利與發明。
「重塑世界是他人生的簡單目標。」1946年的《財富》雜誌在對富勒的一篇專訪中說。終其一生,富勒並沒能達成這個目標,但他卻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20年後,也就是1966年,《紐約客》記者在採訪富勒後,不得不為定義他的職業而犯難,因為如果根據富勒涉及的領域和取得的成果,他將是「工程師、發明家、數學家、建築師、地理繪圖師、哲學家、詩人、宇宙學家和綜合領域設計師」。最後,這位記者在文章中這樣描述富勒的職業:「有預見性的跨領域設計科學家」和「地球號飛船的航天員」。
在肯定富勒成就的同時,今天的人們也不禁對這位以「愛發表晦澀難懂的長篇大論」著稱的「空想家」心生疑竇:富勒可以成為21世紀的設計英雄嗎?他的理論在今天是否還行得通?他對人們的意義是否大於以前對他的定論?
「從很多角度看,富勒跨領域、帶有預見性的設計科學,都超出了他所在的時代,而與今日的設計理念有著更密切的關聯。」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正在舉行的「巴克明斯特·富勒:從宇宙開始」展覽策展人K.邁克·海斯(K.MichaelHays)說,「富勒認為,世界是一個時刻在交換著信息和能量的複雜集合。這就是為什麼他與現在的科學家、藝術家和設計師們仍然息息相關。」
首先,富勒的所作所為符合近來越來越流行的「人道主義設計」的理念。拿他的「網格球頂」來說,這種球頂造價低、建造迅速,直到今天仍被廣泛應用,而且不僅用於造價高昂的公共設施。印度的一家公司為非洲的農民製造了幾百個圓形帳篷,用於當地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卡特琳娜颶風過後,災民也都住在根據富勒的設計原理建造的臨時帳篷裡——是的,它們既堅固又容易搭建。
「他當然影響巨大」,人道建築協會的創辦人卡梅隆·辛克萊爾(CameronSinclair)曾協助建造卡特裡娜臨時帳篷,她說,「正是受到了他
的啟發,我才認為我們有能力、手段和技術來為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提供一個安全、低價、美觀的住處。」
其次,富勒被認為是「可持續設計」的先鋒。「今天的設計師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所在,對他們來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環保材料的應用、製造方法和分銷渠道都是他們無可迴避的話題。」海斯說,「但富勒早在1928年就已經提出這些概念了。」
此外,富勒還認為,設計師是改變世界的動力來源,是他們,將科學和技術轉化為實際的應用。這一觀點也在今天引起廣泛共鳴,MoMA美術館最近的展覽「設計與彈性思維」(DesignandtheElasticMind)正在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展覽中的多個展品,比如本·弗萊(BenFry)和卡西·裡耶斯(CaseyReas)的基於電子科技的數碼藝術作品,都回應了富勒關於「世界就是各種相互關聯的系統的集合體,而設計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觀點。
同時,富勒的美學觀點對藝術家也一樣適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關係美學運動」,掀起了跨領域藝術創作的風潮。關係美學關注藝術品的社會意義,藝術家奧拉福爾·埃利亞森(OlafurEliasson)和羅瑞斯·格雷奧德(LorisGréaud)都曾把富勒關於科學和設計的理論當作靈感來源,融入創作中。
21世紀的我們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在進行設計和藝術的創作時,人們都越來越注重協作,更開放且不急於給出答案,更不確定。20世紀的富勒在今天不再顯得瘋狂和不可理喻,反而變得意味深長。他總是注重概念、理念,而不急著把它們變成實際的產品;他從不懼怕失敗,而是把失敗看作一個學習的過程。
如辛克萊爾所說:「富勒一半是天才,一半是利他主義的空想家,我想不出不崇拜他的理由。」
2008-07-03 總第 29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