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在線原創】智慧型手機時代,另外一個產業火爆了起來:移動電源。因為手機本身的電池不夠用,隨便玩玩半天就沒電的手機現在到處都是。說白了,就是實際上能滿足待機需求的手機,重量應該是你的手機加上你的移動電源。可是沒人想帶著磚頭一樣的產品吧?這是歷史的倒車。但是理想的電池在哪裡呢?
古老的電池與媒體大忽悠
所有的電池,其實都是電化學反應。在初高中的化學課本裡,我們使用的是銅棒和鋅棒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裡面,這時候如果用電線接通銅棒和鋅棒,裡面就有電流通過,也可以用萬用表來測量這個比較微弱的電流。
原電池反應:得失電子是所有電池的理論基礎
上面所說的就是原電池。今天的所有電池,在本質上,依舊離不開陰極陽極以及氧化還原反應。上面圖片裡面的原電池,就是鋅失去兩個電子而銅得到兩個電子。
國產超級電容公交車在演示充電,最大充電電流800安培,最大充電功率600千瓦
現在,很多無知的記者或者說缺乏自然科學了解能力的記者,往往會宣傳一種產品:某某科學家發明了新電池技術,XX秒就可以充滿電!拜託,這種幾秒就能充滿的,是電容不是電池!電容和電池的區別在於,電池是用化學反應來儲存、釋放電,而電容則是電勢差,並且電容的單位是法拉,我們常見的電池、充電器一般用安培時間來標註容量。而電容的特點是可以很快速的充電,但是和電池是兩碼事。超級電容目前只在公共汽車等環境可以使用,充電電流高達200安培(iPad是2安培左右),但是充電後的續航只有幾公裡。超級電容只是研究的一個方向,距離替代今天的充電電池還需要走的路很長很長。
噩夢一樣的界面:有沒有讓智慧型手機充電一次續航一周的超級電池呢?
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智慧型手機好用待機短,成了所有人的心病,而現在的解決辦法竟然是要去解決處理器的功耗……而不是提升電池,那麼電池到底瓶頸在哪裡呢?
先了解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是個非常有趣的概念。它有兩個不同的表現形式。因為不同的電池,使用的材料不同自然物理密度也就不一樣,所以有瓦時/公斤與瓦時/升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對於普通的手機來說,肯定更關注後面的參數,因為手機內部空間有限,尤其是最近手機企業都在拼命把手機做的很薄。
最近火爆的小牛電動車用18650電池組,很少見,常見的是磷酸鐵鋰電池
飛行器顯然希望更輕的重量有更高的能量
但是到電動車上又是一種情況。電動車的空間相對寬裕,但是如果電池原材料如果密度過大,顯然會讓很多功做在了運輸電池自身上。而對於要飛起來的無人機等等,重量的意義就更為明顯,同樣的做功輸出能力輕幾克都是非常重要的。
汽油的能量密度超高,超過了12000瓦時/千克,而手機電池是150-250瓦時/千克,差兩個數量級
對於能源,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就是汽油。那麼汽油如果完全燃燒,它的能量密度是多少呢?現在的估算,大約是12000瓦時/千克。這是個非常大的數字,由於汽油機做功效率比較低,所以我們的油耗一直不算太低。
常見的18650鋰離子電池,是現在的主力產品,特斯拉電動車也是用其做動力儲備
那麼我們的鋰電池能量密度是多少呢?常用的鋰離子電池,大約範圍在150-250瓦時/千克,鋰聚合物的密度大,可以達到300瓦時/升,對比汽油,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等級上,差了百十倍。當然也不能說沒有進步,隨著工藝和材料的改良,我們常用的鋰電池密度其實是在逐步提升的,甚至對比十幾年前的初代產品(鋰電池是1991年由索尼開始量產)已經翻了幾倍,但是對於今天的智慧型手機用戶來說,他們希望的是十倍的提升,也就是充電一次,可以用一周左右,能恢復到之前功能手機的電池續航能力即可。
電極的材料
電池反應容易,但是我們生活周邊的各種電池很多,而且有著不同的用途。比如汽車用來啟動,也是很多採用的鉛酸蓄電池,它的特點就是啟動的時候電流特別大,這對於內阻大的電池來說就是噩夢,所以現在的車用蓄電池的內阻就非常小,適合這種大電流放電。
電壓、內阻、循環次數等等都在考驗電池的材料與工藝
所以,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要尋找不同的電池材料,他們的輸出電壓、電流、內阻、可循環次數等等,都是要考量的指標。以手機、平板等設備為例,我們用的電池,都需要能夠承受數百次、上千次的充電循環,然後再性能劣化,所以我們現在用的鋰離子(鈷酸鋰)、鋰聚合物電池都適合做手機或是移動電源的充電設備,並且它們的輸出電壓3.6V,也有利於直接驅動IC。
熟悉的愛樂普:容量大、低自放電,但是電壓1.2V,不適合現在的行動裝置
而我們常見的鎳氫電池,比如松下(三洋)著名的愛樂普,就是改進了自放電的表現,充滿電放一年依舊有80%以上的電量,所以很受歡迎,並且也可以循環多次,可為何手機上不用鎳氫電池呢?這是因為鎳氫電池的電壓只有1.2V,所以如果要達到3.6V,就要三塊串聯……顯然要比現在的鋰電池需要更多的空間,而容量上兩者又差不多。
常見的電池與能量密度,有希望的幾種電池我們會單獨說
電池放電,要求材料具有高儲能密度,並且在多次循環充放電這個過程中,依舊保持很高的容量,並且最好有利於工業化生產,這樣的材料有嗎?
燃料電池:已然在路上
燃料電池的在路上,是真真正正的在路上:豐田今年正式發布了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與純電的特斯拉一樣,豐田公開了汽車用氫燃料電池的專利,其它車廠可以免費用,此舉旨在擴大氫燃料電池的市場。
豐田Mirai,首款正式發售的氫燃料電池汽車
氫燃料車離不開高壓氫氣罐,左邊是豐田Mirai,右邊是寶馬H7
在技術原理上,氫是消耗品,作為燃料電池的反應動力來源。豐田的Mirai帶有個超高壓氫氣瓶,可以攜帶5公斤氫,續航能力能達到600多公裡,平均每公斤氫的續航為100公裡以上。之前寶馬也有氫燃料汽車H7,同樣背著氫氣瓶,不過寶馬的方案裡面有發動機,氫氣是燃燒氣體做工,與傳統的汽油機類似;豐田的則不一樣,氫是參與燃料電池反應發電,電池提供113千瓦的電力給電動機驅動汽車前進。當然,作為清潔能源,氫的反應結束之後,只有一種產物:水,不汙染環境。
氫燃料電池的原理:催化劑普遍使用非常昂貴的鉑(Pt),俗稱白金
氫燃料電池當然好,但是這只能給車用,手機用戶肯定不可能帶著碩大的燃料電池以及高壓氫氣瓶……而很多其它材料的燃料電池很難迴避的問題還是材料,依賴鉑這種貴金屬,並且對空氣要求高。一來昂貴,二來也不現實,前幾年,北京弄了兩輛材料裡面有鉑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在郊區行駛兩年試驗,其中有一臺一年就燒了六次動力單元,廠家的理由居然是北京空氣不行含硫、氮化合物太多PM2.5太高,試驗只能草草了之……
IBM:Battery 500偉大計劃
2009年,IBM設立了一個電動汽車動力相關的計劃:Battery 500,顧名思義,就是想通過研發,獲得讓汽車一次充電續航超過500英裡(800多公裡)的能力。
IBM Battery 500:充電一次續航500英裡的偉大設想
IBM的研究重心是:鋰-空氣電池,這也是現階段汽車動力的重點方向,不僅僅IBM,全世界都在研究鋰空氣電池。這種電池的原理不複雜,就是活潑金屬鋰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放電,但是這個過程中,不是生成固體的氧化鋰,而是通過溶液,生成液態的氫氧化鋰。在反應的過程中,空氣中的氧氣相當於無限提供,而鋰則作為消耗品,有點像我們家用電熱水器裡面的犧牲陽極。
鋰-空氣電池的原理,讓空氣中的氧與電池中的鋰反應,但是生成LiOH鹼性電解質,而不是氧化鋰
鋰空氣電池的理想狀態是:增加續航,不用充電,只要更換反應用的溶液和金屬鋰即可,溶液裡面的氫氧化鋰可以很容易的電解還原再得到金屬鋰循環利用,相當於電廠充電,汽車端只需換鋰和電解液做電極就行,可以超高速的實現續航。
鋰-空氣電池原型,現階段容量還做不高,距離500英裡、快速續航的目標還很遠
另外一個關鍵是:鋰空氣電池的能量密度極高,對於今天的電池,是指數級別的提升,說白了就是如果研發成功,續航的噩夢就不復存在,因為空氣中氧氣的供給是無限的,所以理論上鋰空氣電池容量可以無限大……但是,鋰空氣電池的現實是骨感的:實際的產品容量不高,並且現有的方案的化學反應研究也不夠透徹,都發生哪些反應、怎麼反應的都搞不清楚,所以研發還需要很多年才能真正的產業化,目前除了IBM,包括日本旭硝子之類的高技術企業也都加入了這個計劃。
鋰空氣電池,也難以小型化,目前看只能是汽車用,手機用不了,並且能上路的車,起碼要等到2020年。
手機的希望:鋰硫電池?
說一千道一萬,現在有希望應用在手機上的高能電池是什麼?因為前面說的電池,基本都是作為動力電池,應用在汽車上面多,很難小型化。而我們常用的手機電池基本都是鈷酸鋰電池。因為現在鈷酸鋰電池的優點很多,比如相對安全、耐循充放電循環、工作溫度範圍廣等等。即便是鋰聚合物電池,鈷酸鋰也應用很多。
現在使用了大容量電池,在3、4G下依舊使用時間有限(圖:anandtech.com)
但是問題是,從1991年索尼開始量產到今天,鈷酸鋰電池的密度提升有限,也就是扛不住現在的手機對電池的消耗。我們需要在現有體積上,容量更大的電池來支持智能設備的續航,而這現在是全世界的軟肋。並且鈷酸鋰電池的主要原料,鈷,本身並不算地球上富集的元素,價格也在逐年上漲。
鋰硫電池是目前突破的主要方向,有望小型化用在手機上
目前基於鋰金屬的電池材料方案當中,研究的比較多的是鋰硫電池。硫和氧是同族元素,所以鋰硫電池的反應,有點類似鋰空氣電池,但是最大的不同是硫是固體。並且在理論上,鋰硫反應的能量密度非常高,有望把現有鈷酸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一個數量級,達到接近2000瓦時/公斤,電壓1.5V-2V。
實驗室裡面的鋰硫電池,問題非常多,距離產業化要走的路起碼還有5年以上
鋰硫電池的反應很簡單就是2個鋰與一個硫結合形成Li2S,鋰失去兩個電子。但是問題同樣非常多。除了鋰和硫本身活潑的屬性之外,很大的問題是硫和硫化鋰的密度差距很大,這樣導致在反應的過程中有膨脹……並且硫本身導電性很弱,也不利於充分利用反應物。現在的辦法是炭做載體。關於鋰硫電池的研發投入非常大,但是至今也沒有工業化的希望。很多實驗室裡得到的結果,甚至連重複實驗都很難做到,因為反應很複雜,而反應的雜質有什麼影響,也搞不清。恐怕能全部搞清楚也要段日子。
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展示它們的鋰硫電池,不過也是實驗室產品且不穩定
當然,除了上面說的幾個熱門電池,也有進行其它前沿研究,但是研究的深度還不如上述的電池材料。這種全世界研究十幾年、得不到結果的狀況,在電子設備上不多,但是到電池這裡,已經卡住很多年了,參與研究不是幾個企業,而是幾乎全世界的科研機構、公司都想取得電池突破,但是都無功而返。
結論:絕望,只能繼續忍受。如果你覺得自己是那個幸運兒,並且足夠聰明,應該從事電池的研究,只要新的可行充電電池專利是你的,財富躋身世界前100應該問題不大,因為現在全球每年投入到電池研發上的資金加一起,恐怕已經足夠將一個人送上財富富豪榜前列了。而作為普通消費者,恐怕依舊要繼續忍受我們目前不給力的電池,並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突破,或許十年、二十年,而這種材料科技,正是一個國家科學研究能力的體現。
電池大戰正酣,鹿死誰手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