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我是河南人,不是荷蘭人」這個梗,再也玩不起來了。
因為,「荷蘭」要改名啦。
為了更全面地展示國家形象,並均衡下外界對於荷蘭國內旅遊知名度較弱地區的認知,荷蘭要改名為「尼德蘭」。
換言之,為了符合新的發展戰略需求,改頭換面是第一步。
話說,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互聯行業的巨頭們也動作頻頻,不僅要改網名換Logo,還要立下Flag。
這不,有一家企業級協同辦公應用,也下決心,要把這兩件事,一起辦了。
你沒猜錯,這個應用,正是陪伴大家工作日常的釘釘。
據悉,釘釘將在2月16日—17日,於杭州雲棲小鎮舉辦為期兩天的 #你x釘釘# 5周年新品發布會暨生態大會。
小wifi,注意到,在活動預熱海報中,釘釘立下「幹掉自己」、「打破圈層」等六大Flag。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2020年,則是釘釘的5周年。
一個企業,難以像人的生存一樣安逸。可能它在自己五歲的時候,就要儘可能明確自身的商業使命和市場價值。
由此,小wifi琢磨了下,每幅海報的小心思裡,大概都包含著釘釘對於市場現狀與自身發展的「大考量」。
1
洗心革面,重新出發
《論語》曰:「名不正,則言不順。」
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指出了建立信任連接的有效通道,應當是語境的統一,即「名正」。
只是,面對龐大複雜的事物演變脈絡,很少人能夠在趨勢出現之前,把握到這一點。
事實上,商業服務的重要一環,就是服務主體,主動與用戶心智與市場語境,建立無形的信任模型。
所以,在品牌歷史上,出於各種商業考慮的改名現象,就層出不窮。
比如前段人們喜聞樂道的「麥當勞」改名「金拱門」事件,無疑是品牌商對餐飲IP大眾認知本土化建設的底層邏輯在驅動。
而更為膾炙人口的成功案例,則莫過於可口可樂的品牌翻譯。可能很少人知道,可口可樂進入國內市場之始,用了「蝌蚪啃蠟」這一晦澀難解的名字,當時自然銷量慘澹。
而在花重金懸賞求得「可口可樂」的名字後,則帶來了每年數十億人民幣的銷量增長。
那麼,這次釘釘在海報上,或明或暗的表示,可能要更改名稱和LOGO的本意,真的只是像文案中說的那樣,出於圖標相似和名稱曖昧的緣故嗎?
在小wifi看來,這只是一種宣傳調侃,其背後的商業本質,依然離不開釘釘自身,對於行業發展邏輯的深層考量。
眾所周知,SaaS服務,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軟體產品,以其雲端存儲、操作便捷、多端共享、面向企業等,為主要業態功能點。
這種形態的產品,不僅能節省傳統的運維服務的人力成本,和伺服器等硬體設備成本,還契合了未來數位化經濟趨勢的場景必然性。
公開數據顯示,全球SaaS服務市場年均增速是 16.7% ,而中國市場年均增速是 49%,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這樣的態勢,意味著To B行業一個全新生態量級的產業,正在崛起並迎來爆發時刻。
而按照產業規律,在其快速增長之後,必將迎來一輪行業洗牌期。如釘釘所言,這將是一個「春回大地,百花爭豔」的行業震動期。
為此,相關企業,也必然要適當地調整前期的生存策略和發展思路,從而以更多維度的商業表現力,來應對新的市場節奏變化。
這種「改名換LOGO」的品牌路徑,其實早有先例。
滴滴在創業初期,全稱是 「滴滴打車」,彼時網約車市場方興未艾,這一名稱也體現出了滴滴的業務發展重點。
然而在經過數輪激烈的補貼大戰之後,吞併快的、與優步中國合併,滴滴已經在國內的網約車市場佔據了領先地位。滴滴打車正式更名為 「滴滴出行」,還啟用了全新的品牌 Logo。
滴滴的解釋是,他們已經從單一的出行服務,拓展到了全方位的本地服務綜合入口。
釘釘此次坦言要「洗心革面」,背後意味,或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從專門的協同應用向辦公場景全入口的轉變。
要知道,截至2019年6月30日,釘釘用戶數突破2億,企業組織數突破1000萬。
但釘釘難道會止步於此,而忽視SaaS服務背後,蔓延到各行各業的數位化「天幕」嗎?
IDC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到2022年,全球至少60%的GDP將實現數位化,每個行業的增長都受到數位化產品、運營和關係的推動。到2022年,中國GDP的65%以上將是數位化,高於全球的平均比例。
我們見證了釘釘啟動的全球最大規模的數位化轉型在中國上演,而這一紀錄,或將由釘釘自己來打破。
2
釘釘點穴,招招到位
協同辦公類應用中,釘釘基本處於至高地位。
據Quest mobile第三方數據顯示,釘釘在智能移動辦公領域市場份額佔比最高,活躍用戶數排名第一,且超過第二至第十名活躍用戶數的總和。
釘釘,無疑成為企業智能移動辦公首選。
無論是從用戶規模、產品體驗、市場佔有率,還是生態豐富性,釘釘都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它的免費版本,也極大地降低了小微企業的信息化成本。
不過,一騎絕塵的釘釘,並非處於「無敵」的巔峰。其他競爭者也正在奮起直追。
這些競爭對手,其用戶數雖然暫時無法與釘釘抗衡,但它們背靠的強大用戶流量池,卻埋藏著十足的隱患。
水滴石穿,日侵月削,尚能改變平衡的砝碼,何況是體態同樣龐大的競爭者。
因此,對於釘釘來說,遠非穩坐釣魚臺的安逸時刻。
釘釘顯然意識到了這一挑戰,從這次釘釘活動海報的預熱中,我們亦可一窺其先機。
首先是幹掉自己。這或許預示著,釘釘要進行一次巨大的產品更新或者推出新的產品形態。
要知道,釘釘本身,就是產品演變的自然結果。
它的前身「來往」,就是一款社交應用。那麼,釘釘是否會在社交賽道熱火朝天之際,突入社交後院,重啟自身先天的社交基因,來進行功能或產品場景上的顛覆性轉變,從而形成維度多元的「競爭策略」。
這一可能,或許不可忽視,因為其對於競爭對手的戰略牽制,無疑是巨大的。
其次是打破圈層,這一說法也進一步加強了小wifi上面的判斷。
當然,圈層打破的對象目標是什麼,則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事實。
以前,釘釘是職場工具,對於經營主體來說,可能具有更多的協助作用。
但對於職場用戶來說,似乎被動性要強於社交的主動性。其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使用場景,有所局限,往往是在公司內部集群的同事或層級之間。
那麼,釘釘的打破圈層,是否是要開啟職場社交的新概念,從而為行業交流、聯繫與溝通,提供更充分的社區空間?
小wifi還注意到,這次的嘉賓陣容,除了阿里雲智能事業部的總裁行癲等高管外,還有諸多知名投資公司的高層到場。
這是否昭示著,釘釘將更大力度地建構生態,為開發者提供一個開放性平臺,並幫他們引入投資機遇和洽談場景?
可以看到,這次釘釘的六大Flag,一個比一個鮮明高啟。
從改名背後的形象更新,到產品場景巨變的自我宣言;從橫向串聯用戶的圈層打破,到新投資板塊的平臺生態建構,其背後的戰略寓意和對於未來辦公產品形態的重塑可能,充滿大膽性和突破性。
可以預見,未來無論以怎樣的方式實現。
釘釘,無疑都將再次引起行業的巨大震撼。
人類史上最北的高速公路,是從加拿大抵達北極圈的丹普斯特公路。
路的盡頭有這樣一句話:到這裡,路已經沒有了,而你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釘釘誕生於『來往』,『來往』的盡頭連接著釘釘的涅槃,這叫向死而生。只要不死透,就有希望。我們的故事,也才剛剛開始。
在釘釘2018年秋冬發布會上,釘釘CEO陳航曾經動情地表示。
路的盡頭,是新的起點;山的頂峰,是新的徵程。這是一種不斷升維延展的戰略邏輯。
釘釘,早已寫就了它的行業故事。但在站立到一定的高度時,它沒有迷茫或徘徊,而是調整姿態,重新出發。
釘釘的邊界,也將更為廣闊。
本文作者:遊人
編輯:小野
製圖:甸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