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號牢房的禮物》是2013年韓國導演李煥慶自導自演的一部喜劇片,影片上映即橫掃韓國,獲得第34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賣座韓國電影獎、第50屆韓國電影大鐘獎最佳編劇獎。
故事簡介:只有六歲孩子智商的智障男子李龍九與女兒藝勝相依為命,日子雖然清苦但卻幸福。可龍九意外捲入警察局長女兒的死亡案件,並且在警察的誘供之下成了殺人犯而被投進監牢。龍九金子般的心靈感化了同牢房的夥伴。在他們的幫助下,父女得以在監牢內重逢。雖然最後龍九還是被判死刑離世,但長大成年的女兒藝勝,卻成為律師,成功為父洗刷罪名。
《7號牢房的禮物》採用雙線敘事的方式,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敘述。一條是成年後的女兒藝勝,與當年牢房中的眾人,為龍九翻案。另一條則是辯護中對當年事件的回憶,最終兩條線在法庭上交匯。
導演細膩的描繪了智障父親與可愛女兒之間動人的父女情,下面我就從鏡頭語言、象徵意義、主題的呈現方式以及現實意義四個方面,來解析為何一部喜劇電影會讓人哭到痛側心扉。
01 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導演的意圖,它包括的形勢多種多樣,例如燈光、色調、場景調度等等。導演是通過鏡頭與觀眾對話的,這就是鏡頭語言。
1 色調
龍九話不多,導演有意用色調給龍九的內心備書。凡是涉及龍九被冤枉、打壓的場景時,畫面就會變成陰鬱、冷靜的藍色調。而其他時候,哪怕是父女別離,即將行刑時,影片也是柔和的暖色調。
印象深刻的場景有兩個,其一是龍九被抓進警察局坐在椅子上,不時露出討好的微笑。由於心裡牽掛著獨自在家的藝勝,龍九跟警察道別想要離開,結果就是被警察痛打。被按住的龍九歪倒在地上,玻璃門外的記者忙不迭的拍照。龍九的整張臉都浸在陰影裡,驚恐的表情隨著閃光燈的明滅在黑暗中忽隱忽現。
其二是回現場案情重演。整個畫面陰冷、潮溼的藍色調,讓人感到壓抑。一個推進鏡頭,吸引觀眾跟隨一個背影,穿過層層疊疊的人群,感同身受那種逼仄、煩亂。
龍九被警察誘供鬆開皮帶,原來安靜的街道變得騷動。死者父親衝上去一把扯掉龍九的口罩,場面變得混亂不堪,在場的藝勝認出了父親,正/反打鏡頭在父女兩人間來回滾動,觀眾的情緒被充分調動,隨著推搡的人群,哭喊的父女,變得熱淚盈眶。
下一幕鏡頭切到監獄,色調居然變成了黃色,與前面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讓觀眾看到龍九的內心,並為之感動。
2 景框
電影畫面的景框決定了其邊界和所包含的場面調度。如寬熒幕景框適合捕捉廣闊的空間和科幻片中無垠的宇宙;小的景框則適合描寫個人內心的劇目,既可以產生如家一般的舒適感,又能使人產生狹小空間逼仄感。
例如藝勝第一次探訪龍九這一幕:監獄科長在門外透過門上的小窗戶察看,狹小的窗戶變成了一個小的景框,暗示科長的暗中窺視。其後鏡頭逐漸拉近,變成了對科長頭部的特寫,這是一個心理變化的過程。如果是原來的科長對龍九抱有偏見,那麼這個逐漸拉近的鏡頭暗示著科長由管中窺豹到全面的不帶偏見的審視。
接著深夜的辦公室,中遠景鏡頭把辦公室拉成了長方形。科長坐在辦公室的最深處,背後是窗戶,光源主要來自窗外,明暗對比下產生了小景框的效果。科長背光而坐,身前的檯燈把臉部照亮,減少了陰鬱感。就好像眼前出現了一個通道,直視科長的內心。當觀眾意識的科長心理上的變化。
02 象徵意義
象徵意義往往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耐人尋味而又意味深長。象徵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是不可見的某物的可以看見的標記。有點繞,我們直接上例子。
1 氣球
氣球在電影裡是一個重要的道具,片頭片尾各出現一次,還有兩次則是以熱氣球的形式出現在影片的中後段。
片頭,監獄外的高牆下,長大的女兒回望監獄。一個黃色的氣球緩緩飄向天空,不料氣球上的線被鐵絲網卡住了,只能在空中無力的掙扎。片尾,勝訴的藝勝如開始一般走出監獄大門,又看到了那個被卡住的黃氣球。
熱氣球也出現兩次。第一次是獄友們憐惜龍九跟藝勝,決心讓二人逃離。這一段貢獻了整部電影中最動人的畫面:高高的圍牆上,熱氣球飄在半空中。龍九與藝勝站在熱氣球裡看著遠處的夕陽,鏡頭漸漸拉遠。重新取景後氣球定格在畫面右上方。
夕陽西下,畫面變得剪影化,模糊了高牆、監獄跟繩索。有那麼一瞬間,你甚至以為父女倆已經真的逃離了監獄,飛向了自由。
最後一次熱氣球的出現則是緊跟最後黃氣球的消失。俯拍鏡頭下,藝勝遙望著天空,紛紛揚揚的雪花落下,天空忽然傳來龍九的聲音
「藝勝啊,你好」
「我愛你」
如果說熱氣球的第一次自由飛翔需要剪影才能幻化成功,那這一次就是全然的解放。整個畫面明亮,彩色的熱氣球緩緩飄向遠方,小藝勝跟龍九終於能坐著氣球回家了。
就像聖歌裡唱的那樣:那天空的邊緣,有我們的歌聲,你聽得到嗎?
兩次熱氣球的出現是一種超現實的浪漫主義手法,也許是現實太操蛋,我們只能如此療傷。
2 黃色
黃色是波長介於570~585的光線所形成的顏色。由于波長適中,是所有色相中最能發光的,有輕快,活潑,充滿希望的印象。
影片中的黃色是希望、自由的象徵,從片頭和片尾出現的氣球,還有引起事端的美少女戰士書包,都是黃色。作為自由、希望的象徵,沒有什麼更適合他們出現在藝勝和龍九的心裡了。
象徵意義讓觀眾產生豐富的聯想,用自己的經歷來解讀。對細節象徵意義的詮釋,也是觀眾參與創作的過程,是心靈層面的對話,讓觀眾願意擁抱人物,感同身受。
03 主題呈現方式
《7號牢房的禮物》是個包裹悲劇核心的喜劇,其喜劇的來源是劇中人物樂觀積極的態度,雖然最後沒能改變結局。但導演通過這個不尋常的故事,展示了閃閃發光的親情、甚至人性。
1 反覆出現的小動作
寫字的鏡頭:影片裡反覆出現龍九寫女兒的名字,然後加上心心的情節。基本上,只要龍九獨處,他就會寫這幾個字:第一次去操場放風,他在寫;第二次在玻璃上哈氣,他還在寫,再一次出去放風他仍舊是寫。龍九作為一個智障,知道的也許不多,但女兒永遠在第一位。
2 獨特的互動情節迴環復現
倘若跟朋友很要好,那麼你們之間會有特別涵義的動作、暗號或者詞語。一旦出現,對方就會迅速給予回應,這是心照不宣的默契。就好比《大內密探零零漆》裡一樣:劉嘉玲說:我給你煮碗面吧,周星馳就會無條件跟她和好。
龍九跟藝勝也有這樣的專屬儀式:每次藝勝送爸爸離開,就會數三下。而龍九會回身像大猩猩般扭動身子及翻白眼。藝勝也會做同樣的動作回應。這是父女紐帶強而有力的證據。
影片中儀式出現三次:第一次事發當天早上,藝勝送龍九上班。第二次藝勝帶著老師去訪視龍九。最後一次則是送龍九去行刑,這次龍九早早做了動作。當轉過彎女兒看不到時,龍九摔倒在地。哪怕是低智如龍九,也感到害怕。
另一邊的藝勝也開始數數,這次卻沒有等來龍九的及時回應。藝勝大哭,龍九掙扎著從地上爬起,跑回女兒身邊。
這是整個影片中情緒表達最強烈的一幕:龍九哭喊著我錯了,救救我,還不停給所有在場的人作揖。所有人都為之而動容,如絢爛的煙花一般,深厚的父女之情「轟」的一聲,炸了。
反覆出現的小細節,精緻有韻味,如同一首迴旋詠嘆調。音樂一起,觀眾就在腦中播放父女情深的歌。
3 禮物
影片的片名叫《7號牢房的禮物》,觀眾很自然會問,影片裡的禮物指的是什麼?從內容來看,第一次,作為回報龍九的答禮,獄友想辦法把藝勝作為禮物送到牢裡;第二次,則是態度轉變的科長,通過送禮物的形式把藝勝送到龍九身邊;最後一次則是大夥決心讓龍九越獄,製作的熱氣球。
禮物贈送者及內涵的變化,其實是人們對於龍九態度變化的投射。無論是有偏見的獄友,還是心有芥蒂的科長,或是旁觀者的老師,最後都被龍九誠摯純粹的情感打動。通過禮物的升級,整部電影的主題的得到升華,這是一個人性被淨化、心靈被療愈的過程。
04 現實意義
龍九的故事其實改編自真實事件,幸運的是現實的「龍九」沒有無辜枉死,而是坐了23年冤獄後得以平反,後來還申請了國家賠償。
1 人文關懷和物質幫扶缺一不可
殘疾人一直是社會關愛的重點,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忙著自己的生活。龍九的可貴在於他智力殘疾卻自強不息。從龍九案發到被判死刑,社會福利組織或者關愛機構都未曾出現,朋友也缺席。甚至連上訴時委派的律師,敷衍龍九都不願意。雖然是藝術化表現,但也給我們提了醒:在制度的矩陣裡,人文關懷跟物質幫扶一樣重要。
2 陪伴是愛最美的語言
影片出現三個父親形象,警察局長、科長和龍九。科長的孩子被監獄的犯人殺害,一直住在辦公室,家庭瀕臨崩潰,直到遇上龍九藝勝;警察局長在與他人起爭端時,當著孩子的面,毫不猶豫揮舞拳頭。前者我們不忍評說,但後者的專制、缺乏同理心,讓人印象深刻。他也許能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物質條件,但給孩子的精神食糧必然是有限的。反倒是龍九,一無所有,只有對女兒滿滿的愛和竭盡全力的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好的家庭,不過如此。
3 偏見不是蔑視弱小的理由
龍九的悲劇,很大程度是個人技能的不足,但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來自社會的偏見。「兇案目擊者」的阿姨,看到龍九給孩子松衣服、人工呼吸,就認為是性侵害,轉身就跑;代表正義的警察則在所有證據都不支持的情況下,為了儘快結案,利用龍九是個智障,誘供以達到目的。而悲劇的製造者——警察局長,在明知道龍九不是兇手,出於遷怒,他仍要龍九去死。這是對公權力的濫用,更是對人性的踐踏。因為在他眼裡,螻蟻般的龍九就活該給女兒陪葬。
05 小結
《7號牢房的禮物》是一部有著悲劇色彩的喜劇。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極富感染力的象徵意義和細膩的主題表現方式,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父女間真摯的情感的故事,使人心靈得到淨化和療愈的同時,也不失現實意義。
導演並沒有控訴司法黑暗,公權力被濫用。他為龍九編織了相對溫暖的環境:監獄。對比警察、記者、律師,這些精英階層的冷酷,監獄裡的人更能平視龍九。在他們的幫助下,龍九可以繼續與女兒相伴。
影片中的那句臺詞不禁讓人發笑:大哥,我是警察,人民的拐杖。可失笑之餘,我們又忍不住期望:當制度的慣性狠狠的碾壓個體利益時,希望有人能夠站出來,平視我們,遞給我們希望的禮物。
我是稚一心理話,一起做有內涵的吃瓜群眾,歡迎留言或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