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很多現代人找不到北極星(勾陳一),但它無疑是北半球最著名的星!之所以很多現代人找不到北極星一方面是因為光汙染,城市上空可以辨識的星越來越少,而北極星視星等只有2等,如果按照亮度,排在它前面的有近50顆恆星,如果不是晴朗無雲的天空,城市裡確實不容易看到北極星;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人很少仰望天空!然而,對於北半球的古代人,北極星是辨別方向的法寶,特別對於航海,它意義重大。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北極星也有非凡的意義,它距離北天極不到1度,漂亮的星軌就圍繞它展開!但是北極星(勾陳一)並不永遠是最靠近北天極的星,它也僅僅是從1200年開始才稱得上北極星,2500年後勾陳四才是名副其實的北極星!這並不是因為北極星在晃動,而是我們的地軸在擺動。同時,北極星本身也不穩定,它是一個三合星系統,並且亮度不斷變化。
星軌攝影作品
credit:wikipedia.org
如何尋找北極星
首先你必須在北半球!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指南針,確定正北方向,你所處的緯度大約就是北極星的高度角,也就是沿著這個方向可以找到北極星。牧夫天文2017年刊文《為什麼北極星那麼重要?》曾詳解其原理。電影《金蟬脫殼》中史泰龍扮演越獄專家,他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得知他的監獄所在緯度。還有觀星常用的星橋法,北天最顯著的星座是大熊座,雖然大熊座非常巨大,全部觀測難度較大,但其中的北鬥七星則是北天最容易辨識的星圖之一,這個勺子的碗部由四顆星構成,沿著末端的兩顆星向勺碗前方延伸5倍距離就是北極星,同時北極星是小熊座小勺子柄的末端,見下圖。
星橋法尋找北極星
源自wiki
北極星的身世
北極星(小熊座α星,中文勾陳一)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其主星北極星A是一個巨大的、明亮的、年邁的、黃色超巨星。北極星A質量是太陽的6倍,如果將它和太陽放在一起,亮度是太陽的2000倍。它的直徑是太陽的45倍,如果它處於太陽系的中心,它的邊界將超過水星軌道的一半。北極星目前是最靠近北天極的星,距離地軸向北延伸的北天極大約40『,我們可以伸出胳膊來感受這個距離,一臂遠小指寬度大約1度。但正如引言描述的如果將最靠近北天極的星稱為北極星,那北極星會持續更替,這是因為在太陽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地軸會擺動,周期為25800年,這個擺動被稱為歲差,見下圖。
地軸擺動區域
從公元前10000年,人類早期農業和畜牧期,北天極在武仙座。而現在已運行至小熊座,整個圈需要25800年。對於太陽系也存在北黃極,它靠近NGC6543(貓眼星雲)。
Credit:skyandtelescope.com
我們回到法老胡夫的那個年代,他在吉薩地區建造了首個金字塔。那時是公元前2550年,天龍座α(紫微右垣)是北極星;2000年後,勾陳一和紫微右垣距離北天極的距離相當,在那個時期,腓尼基人使用小熊座的若干星一起確定北天極;再後來,北天極越來越靠近現在的勾陳一,可以考證的是: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人們使用勾陳一來確定北方;十四世紀的義大利詩人也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小勺子的勾陳一,星軌圍繞它展開;到2100年,勾陳一距離北天極最近,小於0.5度,大約相當於滿月的寬度。
快樂的夥伴
1780年,威廉·赫歇爾通過小型望遠鏡最早發現了伴星北極星B,北極星A和北極星B運行周期4萬年。1929年,約瑟夫·摩爾發現了另外一顆更近的伴星北極星Ab,北極星Ab亮度約是北極星B的一半,北極星A的亮度是它的700倍,因此它淹沒在北極星A的光輝中,摩爾之所以發現北極星Ab,是通過光譜分析做到的。伴星圍繞主星運行,周期約30年,它的光譜區別於主星。直到2006年,天文學家才通過哈勃望遠鏡直接觀測到北極星Ab,但想要通過周期運動來推測質量,哈勃望遠鏡已觸及性能極限,研究人員通過喬治亞州立大學查拉望遠鏡陣列進一步優化測算結果。天文學家估計這個三合星系統誕生於7000萬年前,這比46億年的太陽系年輕太多!恆星的宿命就是按照恆星演化規律進行的,越大質量的恆星壽命越短,北極星A已經年邁,而北極星B和北極星Ab的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1.5倍甚至更小,所以它們還會持續燃燒50億年。但三合星系統的同源性受到質疑,有學者通過研究恆星亮度和溫度,結合赫羅圖推算演化階段和時間,拋出全新的推測,這裡就不展開描述了。
北極星三合星系統示意圖
Credit:skyandtelescope.com
變變變
北極星A誕生於7000萬年前,它質量巨大,快速燃盡了內核的氫,離開主星序進入不穩定階段(如下圖赫羅圖所示)。它是一顆變星,亮度周期性變化。1794年,約翰·古德利克最早發現了仙王座δ的周期光變,它被稱為造父變星,這類星通常是黃巨星或超巨星,通常質量為太陽的3-18倍,直徑35-80倍。之所以會周期性光變,是因為恆星進入不穩定期,引力和輻射壓力平衡被打破,造父變星有一層氦,當壓縮時,溫度上升,氦繼續電離,阻止了向外輻射,溫度和壓力進一步上升,內部壓力越來越高衝破氦層,輻射出的光和熱突然增多,減壓後,引力作用逐步佔優勢,造父變星收縮,不斷重複上述過程,產生光變周期效果。
北極星A位於地球445光年外,這個距離之前一直有所爭議,但它無疑是最近的造父變星。1912年,亨麗愛塔·勒維特發現造父變星越亮,光變周期越長。這就讓造父變星成為宇宙中的標準燭光,在宇宙尺度下幫助測量距離。但北極星A的情況比較複雜,並不適於用作標準燭光。
根據赫羅圖北極星A會三次進入不穩定區,在不穩定區就會有造父變星的表現,但光變周期並不是一成不變,亮度變化範圍也是變化的。二十世紀90年代的觀測數據表明,亮度變化從5%下降至1%,肉眼根本無法辨別。2008年,3個獨立科研團隊報告亮度變化已恢復至5%。
赫羅圖,黑色線為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演化情況
Credit:skyandtelescope.com
神秘的X射線
此外,科學家觀測到來自北極星A的X射線,這一現象同樣發生在仙王座δ,但並不確定發射X射線是否屬於造父變星的特性,很多造父變星沒能探測到X射線可能因為我們的設備不夠靈敏。目前,天文學家還沒能搞清楚X射線的成因,讓我們帶著問題繼續探索!
源自《skyandtelescope》2019第3期, 作者:Camille M. Carlisle
翻譯:毛明遠 | 校對:周寅軍
編排:毛明遠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專欄打賞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號:astronomycn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