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朋友圈就被「尋找人販子梅姨」的信息刷屏了。
大家善心擴散本來是件好事,這個拐賣兒童案件本身也是真的,9名被拐兒童找回了2名。但隨後公安部闢謠,這張「梅姨」最新照片是假的,並非官方發布的。
根據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官方微博的最新消息,網絡上流傳的廣東被拐9名兒童案件嫌疑人「梅姨」的第二張畫像(即廣為流傳的這張)非官方公布信息。
梅姨是否存在,長像如何,暫無其他證據印證。
警方此前發布的「梅姨」照片是下面這張:
而流傳甚廣的最新「梅姨」畫像,就來自公眾號「CCSER兒童失蹤預警平臺」。這張圖片上除了號召大家「尋找梅姨」,還附上了自己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
利用打擊拐賣兒童這樣的的公眾事件為自家公眾號導流,微信官方也第一時間出手處罰,「CCSER兒童失蹤預警平臺」公眾號涉嫌違規暫不支持掃碼關注。
這是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看起來十分官方,帳號有微博認證,一大長串的認證名頭像極了官方帳號。
但實際上,微信公眾號註冊的主體卻是一家民辦機構。
這還不是關鍵,更讓人不解的是,這個公眾號其實是一個打著公益平臺旗號的營銷號。
該公眾號最新推送一共四條,其中第二條和第四條推進都是付費課程廣告。
不但根據受眾人群精準接到了兒童教育廣告,做起營銷號的生意,還開通了流量主,在文章下面附上亂七八糟的推廣卡片,絲毫不考慮自己是一個救援被拐兒童的公益平臺。
人販子「梅姨」最新畫像是假的!官方出面闢謠!
我們通常把公益組織認為是一種非盈利機構,這種社會組織主要從事人道主義救援和貧民救濟活動,不是以商業營利為目標。
眾所周知的是,公益組織的經濟開支來源於捐贈者,少部分公益組織會選擇商業化的方式,為自己獲取經濟來源,滿足運營需求。
不過,公益組織實現商業化,是建立在維繫公益事業的基礎上,應該公開透明。
所以CCSER的最大問題,就是頂著「公益」的頭銜,推賣課廣告,用數百萬家長的同情心謀取私利,是想賺那些走失孩子家長的錢嗎?
公益組織的初衷是服務於社會,商業化運作是公益組織運營的一種途徑。但如果是以牟利為目的的組織,則不能被稱為公益組織?
不信謠,不傳謠
更不能容忍打著公益旗號謀取私利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