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一封信,兩個人,一個即將要死,一個咬牙活著
漢武帝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十一月,長安城大獄中,一位即將要上刑場的犯人收到了一封信。按說他已經即將要死了,這個時候該告別的早就告別完了,哪還有人會給他寫信呢?
給他來信的這個人,是一個離皇帝很近的人,他是漢武帝的中書令,也就是漢武帝的私人秘書。如果他開口為這位囚犯求個情,也許還有一絲可能能夠救了囚犯的命。
而當這位囚犯打開這封信的時候,歷史並沒有記載他看到信的表現,但是這封信中所闡述的內容和精神,千載以降,歲月流轉,依舊在感染著無數人們,讓他們在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候,仍然能夠打起精神迎接生活的暴擊。
這位囚犯名叫任安,這位寫信的中書令,就是任安的好友——司馬遷。而這封信,就是光耀千古的名文——《報任安書》。
一封信,兩個人。看起來一個身陷牢獄,一個榮華富貴。身處高位的司馬遷或者仗義相助,或者袖手旁觀,都是人之常情。可是司馬遷這封信卻做出了另外的選擇,他要借這封信,剖白自己所受的屈辱,闡述自己堅持的理想,在任安人生的最後階段,用自己最大的隱忍和坦誠,送任安最後一程。
朋友,對不起,我救不了你,可是我要告訴你,我之所以還咬牙活著,是因為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完成。
那麼,任安到底是什麼人呢?司馬遷為什麼要給任安寫信呢?這就要從任安這個人開始談起。
任安的傳記,其實在司馬遷原來寫的《史記》中是沒有的,是後來西漢的史學家褚少孫在《史記·田叔列傳》中補充了任安的事跡。任安,字少卿,滎陽人。少年孤貧。曾經做過大將軍衛青的舍人(也就是幕僚),後來,漢武帝要選拔衛將軍府的舍人做官,任安成功入選。漢武帝跟任安面試了一下,覺得他比較擅長治軍,於是就讓他在軍中任職。
漢武帝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巫蠱之亂爆發,漢武帝的太子起兵誅殺了酷吏江充。當時任安是北軍使者護軍,大概相當於京師衛戍部隊的領導。太子命令任安發兵助戰。任安接受了命令後結果卻緊閉軍門不出。等到太子的叛亂被平息以後,任安被北軍的小吏給告發了,於是武帝直接把任安下獄,很快就殺了他。
現在看來,任安這通騷操作也真是有點迷,如果你支持太子,那你接受了命令就應該發兵啊;如果你不支持太子,那你就別接受人家的命令啊。接了人家的命令又閉門不出,這不明擺告訴人家自己就是一個兩面派嘛。要說還是漢武帝看的明白:「是老吏也,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兩心。安有當死之罪甚眾,吾常活之,今懷詐,有不忠之心。」意思就是任安很明顯是想要坐山觀虎鬥,誰贏了跟誰混。這樣的人是有二心了,不忠心了,那必須得幹掉。
所以,按照褚少孫的補充,任安應該是由於自己在巫蠱之亂過程中的態度曖昧,被武帝遷怒從而下獄誅殺。所以,司馬遷給任安的這封信,很有可能是他一生收到的最後一封信了。
司馬遷像
司馬遷用這封信告訴任安,其實也是告訴所有人:從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至今,我一直都在苟且偷生,咬牙活著。
02二、司馬遷:我為什麼沒有死?
在這封信中,司馬遷用沉痛的筆觸,字字泣血的敘述了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同時也剖析了自己為什麼受了這樣的屈辱卻沒有選擇死而是選擇苟活的原因。
司馬遷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這一年,漢朝的大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率領一支偏師,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徵匈奴。可是由於中途沒有接應等種種原因,導致李陵只率領了五千步卒深入敵境,最終被匈奴八萬騎兵包圍,力戰多日,矢盡力竭。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消息傳回長安,漢武帝大為震怒,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敢為李陵說一句話。而司馬遷這個管檔案的太史令,卻不認為李陵會輕易投降。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這樣評價李陵:「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這樣的人,怎麼會輕易投向匈奴呢,司馬遷表示我不信。
在《報任安書》中,他這樣為李陵辯解:「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徵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
司馬遷認為,李陵率領五千步卒,在匈奴大軍重重包圍之下,與單于戰鬥了十幾天,殺敵無數,最後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援兵也久久不來,士卒也大量死傷。這種情況下,李陵失敗,至少不應該是李陵自己的問題。
於是,在一次跟漢武帝單獨相處的時候,司馬遷就把自己心裡的想法告訴了武帝。漢武帝當然是勃然大怒,認為司馬遷為李陵遊說,還污衊貳師將軍李廣利。於是定了他的「誣上」罪名。
「誣上」這個罪那可是死罪。可是,在漢朝,有三種方式可以免死罪。第一是丹書鐵券,這一般都得是祖上有功的,子孫後代犯罪可以免罪,比如蕭何的子孫就曾經好幾次用過這個玩意免罪。這一點司馬遷拼祖宗明顯拼不過。
第二就是家裡有錢,拿錢贖罪。司馬遷一個太史令,又不是什麼大官,哪能拿出來錢啊。《報任安書》中說:「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意思就是家裡沒錢。第三那就是改死刑為宮刑。因為受了宮刑以後傷口不容易癒合,容易感染,所以受了宮刑以後必須在一個密封的屋子裡待一段時間,長好了才能出去,這個屋子就叫做「蠶室」。
堂堂男兒,與其受了宮刑,還不如直接來個痛快的。要知道,選擇了宮刑,就是選擇了一輩子的屈辱和生不如死,《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這樣自述道:「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可是司馬遷作為一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卻意外的選擇了宮刑。這是為什麼呢?這也就是我們這章節題目中所提到的,司馬遷為什麼沒有選擇直接去死,而要帶著痛苦和屈辱咬牙活下去呢?
司馬遷在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受了宮刑以後,到給任安寫這封信的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期間,一直在漢武帝身邊做了8年的中書令。這期間,誰都不知道司馬遷這樣選擇的原因,很多人認為,司馬遷只是一個貪生怕死,奴顏婢膝的小人。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對此作出了人生中唯一一次回應。
為什麼我沒有選擇去死?因為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沒有完成!
「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採不表於後也。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司馬遷引用這麼多古聖先賢的例子,就是要說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發憤寫一部流傳千古的史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這部書,就是被稱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鴻篇巨著——《史記》。
03三、《報任安書》到底是寫給誰的?
《報任安書》讀罷,我心中,總有幾個疑問想不明白。比如:司馬遷為什麼要給即將上刑場的好友寫一份自我剖白的信呢?難道即將要上刑場的好友,真的能夠理解嗎?都快上刑場了,理解了又怎樣?
以上問題其實歸根結底是一個問題,那就是——《報任安書》到底是寫給誰的?
讀者朋友一定會覺得奇怪:《報任安書》顧名思義當然是寫給任安的啊,這還有什麼可疑問的?其實從這封信的內容上看,全文有近3000字,但是提到與任安有關的事情也就不到10%,剩下90%都是在進行自我抒發,試問,誰寫信能用這麼個寫法?
還有,任安作為一介死囚,他所收到的信難道不會經過審查?如此說來,這封看起來是給任安的信,其閱讀者一定不只是任安一人。而司馬遷採用這樣一種給任安寫信,但是內容跟任安沒太大關係的方式,這只能說明,司馬遷這封信雖然是給任安的,可是絕對不只是寫給任安看的。
那麼,這封信是寫給誰的呢?我認為,有兩個答案。
01 寫給漢武帝的
上面我們談到,任安作為一介死囚,而且是皇帝欽定的死囚,他的來往信件一定不會自由,一定會受到審查。而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其實隱晦的表達了很多自己對於漢武帝給自己帶來的悲慘命運的憤恨和不滿,這些對於漢武帝的不利言辭,以及對於李陵案件的辯白。在當時高度集權的時代,都必然會被呈送到漢武帝那裡。
所以,司馬遷在寫這封信的時候,內心一定了解,這封信的讀者一定會有漢武帝。而在會被漢武帝看到的信中,表達自己對於漢武帝當年給自己所施加屈辱的悲憤和怨恨,如果說不是司馬遷故意這麼做,我覺得不太可能。
此外,如果漢武帝看了這封信,知道司馬遷完成了一部史學巨著,那麼他一定會好奇,這部書將會怎麼寫我爸,怎麼寫我?
據《三國志》中記載,魏明帝曹叡問大臣王肅關於司馬遷的事,王肅談到了漢武帝對待《史記》的動作:「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兩紀有錄無書。」意思是說漢武帝讀了《史記》中他父親漢景帝的本紀和他自己的本紀,大怒,於是把這兩篇本紀都刪除了,導致現在《史記》中的武帝本紀基本上跟《封禪書》內容一樣,原來的武帝本紀基本上是找不到了。
02 寫給這個世界的
前面我們提到,這封信一定會被漢武帝看到,而如果漢武帝看到司馬遷對他的悲憤和怨恨,漢武帝難道就會這樣放過司馬遷嗎?而班固的《漢書》中記載司馬遷的事跡就寫道《報任安書》為止,雖然並未談及司馬遷是怎麼死的,可是我想綜合這些因素大家也基本能夠判斷了。
要知道,漢武帝可是對皇后、太子、嬪妃、將軍都是說殺就殺的,從來不眨眼。而對於司馬遷這封直言李陵之事的信,這基本是等於直接打漢武帝的臉。對於這樣打皇帝臉的信,漢武帝會怎麼對待寫信的人,我想也是可想而知了。
此外,前面我們也提到,司馬遷其實在《史記》中對於漢武帝也是沒啥好話,這也惹得漢武帝大怒削去了自己的本紀。所以,綜合以上漢武帝的性格特點,他如果看到這樣一封信,司馬遷的生命是必然要走到盡頭了。
司馬遷像
所以,司馬遷這封信,也是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的遺書。司馬遷之所以要寫這封信,我覺得很大可能應該就是《史記》已經寫完了,自己多年的忍辱負重終於獲得了回報。而自己這具苟延殘喘的殘軀,也終於能夠踏上他本來早就應該踏上的那條路了。而漢武帝作為帶給他恥辱與痛苦的始作俑者,作為他生命的終結者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司馬遷應該是刻意寫了這一封對漢武帝頗多怨懟之詞的信,也知道漢武帝一定會看到,也知道漢武帝看到以後自己會有怎樣的命運。
其實我早就應該選擇死,可是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完成,如今我大事已成,心願已了,塵世間再也沒有我留戀的東西了,我可以放心的離開了。
但是在我離開之前,我希望你們明白,我曾經走過了怎樣屈辱和崇高的歷程。而我的生命,將隨著你們的傳頌,而不斷延續,永不熄滅。
04四、如果沒有《史記》?
那麼,司馬遷嘔心瀝血忍辱負重所著的這部《史記》,對於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開一個腦洞:如果沒有《史記》,我們將會怎樣?
如果沒有《史記》?
如果沒有《史記》,也許司馬遷在李陵事件時就會選擇死亡。他不需要選擇宮刑,也不會受那麼大的屈辱,也沒必要以堅強的內心,在眾人的眼光和自己的痛苦中,掙扎的活下去。他也不會留下什麼著作,他的名字也會和很多默默無聞的大臣一樣,成為時代之下的一個小註腳,隱沒在歷史中,失去自己的痕跡。
如果沒有《史記》,我們的成語詞典也會薄很多。什麼「圍魏救趙」、什麼「完璧歸趙」、什麼「毛遂自薦」、什麼「雞鳴狗盜」,這些成語都不會有,我們也不用去記。我們的詞語會更加匱乏,比如形容下決心,只會說「幹就完了」,不會用「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形容這人小心眼,只會說他心眼跟針鼻一樣,不會用「睚眥必報」。
如果沒有《史記》,我們的歷史也許也就沒有了完整詳實的記載。我們可能和其他文明古國一樣,只有在挖出什麼新的古墓的時候,才能知道自己祖先歷史的一點蛛絲馬跡,我們的歷史,也許會和西方一樣,成為什麼神的什麼傳說,成為什麼教的什麼經。甚至我們想了解歷史的時候,還得跑到旁邊的鄰國去看看人家是怎麼說的。
如果沒有《史記》,我們也許永遠不會明白,人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我們的歷史可能還會跟《春秋》一樣,無非只記錄一些哪年哪月發生哪些事情。歷史中的人物,永遠只是冰冷的歷史事件的背景和註腳。而《史記》是第一個以歷史人物傳記作為歷史主要承載方式的歷史著作。在《史記》中,歷史人物才第一次作為鮮活的人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他們有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我們為他們的故事而擊節叫好,而熱淚盈眶,而悲憤莫名,而浮一大白。他們的身影,第一次從歷史事件中走出,輝耀千古,光芒萬丈。
——如果沒有《史記》?
——不能沒有《史記》!
最近幾天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把《報任安書》和《史記》都重新讀過。越是讀,我就越能明白文章中那種深切的悲憤和深沉的隱忍。為了延續自己生命的意義,司馬遷選擇了去承受苦難和屈辱,咬牙堅持著活下去,為了自己的志向,向死而生。
司馬遷告訴我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面對苦難,死是容易的,但是延續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所作所為增加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也許才是更加正確的選擇。生命的價值在於生命本身,只有活著,才能不斷拓展生命的廣度,加深生命的深度,挖掘生命的價值。
而生命的價值,也會在不斷傳承中,擴大其外延,深厚其內涵。而我們也許應該明白,在生命的苦澀和艱難中,無論榮辱,無論苦難,我們都應該用我們的堅強和倔強,去刺穿生活的迷霧,找到生活的方向,然後在無論暗夜還是黎明中,披荊斬棘,一路前行,永不後退。
我想,這可能就是我們應該從司馬遷的人生經歷上,所學到的東西吧。
參考文獻
1、《死與不死,閹與被閹——重讀《報任安書》》 苗金德 語文教學通訊 2019.04
2、《現世的悲歌生命的頌歌——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的生死觀》 曹繼華 文教資料 2006年2月
3、《從任安的行跡考定《報任安書》的作年》 袁傳璋 淮北煤師院學報 1987年第2期
4、《一個孤獨而倔強的靈魂——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的情感世界》 劉立傑 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1.3
5、《司馬遷的愛與恨——讀《報任安書》有感》 蒙雍香 教育旬刊 2012年6月下
感謝您關注百家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