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吃只兔子「補一補」,不料這隻兔子煮熟後,嘴裡竟吃出了「沙」,吐出一看,異物竟是幾顆銀珠般的小水珠;在兔肉裡再扒拉扒拉,更扒出了一段玻璃管!福州一市民家裡最近就遇到了這悚人遭遇。一家三口食用兔肉後,出現了噁心、腸胃不適等情況,經福州總院四七六醫院急診科醫生診斷,這家人誤食了水銀。
雖然一家人最終並無大礙,可這隻兔子體內為啥會有水銀和玻璃管?周邊攤主說,賣兔者曾稱兔子系「山上打的野兔」;而有業內人士猜測,水銀和玻璃管來自斷裂在兔子體內的溫度計。
從熟兔肉中扒出了小半截玻璃管和水銀珠
兔肉吃出水銀 一家腹痛就醫
5日早晨,市民林先生從洪山橋農貿市場入口的一名流動商販處,買了半隻兔子,「都是裝在泡沫箱裡,已經剝好皮的兔子,一斤18元,比20元的市場價便宜點,我買了半隻,有一斤多。」當晚7點,林先生夫妻倆食用熟兔肉後,都出現了噁心和腸胃不適的症狀,林先生說,「當時我們以為是普通的胃痛,沒太在意。」當晚10點,林先生的女兒林小姐下班,再食用已放涼的兔肉時,在肉中發現了「銀水珠」。
林小姐說,「我當時吃了塊兔肉,嘴裡澀澀的,像吃到了沙,吐出後發現,竟然是幾個亮亮的小水珠子。」林小姐說,這「銀水珠」很像此前在化學課本中見過的液態水銀。
隨後,一家人趕緊剖開還未食用的兔肉,發現了一支約2釐米長的玻璃管,看著像斷裂的溫度計。將兔肉倒出後,鍋底又發現了多顆「銀水珠」,此時,林小姐感覺到腹痛,一家人連忙到附近的福州總院四七六醫院急診科治療。
醫生看了「銀水珠」照片並詢問後,判斷一家人誤食了水銀。不過,經腸胃檢查,一家人並無大礙。
業者稱,病兔才用體溫計
昨日下午,記者至洪山橋農貿市場,並未見到賣給林先生兔肉的商販。旁邊一家禽店老闆說,「這家攤販在這裡擺了一年多了,攤主說兔子是從山上打的野兔,但我看那個兔肉和新鮮兔肉相比有點紅,感覺不衛生。」
林先生則說,該攤販自稱做皮毛生意,兔肉是剝完皮順帶賣的,每周三帶約20隻兔子出現,幾乎都會賣光。林先生每隔半月買一次,也發現兔肉偏紅,但並不覺得有異樣。
兔肉中為何出現水銀?「兔子肉裡出現體溫計,估計是病兔或死兔。」長樂一家肉兔養殖場的老闆林先生分析,如按林家人所敘述的,斷裂的玻璃管可能是斷在兔子體內的溫度計,水銀正是來自溫度計內。他說,「給兔子測體溫需將體溫計從兔子肛門處插入,因此可能意外斷裂留在兔子體內。不過,通常養殖的健康兔子是不需測肛溫的,只有兔子得病了,才需要測體溫和餵藥。」
「實驗用兔子通常也會用到溫度計,但通常會經過嚴格處理。」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院一教授介紹,兔子在實驗室中經常用到,測肛溫也是為了觀察兔子體徵變化,但實驗用動物嚴格禁止食用,實驗結束必須殺死,並作無害化處理,「通常不可能流到市場上」。
誤食微量汞不會嚴重中毒
「目前兔肉銷售量較小,上市前通常未經檢驗檢疫。」昨日,福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人士表示,兔肉不像消費量大的豬肉,有專門的檢疫員並出具檢疫證明,而是施行報檢制度,即自願檢驗檢疫,所以上市兔肉通常未經檢疫,市場上流動的攤販只要符合市場規範秩序,就可以進行銷售,「如果吃出問題,又沒有正規票據,部門想要處理比較難」。
「我們常說的水銀就是汞,它在常溫下是一種銀白色閃亮的重質液體。」福州大學化工學院邱彬教授介紹說,微量的液體汞一般是無毒的,但汞蒸氣和汞鹽是慢性劇毒的。汞的沸點是356.7℃,常溫下,汞會緩慢揮發。
邱彬說,日常使用的體溫計中含汞量較少,如體溫計斷裂在兔子體內,兔肉經清洗、高溫烹製之後,汞基本能完全揮發,而這樣蒸煮後還能看到液態汞的,應是由於蒸煮時間、溫度不夠,汞積存在兔肉中,放涼後又恢復為常溫下的液體形態。
雖然誤食微量汞一般不致引起嚴重中毒,但畢竟汞是重金屬,邱彬表示,誤服少量水銀後,可服用牛奶、蛋清等進行解毒。同時邱教授建議市民,應當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當來源的食品,平常在購買家禽回來後,在宰殺、清洗的時候要注意觀察。(海都記者 徐豐 實習生 黃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