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車諾比》是HBO出品過的少有以真實歷史改編的優秀迷你劇。雖然本劇以寫實為賣點,試圖為觀眾營造厚重的歷史感,但是實際上與現實之間有不少出入,畢竟製作方以西方的視角先入為主,在一些細節添油加醋也可以理解,今天我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
語言
相信初看這部劇的時候,大家都被一群身著上個世紀80年代服裝的蘇聯人講著牛津腔的英語嚇到了,特別是那一聲聲「Comrade」叫出來,的確讓人出戲。
本作的編劇克雷格·馬津曾經對此表示過擔憂,曾經嘗試過讓演員都統一使用帶有東歐口音的英語,但效果適得其反,所有的角色都帶著一種不該有的喜劇色彩,反而失去了應該有的歷史感。更何況這樣還不利於演員的臺詞發揮,這個設計才被作罷。
於是我們能在這部發生在前蘇聯的「歷史劇」中,聽到英格蘭、瑞典、愛爾蘭的英語口音。好在製作組沒有考慮用美國演員,不然一口濃鬱的美國南方口音從蘇聯官員口中蹦出來,就真的成喜劇了。
普裡皮亞季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車諾比核電站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本劇真實地還原了這個場景。令人震驚的是,當時在場值班的最高負責人,核電站副總工程師阿納託利·迪亞洛夫對事件的嚴重程度估計不足,將探測儀器的上限3.6倫琴當作即時輻射量上報,再加上其他官員的一系列官僚做派,導致直到事故發生18小時候後才決定疏散最靠近車諾比的普裡皮亞季市。此地人口在意外發生時有49,400人,整個撤離過程又花了十多個小時,直到事故發生36小時後整個城市才被撤離完畢。一些普市的居民在撤離過程中就已經受到了核粉塵的汙染。
柳德米拉·伊格納琴科
消防員瓦西裡·伊格納琴科和他的妻子柳德米拉是整部劇中以平民視角看待這場悲劇的關鍵人物,他們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瓦西裡也的確是第一批達到現場的消防員之一,不過他們的故事在劇集裡得到了一些「藝術加工」。
在劇集中,柳德米拉·伊格納琴科為了見到自己的丈夫「賄賂」了一名醫院的職工,並且還隱瞞了自己懷孕的事實,這部分的確發生過。
在現實中,她還向詢問她的放射科醫生謊稱自己已經生育過兩個孩子,另外醫院的管制沒有像劇集中展現的那樣鬆懈,她僅僅被允許探視,絕對沒有接觸瓦西裡的可能(後來的研究證明,受到嚴重輻射傷害的人除了自身的痛苦以外,其實對外界沒有輻射汙染,但當時蘇聯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嚴禁接觸的)。
另外在劇集中,柳德米拉最終失去了她的寶寶和丈夫,瓦西裡在現實中的確在兩個月內死亡,過程極其痛苦。不過柳德米拉失去的這個孩子是否由於輻射汙染一直都有爭議,因為沒有研究指出胎兒更容易吸收輻射,也沒有其他的案例支持有新生兒因為接近受到輻射汙染的病人而夭折。
三位勇士
第二集的結尾,描述了三名志願者穿戴防護設備潛水進入四號反應堆下方被水淹沒的地下室,他們正在執行一項當時被認為「短期內必死」的任務。
5月2日,由於四號堆的高溫石墨塊和巖漿狀態的堆芯仍舊在地下室上方燒灼著混凝土層,一旦被融穿,這些溫度高達1,200度的放射性材料將迅速蒸發地下室中的兩萬噸放射性廢水,到時將造成一場水蒸氣大爆炸,將更多輻射源拋向空中向周圍散布。
於是二號堆的高級工程師阿列克謝·阿納年科,二號渦輪車間高級工程師瓦列裡·別茲帕洛夫以及反應堆值班長鮑裡斯·巴拉諾夫三人志願承擔了將地下室廢水排空的任務。
由於這些高放射性廢水的輻射強度無法探明,三人很可能在還沒有到達排水閥之前,就已經被輻射摧毀了身體機能。但幸運的是,在多重防輻射服的保護下,三人還是完成了任務。更為幸運的是,三位勇士都活了下來,其中鮑裡斯·巴拉諾夫死於2005年,而其他兩人至今仍然健在。
礦工
雖然地下室的積水被排空,但是那些高溫堆芯仍舊有可能融穿地下室的混凝土隔層,對地下水網造成汙染。於是當局調集了超過400名煤礦工人前往車諾比挖掘隧道,再向其中填充冷卻物質。(由於大型挖掘機械無法在這種高強度的輻射環境下正常工作,所以用機械挖掘的效率還不如人力)。
於是便有了劇集中,煤炭工業部長在礦山被煤炭工人嘲笑的戲劇性一幕,這當然是藝術誇張,不過的確反應了這群礦工的彪悍程度,也是整部劇最雄壯血性的一幕。
由於地底的高溫環境,那些礦工不得不全身赤裸作業也是事實,多年後的醫學報告顯示這些礦工是此次事故受害最嚴重的群體之一,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礦工被檢測出不同階段的癌症。
但諷刺的是,堆芯始終沒有融穿地下室的混凝土層,也就是說這些礦工的工作並沒有意義。西方此後一直拿這些案例攻擊蘇聯在人權方面的缺失,但是他們不曾想過一旦堆芯真的融穿混凝土層,進入地下水網,遭殃的將是所有中、東歐國家乃至整個歐洲。
直升機墜機
第二集中,早期的控制方案是對暴露在空氣中的堆芯覆蓋硼砂,這個方法後來被證明有效。但由於現場環境的限制,硼砂必須用直升機吊裝從空中對堆芯進行「轟炸」,於是就出現了那個著名的直升機墜機的鏡頭。
劇集中的解釋是直升機飛行員飛入了高濃度的有害濃煙,沒有辦法分辨方向,一頭撞向了旁邊的吊車纜線。
不過在現實中,這個慘劇並不是發生在事故搶險的初期,而是發生在10月的後期處理階段,蘇聯當時已經開始為四號反應堆上面加蓋「石棺」。一架米-8直升機在反應堆上方吊裝「石棺」材料的時候,起重機操作員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旋轉了吊臂,來不及躲避的米-8槳翼被起重機纜索切斷,造成一名飛行員和三名地面人員的喪生。
整個蘇聯為此次救災調動的直升機飛行超過5,000架次,從米-6、米-8到米-26、甚至米-24這種武裝直升機也上場了,在如此高危環境下的作業僅造成這一起墜機事故,不得不感嘆當時蘇聯直升機飛行員的素質。
烏拉娜·霍繆克
烏拉娜·霍繆克在劇集中被描繪成「吹哨人」,一個為了探求車諾比事故真相的勇敢正直的核物理學家。不過在現實中這個人物並不存在,她是一群蘇聯核物理學家的集合體,編劇將他們的言行整合到了一個虛構的人物身上。
瓦列裡·列加索夫
劇集的主角,從事故一開始就擔任車諾比事故處理委員會委員,並且在事後代表蘇聯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於維也納的特別會議上做報告。在車諾比事故兩周年,也就是1988年4月26日自殺,這與現實當中無異。
本劇的第一集片名為「1:23:45」,這個時間即是車諾比事故發生的時間,也是主角瓦列裡·列加索夫自殺的時間。
不過現實中車諾比四號反應堆爆炸的時間是4月26日1點23分47秒(UTC+3),而瓦列裡·列加索夫確切的自殺時間絕不可能精確到秒,所以不存在什麼「12345」的巧合。
另外劇中為了突出蘇聯政府的無能,安排瓦列裡·列加索夫在自殺前留下了一份錄音,錄音中揭示了蘇聯政府很早就知道RBMK-1000反應堆的設計缺陷,但是因為官僚主義和內部派別鬥爭,這個問題被忽略。
對此,BBC曾經出過一部記錄片專門「揭露」這件事的真相,他們在片中宣稱瓦列裡·列加索夫在維也納所作的報告受到了蘇聯內部審查的壓力,並不能完全反應事實,而他自殺前留下的錄音帶則揭露了這一點,但關鍵是BBC自己都沒有辦法拿出這份錄音帶曾經存在過的證據。所以....真相如何各位可以自行判斷。
後記
截至200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對車諾比事故的報告中提到,有47人在這場事故和救災行動中直接死亡,受核輻射引起的併發症而死亡的人數估計在4,000人,患上癌症的人口多到無法統計,對車諾比周圍生態的破壞更是難以估量。
這場悲劇發生後,整個世界看待原子能的視角也發生了改變,人們直觀地看到了這種所謂的「清潔」能源一旦利用不當能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諷刺的是車諾比核電站的反應堆屬於RBMK-1000型,這種型號的反應堆在蘇聯境內還有超過10座,事故發生後仍舊在運行。
甚至車諾比本身已建成的四座反應堆中,除四號堆被廢棄外,另外三座仍持續運轉了多年。1991年蘇聯解體後,缺乏能源的烏克蘭仍舊保持著車諾比核電廠的運作,直到2000年,該廠的最後一個反應堆才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