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崩潰》作者、東歐史頂尖學者沙希利·浦洛基生於俄羅斯,成長於烏克蘭。當車諾比爆炸發生時,他的住所就在受損的核反應堆下遊不足500公裡的地方。在《車諾比:一部悲劇史》一書中,浦洛基利用新近公開的政府檔案,結合大量倖存者的訪談素材,詳盡敘述了車諾比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後續,及其對人類與自然、對國際社會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作為該事件的同時代親歷者,他希望用事實的記錄,喚起未來人們如何安全利用核能的思考。
《車諾比:一部悲劇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著
萬有引力 | 廣東人民出版社
歷史演進中的車諾比
文 | 浦洛基
作為一本歷史學著作,從1986年4月車諾比核反應堆發生爆炸,到2000年12月核電站關閉,再到2018年5月對受損核反應堆最新覆蓋的完成,《車諾比:一部悲劇史》首次詳述了車諾比核事故的來龍去脈。在我開始對車諾比展開研究之際,與上述歷史有關的保密檔案資料得到解禁,我的工作因此受益頗多。2014年烏克蘭一系列的政治變動也引發了檔案革命,使得之前保密的克格勃資料前所未有地向世人公開。更多其他政府檔案也向公眾開放了,如此一來,想要查詢那個時代的資料,包括核事故後的各類文件就變得容易了。
我以一位歷史學家和事件同時代人的雙重身份創作此書。核爆炸發生時,我的住所就在受損的核反應堆下遊不足500公裡之地。我的家庭和我本人並未受到直接影響。但是,數年後當我在加拿大做訪問學者時,醫生說我的甲狀腺有些紅腫,這是暴露在輻射中產生的讓人擔憂的症狀。幸運的是,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很好。我大學時的一位同學,曾在事故發生後的數日內,以警察的身份被派往車諾比,他每年都要在醫院住上至少一個月的時間。我的另一位大學同事也曾於爆炸發生後,在核電站附近待過一陣子,看上去身體卻很好,他現在在美國教授蘇聯史。和他們以及其他事件參與者進行交談,重拾我自己關於此次核災難的記憶,這一系列行為使我能夠更好地再現那些為了儘可能減少核反應堆堆芯熔化所造成的不利後果,寧願犧牲健康,甚至獻出生命的人的思想與初衷。
我們沿著核災難的時間線索越向前推進,事件就變得越撲朔迷離,越難理解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根源和實際結果。我在歷史背景下進行解讀,使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我還利用了最新獲得的檔案資料和最近發布的政府文件,採訪了諸如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和尤裡·謝爾巴克等事件親歷者和相關主題的作家,因而能從較長的時間維度來描述此次核災難,及其在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從受損的四號核反應堆控制室到禁區內廢棄的村莊,再到基輔、莫斯科和華盛頓的政治人物,全書觀點紛雜,逐一道來。將車諾比事件放在國際歷史學的背景下考量,我們有可能得出具有全球意義的結論。
作為一段歷史,車諾比事件確實是一次技術災難,它不僅重創了蘇聯核工業,還影響了蘇聯的整個體制。這次事故拉開了蘇聯終結的序幕:在此之後的五年多時間裡,這個世界超級大國便四分五裂,這不僅是意識形態的問題,更是蘇聯自身管理體制和經濟體制的不良運轉所造成的。
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不僅挑戰,而且顛覆了蘇聯舊有的秩序。公開性政策使媒體和公民有權縱論時政、褒貶當局,而這一政策正是源於後車諾比時代。隨著民眾越來越多地要求政府公開信息,原有的保密文化逐漸退卻。車諾比的災難使政府承認,生態問題可以成為蘇聯公民成立自己組織的合法理由,這一做法打破了蘇共對蘇聯政治活動的壟斷。首批蘇聯群眾團體和政黨在生態運動中出現,並且席捲了蘇聯汙染嚴重的工業中心。
輻射涉及每個人,從政黨領導人到普通民眾,車諾比事故使各個民族和各行各業的人對莫斯科及其推行的政策愈加不滿。烏克蘭作為廢棄核反應堆的故鄉,此次事件對其造成的政治影響,比起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深刻。烏克蘭政壇兩大針鋒相對的對手——主政的共產主義政黨和新生的反對派,在反對莫斯科,尤其是反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方面找到了共識。1991年12月,當烏克蘭人投票贊成國家獨立時,他們已將龐大的蘇聯拋向了歷史。就在烏克蘭大選數周后,蘇聯正式解體了。然而,將蘇聯政治公開性改革和烏克蘭及其他加盟共和國民族運動的興起,僅僅歸因於車諾比事故是不正確的,但此次事故對上述相關事件的影響怎麼描述都不算言過其實。
將車諾比核事故歸罪於運轉失靈的蘇聯體制和此類核反應堆的設計缺陷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這樣一來,便也暗示這些問題皆歸於過往了。不過,這樣的信心怕是用錯了地方。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堆芯熔毀事故的原因時至今日依然顯而易見。權威的當政者希望增強國家實力,鞏固本國地位,希望經濟加速發展,克服能源與人口危機,但對於生態問題僅僅是給予口頭承諾。比起1986年的情形,如今這些情況變得更加明顯。假如我們不從已經發生的事情中汲取經驗的話,車諾比式的災難很可能會再現。